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9-28 10:04:42| 人氣829| 回應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宗教信仰和生活態度

推薦 50 收藏 3 轉貼0 訂閱站台

蘭潭暮色,攝影/李世雄

馬克思曾說過: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無情世界的感情、幻想的太陽。叔本華也說過:宗教如螢火蟲,為了發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有人認為最原始的宗教來自人心的恐懼。但我覺得宗教的起因不外乎為「趨吉和避禍」尋得一個心靈的支持和安慰。

就像叔本華說的,社會的黑暗面是宗教滋生的溫床,如果不是這個世界處處充斥著被壓迫生靈的歎息和無情的對待,宗教是不可能成為太陽的(給予人支持和溫暖)。

因為恐懼,所以必須找到一個可以避禍和拯救(救贖)的力量或避風港,這裡的避禍是廣義的,包括一切自己無力自救的災難或病厄。除了為了規避發生在自己和親人身上的禍事;另一種對宗教的需求就是超能和得樂。寄望從宗教中得到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結果和處在一種永恆快樂的境地。所以不管是全能的上帝或天使?不論是菩薩或六層諸天的眾神,祂們的能力都是人類所期望擁有的超出人的極限的。如果祂們真的存在,人就得到了幫助也抱著一絲希望(求眾神庇佑)。於是信仰找到了立足點,產生了宗教虔誠的發心。

目前世上有很多很多宗教,信仰人口最多的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佛教和穆斯林(簡稱回教)三大系統。不管是什麼宗教,裡面必定都構築了正反兩面的誘因來「圈粉」,就是除了人類的世界之外,另有天堂與地獄、神鬼的對立。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的說法?比如基督教和回教都是一神教,但正信的佛教是建立在因果論和輪迴觀的理論上面,教人要覺悟而脫離輪迴,不用再進入六道輪迴。在佛教裡佛是覺悟後的人(靈魂),人是未修成的佛,諸佛和菩薩是先進、學長和導師,佛教裡並沒有創造世界或主宰一切唯一的上帝,所以應該是無神論?

雖然就達到「涅槃」(脫離輪迴)這一目標而言,佛教似是在引導人了悟生死脫離苦難,但實際上佛教裡面還是包括了道教的天界地獄的兩極架構(而道教正是由民間的鬼神信仰演化出的教派),取代以六道和因果論的業報來教化(或警示、脅迫),所以佛教雖然沒有像基督教唯一的上帝(耶和華)和回教的真主阿拉,但得到佛果位的八萬四千佛個個也都是上帝,其願力甚至能造國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其統轄的何止地球一個小小的生活圈?

我並無意要中傷任何宗教,反過來為了研究宗教的哲理,我還讀過許多宗教的書籍,如聖經、摩門經和佛教許多經籍。宗教信仰的確對於安撫人心和維護社會秩序有著巨大的作用和貢獻,是社會安定的一大力量。試想:如果沒有天堂和地獄,活在這個世上到最後會是多麼的徬徨和無力?如果不是有個天堂(或天國或天界或佛土)死後還有什麼期待?如果不是有撒旦和地獄,心地不好的人就不怕作惡會天理昭昭害怕有法律之外死後的報應?

不過吊詭的是從沒有人記得上輩子發生了什麼事?也沒有來自天堂的天使或地獄的使者現身說法證明其確實存在?宗教為了說服人們保留一絲希望,只能用一些已發生的過去來印證神蹟或果報?「設法」讓重新投胎(洗牌)的人都忘了前世。所以地獄才有「孟婆湯」的設置。

其實就科學觀點來說,「因果論」是很有邏輯的理論。試想:一個瓷瓶的前世是什麼?是由含矽砂陶土和釉彩被燒製而成。聚在一起的胚土一定有其來處,也許是那條溪流的河沙?但那沙可能又是由不同的礫石崩解而成?又如一個沙發是由皮革或布,木條,釘子或鏍絲結構而成,它們都有它們的來處,也就是因,做成的沙發是個果。但這沙發有一天舊了?損壞了?遲早會被回收或丟棄、分解或燒燬?又有不同的去處,不同的果。又如一個人因為學了法文,後來找到一個必須會法文的外貿公司工作,然後又因為工作機會出差去法國,最後遇到了法國女人結婚定居在法國。這個學法文的過去就是因,在法國定居就是果。因果論只是很科學的說明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會有其影響,而這影響是不是最後會回到自己身上?這大概是尚待保留的部份。所以只好用:現世報和來世報來自圓其說。(反正來世你都喝了孟婆湯了,有沒有報你也不會知道?)

