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10 19:54:13| 人氣1,3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的本性 是善還是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的本性 到底是善還是惡ㄋ

中國 把這ㄍ 問題分為三大類:

1.人的本性是善的~代表者[主辯者]    儒家思想  [孟子]

2.人的本性是惡的~代表者[主辯者]    荀[ㄒㄩㄣˊ]子

3.人的本性不善不惡~代表者[主辯者]   告子

我個人贊成

2.人的本性是惡的~代表者[主辯者]    荀[ㄒㄩㄣˊ]子

因為 人出生下來 本來就都是惡ㄉ!

人生下來 就有一種貪!

看到別人家 有 橘子 就想 摘來子

有圍牆 就會 爬過去

有狗  就會拿棍子 趕走狗

就是會想盡辦法   摘到 橘子

假如 偷了錢  會感到後悔

那就代表善的嗎?

那合必要偷

小偷 不偷窮人家 不是因為同情 她們

是因為 裡面沒東西可偷

那為什麼? 

會友善的人ㄋ

那是因為

人要靠 學習與努力

把惡性 改掉

小時後 偷了東西

這時 就因該 要有人

教打他 督處 他

這是不好ㄉ!

這是錯ㄉ! 

好了!  我的話說到這裡!

 ps.看完 這篇文章 請留言一下

您對 人的本性 是善還是惡? 的看法  謝謝!    

要認真看喔!

 

 

 荀子的觀點

荀子性惡的觀點,是中國思想史中,最早出現的性惡理論。

其觀點主要出現於其《性惡篇》、《正名篇》。

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就還必須參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惡論的含意是什麼?
荀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

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必須分清楚性與惡,性是自然的性,

不用學習就得到,不可努力就獲得。偽是能夠學習和致力於就可做到。

偽有兩個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為;二是結果方面,人為所養成的人格。

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從引文可看到,他說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實義,

與即人的動物性,如他認為人的本性生來就關心自己的利益,

順著這種人性就只有爭奪而辭讓之德就會滅亡,並非說人的本質(essence)。

他的性惡論是說人只順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

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來。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經驗論者,是由後果論看人性惡的。

他說要從人為的方法去改變惡的結果。孟子性善論的性是取本質義,

即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內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

內在的價值根源。而孟子也應該不反對人有自然之性,

因為這明顯在經驗裏觀察到。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人順從自然本性而行,

則引起惡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內含含義是雖然自然之性不是惡,

但它是引起惡果的源頭。從荀子在性惡篇一開始給出的論証是可以看到,

雖然荀子未能解釋價值的根源何在,但是這個定義是可成立的,

因為我們是可以修正他理論中價值根源問題,如價值根源是外在於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惡篇」還用了很多論証証明性惡論。


有曲性的木,有待於「矯正」才能直; 有鈍性的金,有待於磨礪才能利。
「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於「師法文化」、「禮儀之道」才能「善」。
以偽(師法文化、禮儀之道)解釋善可以行出來行並不能解釋「性惡」的人為何以能有

「人為之善」,也不能說明師法和禮義為何可以產生。

性惡論作為人性論有什麼問題?
一般學者認為荀子性惡論有以下的問題:
荀的性惡論最大問題是沒有道德價值根源,到最後向了權威主義發展。

荀子只說」心」能觀理,即可以分辯是非和善惡,但不是生出價值的根源,

那麼標準從可而來? 依照荀子的性惡論理解,

道德最終會成為外在的工具的價值去令社會安定和訴諸權威主義。

 孟子的性善論,說出人本有善,我們本有內在價值根源(四善端)。

然而,這是一種誤解。荀子可以站在下列幾點來加以反駁:

關於道德根源的問題:荀子的性惡論認為「耳好聲、目好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0%A7%E6%81%B6%E8%AE%BA&variant=zh-tw

 

 

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係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台長: lovelollipop0219
人氣(1,3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