臺灣常見樹木(三)
林 燈 燦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40. 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日)
Fragrant Maple, Formosana Sweat Gum(英)
俗稱楓樹、楓仔、葉互生,多三片裂,幼時或為五裂。果實球形有刺,由多數蒴果相互連合而成,蒴果開裂,有扁平有翅種子一或二。拉丁文Liqidus「液體」,及阿拉伯文ambar「琥珀」,樹皮可流出芳香之樹脂之意。秋季黃葉,1~3月落葉,3月萌放新芽,有四季的變化,常為詩人賦詩之選。木材可供種香菇。
紫葳科(Bignoniaceae)
41. 火焰木(Spathodea Campauvlata Beauv)
(日)
Bell Flambeau Tree, Africa Tulip Tree(英)
原產非洲,現廣分布於東南亞、夏威夷等,1901年由印度引入臺灣,中、南部廣栽為景園樹,但在臺北則甚少開花。
常綠大喬木,紅花形如火焰、極艷,盛花期2~4月。為典型的熱帶花木。高速公路臺中以南路段兩旁有栽植。
42. 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 (ker) Miers)
(日)
Flam Vine(英)
常綠蔓性植物,主莖長可達10m以上,分歧許多側枝。盛花期1~3月,長穗長達20~50cm,每穗有花梗約20支,每梗著生3朵花,故60朵花密集成一穗團,花冠細喇叭狀,濃金黃色,極為美麗。
原產巴西,1960年由香港引入臺灣,各地庭園有栽培,但尚未普遍。
木麻黃科(Casuarinaceae)
43. 木麻黃(Casuarina spp.)
(日)
Beef wood, River oak(英)
常綠大喬木,高10~20m,海岸及耕地防風林,公路行道樹。具接合小枝,淡綠色,細而有節,常被誤認為葉,事實上葉退化而成鞘狀齒裂,輪生於小枝。樹姿有如針葉樹。
無患子科(Sapindaceae)
44. 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formosana Hayata)
、(日)
Chineseframe Tree(英)
別名:苦苓舅,落葉大喬木,花與果均美,為臺灣獨特之名花木。最大特色是9~10間燦爛黃色的花襯托著綠色清新的葉子,花後隨即結果,果之朔片(苞片三枚)自粉紅色轉紅褐色,蓋滿整個樹冠至冬季,樹冠上顏色一直變,也象徵了時序的自然情趣。本樹種因外形酷似苦棟,故又稱苦棟舅(臺語)。臺北市敦化南路、忠誠路、羅斯福路景美段、高雄壽山公園、高雄國賓大飯店前等行道樹。又宜蘭縣經選為縣樹,每年花開時天母都會舉辦欒樹節。
45. 龍眼(Euphoria longana Lam)
(日)
Dragons Eye, Longan(英)
桂圓、福圓(中)
常綠大喬木,庭園之添,景公路行道樹。樹勢健旺之綠蔭兼果樹。3月下旬~4月開花,養蜜蜂人家乘此花期將蜂箱搬來(岡山、嘉義、竹崎、員林)。所採蜂蜜最芬香營養。果實於7~8月成熟,球形、深褐色,假種皮肉質,味美可食,黑色種子小時候拿來當彈珠玩。
46.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日)
Soapnut tree(英)
黃目子(臺)
落葉喬木,高10~20m,公園、庭園之添景樹。黃葉與花均美,且冬天可觀果,野鳥食餌植物。葉互生,偶數羽狀複葉,小葉5~8對,廣披針形,秋季變黃。核果扁球形,徑約2cm,11~12月熟,黃褐色,中果皮可供洗濯用,種子可作念珠。
楊柳科(Salicaceae)
47. 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
(日)
Weeping willow(英)
落葉喬木,公園、綠地之添景,池旁河邊列植,市街行道樹,富景觀價值。臺中「柳川」馳名中外。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48. 九重葛屬(Bougainvillea spp.)
、(日)
Paper Flower, Bougainvillea(英)
南美紫茉莉(中)
常綠灌木,蔓莖植物,高4~5m。公園、庭園、地之美化,蔭棚、綠籬、花廊、盆栽。觀苞,富熱帶情景之花木。
木屬之品種繁多,終年開花,但盛開花期及花色依種而異,通常稱花而供觀賞者實為華麗之葉狀苞,真正的花則小不顯著,呈管狀、黃色,包於葉苞內。葉柄基腳長刺。
萌芽力強,可剪成各種造型。原產南美洲。
山龍眼科(Proteaceae)
49. 銀樺(Grevillea robusta A. Gun)
、(日)
Silver oak(英)
常綠喬木,高7~15m,公園、庭園、綠地景園樹、行道樹。樹幹通直,樹姿優雅,且可觀花。葉為二回羽狀裂葉,互生,長18~24cm,表面稍平滑,背有絹狀毛,柄有柔毛。花期臺北3月、旗山5月、總狀花序,長約10cm,著生枝頭,花密生、橙黃色,惜花期短。
原產澳洲昆士蘭,1901年引入臺灣,高雄壽山公園內有栽植。
杜英科(Elaeocarpaceae)
50. 錫蘭橄欖(Elaeocarpus serratus Linn)
–(日)
Ceylon olive(英)
常綠喬木,公園、庭園景園樹、行道樹。良好綠蔭樹,果可食。