不論如何,如果是為了勸人向善不要做惡而發展出的兩極論辯(天堂與地獄),立意都是好的。但如果用地獄來恐嚇用天堂來引誘以達成宗教傳佈或圈粉的目的?則不是正道。信眾對於宗教的信或不信那是個人心靈上的抉擇和態度,在信仰自由的社會,除非因迷信而走火入魔做出影響秩序的行為,否則沒有人可以置喙。人在迷惘或害怕時,找到一些心靈的依靠或安慰是正常的事,不過千萬不要用不可知的報應來恐嚇自己或是妄圖藉由神的幫助來解決難題,而偏差了正常的生活,那就是不懂得「敬鬼神而遠之」,誤入迷信偏執的錯誤了。

================

聽歌求神吶

台長: 路痕
人氣(829) | 回應(12)| 推薦 (50)| 收藏 (3)
全站分類: 星座命理(星座、命理、心理測驗) | 個人分類: 阿飛開講【政治,人生】 |
此分類下一篇:休假對我的意義
此分類上一篇:職場浮沉錄03

(悄悄話)
2023-09-28 10:34:51
(悄悄話)
2023-09-28 10:53:02
(悄悄話)
2023-09-28 14:00:48
(悄悄話)
2023-09-28 14:08:24
其石山人
「佛陀」這個名詞是當時印度對沒人教導之下,憑自己摸索修行而開悟覺醒的人的稱呼,仍然是個人,而不是「神」。是後世逐漸被「神化」得像是個「神」。

《阿含經》就像孔子學生組合出來的《論語》,是佛弟子們追憶先師言行教誨的回憶錄,從其中就能看出佛不是神。當中記載有小孩過世的母親去向佛哭求,但佛也無法讓他起死回生,只教導了她人死不能復生,以及如何放下的方法。

輪迴也不是佛的發現,古印度就有這種説法。佛陀經過禪定開悟,證實確有此事,並找出了輪迴的原因(苦和集)。知道原因,才能有相應破解的辦法(滅和道)。

佛陀覺悟到的,可能是宇宙的終極實相。他有把開悟的方法教給弟子們,那就是「禪定」。戒定慧,戒以養定,定能開慧。

開悟並證悟。對生命和宇宙實相就都清楚明白了。
2024-08-11 02:11:25
版主回應
原來如此?我一直以為六道輪迴是佛教的立論?
原來佛教也是集合歸納了印度教?的傳聞?
2024-08-11 23:18:13
其石山人
信佛(相信佛所説的)、學佛(學習佛的精神和開悟的方法),和宗教沒有關係。

佛教(宗教)是後世人們衍生出來的,那些儀式規矩也是從越來越多人追隨佛陀修行,人多了就需要規矩制度管理,因而訂出儀軌規章。

當然,我有些朋友喜歡那些儀式規矩,參加法會能產生歸屬感。唸佛、誦經、抄經、做早晚課,能使他們覺得有在「修行」當中。

所以視各人自己的理解與需求,就是最好的方式。
2024-08-11 02:23:24
版主回應
所說甚是。
佛學都是應巿場需求才衍(演)生出來的一套有說服力的說法。
回歸自性,不受困(沉迷)在這濁世可能是修行的最終目的或覺悟?
我甚至覺得那些佛土說,如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琉璃世界...願力...等等,都是一種教育或「愚民」的教法。
2024-08-12 09:05:57
其石山人
佛陀突破了印度教的「輪迴」理論,印度的階級制度對應著因果,善因種得多,能投胎到高階級人家,惡因造的多,惡果就是來世變成賤民。

佛陀徹悟後發現,大家不必一定要在輪迴中打轉,只要開悟,就能解脫,涅槃寂滅,不再參加循環。

佛的徹悟是印度教原來沒有的東西,是新的發現。而且印度教也是有神的宗教,佛則發現沒有神,每個人本來都是像佛陀一樣沒被無明污染的,只不過受到無明影響,沈淪輪迴之中,不知道能夠解脫。

