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傳授的一課:懷疑自己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中,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的年度股東大會並沒有傳出什麼大新聞,但是投資者們學到了寶貴的一課:在自己的投資組合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時,也許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聽聽堅持認為你不對的人是怎麼說的。
為了給這個例行活動加點料,Berkshire董事長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邀請了對沖基金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的Doug Kass(Berkshire股票空頭)加入一個分析師小組,向巴菲特和副董事長Charles Munger提問。
當然,你大可以挑剔地說,在35,000多個忠實信徒的圍繞下,巴菲特給了一位懷疑論者發言機會也談不上多有膽量;你也可以埋怨Kass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尖銳──許多人可能已經這麼做了。
但是,問問你自己:一家大型美國公司管理層上一次尋求做空者進行任意批評是什麼時候的事?
為了感受一下巴菲特此舉到底有多麼不尋常,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全美投資者關系學會(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Institute, 簡稱NIRI)在2011年對500多家公司的一項調查。這次調查發現,在例行的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80%的公司都限制了提問者的身份。接近25%的公司僅接受在“預批名單”之內的人的提問。僅11%的公司允許散戶投資者提問;而表示歡迎所有人提問的公司只佔到了區區12%。
甚至,76%的公司為預期將出現的問題準備好了答稿。根據NIRI調查,高管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致的開幕辭,每12家公司就有1家是事先錄制好的;而其中逾80%是不會披露這一點的。
但是,在你開始把美國企業管理層與比如說朝鮮這樣的封閉系統相提並論之前,再捫心自問:上一次你盡力尋找某個人來反駁自己的投資理念又是什麼時候?
Kass上周向筆者表示,巴菲特“是自信的,但是他不害怕挑戰”,他認為巴菲特喜歡挑戰。
刻意、終身努力尋求反方意見,可能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對於多數投資者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巴菲特一度提及科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稱,無論何時遇到了與自己信奉的結論相反的事情,達爾文都必須在30分鐘內記錄下新發現;否則他的腦子就會想辦法排斥矛盾的信息,就像身體排斥移植器官一樣。人的天性就是傾向於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尤其是最近的經驗鞏固了這種信念的話。
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始人Ray Dalio也極度相信挑戰自我投資理念的重要性。Bridgewater Associates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500億美元。
Dalio上周說,“當兩個睿智的人產生分歧時,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就來了;對於一個想要變得高效的投資者來說,最佳方法就是找到你所尊重的、但和你意見相左的人,然後與他開誠布公地交換想法,尋找真理,然後思考對策。”
這種被Dalio稱之為“富有創建的分歧”的原則,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華爾街有句老話:“在牛市中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很少有比這更富洞見、又更容易被大眾普遍忽略的真理了。當市場像今天的股市和債市這樣處在紀錄高點時,資產價格的上漲很容易會讓人變得過度自信和自滿。
Dalio說,“如果你自以為正確,你就不會再去尋找;自以為正確會讓你拒絕學習,越認為自己知道得多,思維就會越僵化。”
Dalio說,“在投資中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無法分清哪些投資正在變得昂貴,而哪些資產還有良好的潛力;太多人只憑價格上漲來奠定信心,殊不知這樣做絲毫沒有道理。”
Dalio表示,“只有主動去尋找富有智慧的歧見,才能不被牛市的虛幻所迷惑;如果能以開放的心態問上一句:誰能提出與我不同的富有智慧的意見並讓我了解這種意見?那麼投資成功的概率就會提高30%甚至40%;我認為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問題只在於他們能否營造氣氛讓周圍人願意提出相反意見,僅此而已。”
那麼,投資者如何才能把這種“富有創建的分歧”融入投資決策呢?
Daruma Capital Management駐紐約的首席執行長Mariko Gordon表示,“華爾街的人總是很自我,為此,他們幾乎要把自己裝扮成別的什麼了不起的人物。”
Gordon解釋說,“這些人不得不把自己裝扮成完全不同的人,並且自問:如果我是全世界最睿智的空頭,我會尋找什麼樣的投資?如果我是短線客(迅速買入上升中的股票),現在有我需要的機會嗎?這樣,這些人會迫使自己對同一個問題採取完全不同的立場。”
總部在波士頓的Cabot Research的首席執行長Mike Ervolini對一項投資項目從好到壞的周期長度進行了考察。他的公司常常發現,投資者在發現一只牛股後傾向於會抓住不放,即使這只股票已經過了最佳回報期。
他建議投資者研究一下自己的帳戶歷史,看看他們手中的那些牛股平均能保持多長時間的出眾表現。當一只牛股達到這個平均時限時,就應把它當做一個信號,進而去征求不同意見。
最後,他建議投資者回顧一下自己的帳戶公告(不要僅憑記憶,因為記憶會出錯),看看2007年年中和2000年年初的時候自己在幹什麼(那時候市場正在經歷崩盤前的最後瘋狂)。他說,如果當時你買進了更多、或是變成了短線投資者、或是增加了其他風險敞口,那麼你邀請一位你尊敬的、意志力最堅決的、最具批評眼光的人,來和你喝一杯咖啡。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只要敞開胸懷去接受批評,當牛市結束時(肯定會結束),你會慶幸自己今天的選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