原產印度、斯里蘭卡(Ceylon),1901年引進臺灣,因核果形狀和橄欖很像,又原產於錫蘭,故得此名。雖為常綠樹,但新葉和老葉將落前均呈紅色,故隨時都可在大量綠葉組成的樹冠中找到成片紅葉,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和平東路分隔島上,高速公路泰安休息站停車場都有栽種。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51. 欖仁(Terminalia catappa Linn)
(日)
Indian Almand(英)
落葉大喬木,高15~25m,側枝水平輪生,形成平頂傘狀樹冠。葉為中大型,冬季赤褐色老葉襯托青空更好看。因其果實呈扁橢圓形,且周邊有龍骨狀凸起,就好像橄欖的種子一般,故名「欖仁」。欖仁是典型的海岸林樹種,果皮堅硬且呈纖維狀,能浮於海水,漂流傳布,臺東到處可見種植該樹種,省議會庭院亦有栽植,同屬的植物尚有一種常見之細葉欖仁(Terminalia boivinii,)如其名稱所示葉型比普通之欖仁小得多,且不變色。樹姿特別好看,主幹直上而每60~100cm為一段向水平方向分出輻射枝條5~6支,建國南路花市旁,松江路分隔島都有種植。
錦葵科(Malvaeae)
52. 朱槿(Hibiscus rasa sonensis Linn)
、-、(日)
扶桑花(中)
常綠灌木,葉整年繁茂,整年開花,尤以4~10月之花最美,有紅、白、黃色。朱槿原來是專指此種植物中之紅色品種,朱槿稱為扶桑是因其葉片如桑葉,又因而訛傳為「佛桑」。本樹種由於花朵顏色豐富,植株耐修剪,栽培容易,適合庭園美化,綠籬之用。本種不僅是高雄縣的縣花,亦為馬來西亞的國花,同時也是夏威夷州花。
53. 黃槿(Linden hibiscus Linn)
、(日)
Linden bibiscus(英)
粿葉、朴子(臺)
常綠喬木,葉具長柄、心形、前端突銳,基部深心形。早期先民取其葉片墊於糕粿之下以蒸煮,故亦稱「粿葉樹」。黃槿花為黃色,盛開時配以綠葉,極為醒目壯觀。枝葉濃密,有防砂作用且耐風耐潮,因此適合作海岸防風林。植物園荷花池旁、淡水海水浴場一帶、關渡宮一帶都有栽植。
大戟科(Euphobiaceae)
54. 變葉木(Codiaeum variegatum Bl.)
(日)
Croton(英)
常綠灌木,其葉形、葉色富變化,可大別為闊葉、細葉、螺旋葉、母子葉等系統。葉有紅、黃綠、斑點、條紋等色,濃艷悅目,變化多端,故名「變葉木」。變葉木和其他大戟科植物一樣,全株具乳狀葉液有毒。公園內及臺北市分隔島上常見。
含羞草科(Mimosaceae)
55. 相思樹(Acacia confusa Merr.)
(日)
Taiwan Acacia(英)
相思仔(臺)
常綠喬木,是臺灣低海拔淺山地帶之主要樹種,在綠化運用上可作為公園綠地遮蔭樹、公路行道樹、防風林等用途。昔時用途特多,諸如枕木、薪炭材料,彫刻等不勝枚舉,如今時光改變,相思樹之用途幾乎是水土保持為主,烤肉用木炭而已。
相思樹的花為金黃色小球狀的頭狀花序,盛開時綻滿枝頭。繁花似錦,亦頗可觀。中山高速公路往中正機場,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中旬過泰山收費站後即可看到兩邊山上盛開的花。
56. 金龜樹(Pithecolobium dulce Benth)
(日)
常綠喬木或灌木。枝有托葉變之棘針一對,二回羽狀複葉。臺中公園水池旁、臺南孔廟前的行道樹,皆為該樹種。
芸香科(Rutaceae)
57. 月橘(Murraya paniculata jack)
(日)
Common jasming orange(英)
七里香(中)
常綠小灌木,花白色而有芳香,花冠鐘形,花瓣五片,漿果圓形或卵形,熟時呈紅橙色。當其白色的一簇簇小花綻放時,那濃郁而清雅的香味,被誇大形容,故有「七里香」之稱。
月橘是臺灣原生植物,生長較緩慢,但枝葉茂密且耐修剪,故最常作綠籬使用。
楝科(Meliaceae)
58. 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
(日)
Chinaberry Tree(英)
楝樹、苦苓(中)
落葉喬木,葉為二回奇數羽狀複葉,羽片3~4對、對生。圓錐花序腋出,淡紫色,開花期很短,3月下旬~4月中旬之間。
楝樹為臺灣原生植物,因木材和樹皮味苦,故名「苦楝」或「苦苓」。花雖很小但數量繁多,盛開時滿樹鮮花,並散發淡淡幽香。楝樹是蟬兒最喜歡的住所,每至夏天可在樹下聆聽蟬聲綿綿。核果橢圓形。長約1.5~1.7cm,成熟時黃色或黃褐色,白頭翁最喜歡。木材紋裡美觀,性質良好,且有防蟲效果,適作箱櫃等家具。日本時代稱「花櫻木,人武士」,臺灣即「花人警察官」以讚賞該樹開花的美艷。當時警察之受尊敬與威權。
59. 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日)
Hondus Mahogany(英)
常綠大喬木,高20~30m,樹幹通直,全株平滑。葉互生,偶數羽狀複葉,小葉4~7對、斜卵形,2~3月落葉,隨即開新葉。開花期3~4月,花呈聚繖狀、腋生、黃綠色、不顯目。蒴果卵形長約16cm,深褐色。
原產中美洲,1901年起引入臺灣,為經濟造林樹種,亦適合於南部行道樹、景園樹用,木材為世界著名之家具、彫刻用材。嘉義一帶栽植頗多,單植或列植圴美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