佛陀説沒有靈魂,不是每個人自己一個靈魂。萬物眾生原本一體無分,起了無明以後,被物質身體(五蘊、六識)和身體外面的物質世界(六塵)欺騙,誤以為有個與別人和外面世界分別而獨立的「我」存在。
2024-08-12 03:46:20
版主回應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是大哉問了,這些悟都是因為慧而達到的解。
但如果回歸到「本能」,雖說大家出生時都是一樣,但本能本來就包含了五蘊六識,理性也是後天學識養成的。
比如硬體,如果沒有導入程式,似乎就不具功能,也可以說是無用之物,但這些被寫上的程式,則一定是為了滿足某些「需求」。才能在現代實施和運作...
問題是出生後即是物質世界中的一部份,既無法脫離這個桎梏,又怎能說是欺騙?佛教要人了悟萬般(到頭來)皆空,但又要人盡己守份的去過這一生(善);主張唯心論,卻無法擺脫唯物的枷鎖。把希望和修行達到的時程和成就定在將來中陰身之後的階段,誰也無法印證?這也不能說不是一種阿Q精神。(這也說明了一神教和多神教為什麼能用神蹟或神通吸引信眾。)
話再說回來,如果人回到石器時代,那時智力未開,人不會沒有太多,沒有五花八門的物慾誘惑只有本能需求。像一個低能的動物活著,佛教(人)所構建的這些思想和理論似乎就不存在或不需要,也不能說還沒被揭露,那麼佛和涅槃之後的境界有沒有意義?到底存在那裡呢?
2024-08-12 08:38:35
其石山人
佛陀徹悟發現世界不是只有唯物和唯心,放下了唯物與唯心之後,更深層次的「空」會是什麼呢?

宇宙萬物眾生,包括太空、真空,其實都是層層套疊的能量場。人身由細胞組成,細胞是個小能量場;地球是個較大的能量集合場,太陽系、銀河系、…,一路向外向上拓展出去,層層套疊出宇宙大統一能量場。

所有的物質,包括腦中思想的電子脈衝,甚至連兩星球之間的空間,也全是能量的不同展現方式而已。推衍到最後,整個宇宙全是能量的變現,所有的所有,歸根究底全是「能量」(指的是宇宙的基本能量)。

因此,整個宇宙全是一體,只是人被唯心、唯物誘引,忘了實際真相。佛陀的發現就是如此,在靜坐禪定中將這些唯物、唯心的念相(念頭影相)全部放下,就能回復基本能量狀態,回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本源。這就是佛教説的「本心自性」,也有人稱為「阿賴耶識」(基本意識)。

這宇宙統一能量場、本心自性、阿賴耶識也就是天生、上帝、造物主、創造者。依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説法,即是回到天家、天主身旁。那時候和上帝合一,你即上帝、上帝是你,你是組成上帝的一分子,所有萬物眾生都是上帝的一部份,一體無分。

那就是涅槃的境界,寂滅是説已徹底將物我兩忘、所有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放下,進人與大宇元真合一的無分別狀態。

