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都相信亞當·斯密的理論,認為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是促成每件事順利完成的天然良方。然而,我們不可能看到僅僅靠現代通訊方式聯絡的自由職業者組成的經濟模式,也沒有一個組織機構能夠依靠所謂的市場優勢解決所有問題。市場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不總是比管理這只“看得見的手”高明多少。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發生在NBA身上的事情。1999年,觀看聯盟中各個球隊比賽的主要電視觀眾下降了20%雅姿 香港。
對於很多籃球迷們來說,觀看一場比賽的主要原因並非一支球隊,而是觀看像邁克爾·喬丹、拉裏·伯德那樣的天才巨星的表演。以前,這些巨星在正式加盟NBA之前,往往已經在大學校隊經受了四年鍛煉,早已擁有了一大批自己的球迷。現在,在自由轉會制度和隊內競爭的雙重壓力下,這種體系已經完全遭到破壞。禁不住很多球隊老闆為球星們付出的高薪誘惑,很多球星過早就離開了學校,以至於還沒有人瞭解或者注意到他們。結果,球隊老闆們不僅要為球員們付出更高的薪水,還要為培育不大景氣的市場向球迷付出更高的代價Amway Probiotics。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的有關市場動力的另外一個簡單案例。球員的才能是一種稀缺資源,自由轉會制度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來對付自己球隊的老闆,他們自己由此也切到了更大的一塊蛋糕,獲得了更多的好處。不過,更為有趣的是,這個故事表明,有組織的機構可以完成的更大的目標,市場本身卻無法達到。球隊根據自身利益行事,球員們也是如此。自身利益被認為是可以帶來最好結果的“看不見的手”,但是,球迷們的背叛卻在告訴我們,NBA的“產品”本身已經不再那麼珍貴了。至少在2000年前後,NBA這塊蛋糕本身變小了。對於消費者而言,NBA整體的價值萎縮了,因為沒有人真正負責。沒有一個人總體上負責NBA的經營,最大化地創造價值。
NBA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公共事務悲劇在運動領域的一種體現。每個人都在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沒有人主動考慮該項運動本身的發展健康與否。NBA缺乏一種強制的力量,迫使個人為了整體利益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也正是管理機構可以做、而市場本身卻無法辦到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來一點“等級權威”或許還是有用的靈恩派 福音派。
轉載:https://www.201980.com/lizhi/jiaoyu/30617.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