那時候「我」就消融進宇宙整體,「我」不見了,和宇宙一樣全知全能,過去未來都知道,那就是「慧」,經由「定」開出來的「慧」。
2024-08-12 13:10:25
版主回應
我曾寫過一本科幻小說,裡面的基調是除了能量守恆,物質不變定律,各種能量能互相轉換:如位能轉為動能,電能轉為熱能,...之外,已知的物質也能轉為熱能(如核能),靈魂能也是能量的聚散和表現的一種,也能量化和其它不同型態能轉換。以此來寫出一本空間移動和神蹟的科普小說。
另外我也寫了一篇「靈魂與空間理論假說」https://mypaper.pchome.com.tw/lovefactor/post/1373897617
我想山人對於佛陀所悟的解釋,是較趨於科學的說法,很適合現代人去明白佛所要學和追尋的基本態度和歸處。回歸到宇宙或原子的量子力學,小我與大我合一,人到頭來也要分解成元素回歸大自然,靈魂(思想)也成為能量(逸散?)但還是無法提供一個明確的個人所需的宗教性追求和完美的解惑和答案。
這一世中並非都是虛幻(一場空),至少當下的感覺是真的,否則又何必費事成為一個短暫的存在?(一定有其必要或作用)
2024-08-12 14:10:18
其石山人
心經上説「無智亦無得」,靜坐進入極深層的禪定狀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正遍知一切」,真正、確實的知道一切。依照佛陀的説法,就像一直在一間全然黑暗無光(無明)的房間裡,根本看不到東西。開悟就像有了光亮(有明),就看清楚了室內真正的情形。清楚明白了,那就是佛説的「智慧」。室內所有的東西本來就一直在那裡,不是開悟後另外加進來的,或另外獲得的,所以「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2024-08-12 13:26:07
版主回應
打個比方:
追劇會因為劇情而心情起伏,高潮迭起。但這劇本就不關己事,也不可能去經歷,但那感情的波動卻一點也假不了。
如果用佛教的說法,都是一場空,又何必去追?但問題是那感情受影響的當下卻很真。
如果以人的一生來說。沒出生前和死亡之後都是空,那又何必來參一腳?意義一定存在這一生中,或這生的感受或體驗。
所以說當下最真!因為感覺只是短暫的存在。
但如果回歸到本質,黑暗和光明又有什麼差別,小我和大我既是一體,也沒差別,存在的意義也成為沒什麼意義了。
2024-08-12 14:27:06
其石山人
釋迦牟尼和成為阿羅漢的弟子們都不是寄希望於中陰身,佛也沒這樣説過。 他們都是在仍然活著的時候開悟解脫,連後來的六祖惠能也是如此。活著時就能達到涅槃境界,涅槃只是因為了悟人天一切,不會再執著於無謂的煩惱的境界。
2024-08-12 13:38:19
版主回應
贊成,不再執著於無謂的煩惱的境界。
愚痴的我其實也是在自尋煩惱,既續無所住就好,不要生其心。是為上策!
2024-08-12 14:31:59
其石山人
這是倪匡説的,宇宙既然是永恆而空寂的存在,未免太過無聊。於是有些能量(阿賴耶識) 起了無明,開始擾動,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科學家説的「大爆炸」Big Bang,璀燦的宇宙從此出現。舞台搭好了,角色扮演跟著上台。一開始是自娛娛人,戲演久了之後,產生習性,忘了自己只是演員,一邊演一邊同時編排下齣戲的劇本(造因造業,下部劇本就是果報),循著習性一齣齣演下去。

喜劇還好,悲苦劇演多了,也煩了,可是身不自主,只能不斷繼續演下去,輪迴轉世不休。佛陀就是發現大家其實是自由的,沒有賣身契,可以不接下部劇就不接,下台去當觀眾。佛陀經由他自己的實驗,證明此點。他不藏私,把方法教給世人,那就是「戒定慧」,以戒持定,並由禪定而開悟,了解如何還完戲債,以後就可以不再接戲。他的弟子們照著他的方法去做,也都成功解脫了。

世間發生的種種喜怒哀樂、就連所謂的「偉大成就」,放進永恆的宇宙裡看,全是夢幻泡影,再怎麼絢麗燦爛,也不過放了一場煙火秀罷了。

當然,想繼續一直演的人可以執著地繼續一部一部的演下去。累了、煩了、乏了的人,照著佛陀教的方法,用純善不惡來解決戲約(有業報債務,就必須來還,所以要盡量避免債務產生),接著用靜坐禪定來開悟。覺悟解脫之後,可決定不再輪迴(成為阿羅漢),或是仍對人間有情,想來度人,而成為進出世間的菩薩(菩薩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進出世間意謂仍會經過輪迴進入五濁惡世,就像救難隊員必須進入災難現場,以身犯險,才能救到人;但如功力不夠,自己也可能受災受難。需要勇氣與決心,不畏苦不怕難,不在乎「我」自己才行,這也是菩薩偉大的地方。
2024-08-12 23:25:12
版主回應
老大,您真是令我敬佩萬分的人。
能夠用這麼平易近人的比喻來說明佛教的宗詣和做法。我想所有人看了都會即刻懂了。老實說,像我就是半瓶子醋,被科學知識魔戒套住無法脫身,從您的耐心解說中可以肯定,您是真正開悟明瞭佛法的人,而且也體會了靜坐和禪定的功效。
「覺有情」(菩薩)原來是要來覺...有情。而不是己覺的有情?或覺得有情。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想把你這段對佛教的體悟重新貼成一篇,讓更多人受惠。
2024-08-13 08:14:40
(悄悄話)
2024-08-13 13:17: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