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每年固定的公司健檢,除了遺傳性的地中海貧血之外,特別要醫檢師幫我看清楚肝,結果她超音波掃瞄後說:中度脂肪肝。
脂肪肝其實沒什大不了,大部份台灣人都有,大概是因為吃太好又運動不足?其實我們攝食的熱量除了基本每日活動和器官所需之外,有多餘的就會由血糖以肝醣形態被暫放在肝臟中備用。如果當你第一次感覺飢餓時,即使不馬上吃東西還是不會一直餓下去,那被緩解的飢餓感就是因為肝醣開始作用被轉為釋放入血中的血糖了。肝醣是最快速的血糖來源,可以當成人體中緊急補充熱量的軍火庫。但是如果一直不吃還是會有第二次飢餓的感覺來襲的。
但是脂肪有結塊作用,不管貯存在身體的那一部份,都會形成團塊,而且如果長時間團塊越積越大沒被分解成小分子燃燒掉,最後就會硬化成無法分解的硬塊,那時如果是放在肝中就變成肝硬化,放在血管中就形成栓塞...。
有脂肪肝並不可怕,只是不能讓它變成肝硬化!因為肝硬化之後再來就會很容易誘發肝癌。因為「生命會找到它的出口」。因為我們的器官之中,再生(細胞分裂)能力最強的就是肝,肝功能七十歲才開始退化。當肝被硬化了之後,肝細胞為了突破這被硬化的區塊,便會想方設法再生新細胞,細胞分裂就是基因重組的過程,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基因突變,變成失控無法停止的癌細胞。
順便提一下飽和脂肪酸形成的血管硬化和堵塞現象。
其實,脂肪在血管壁形成附著的現象本來是一種自然的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權宜解方,因為主體長期攝入超量的膽固醇(脂肪),使血管長期處於膽固醇濃度高的狀態。但本身又不愛動,運動不足,根本不需要用到那麼多熱量,攝取的過量的脂肪(膽固醇)根本無法被分解燃燒利用,加上血液循環差流速慢,所以一些微小和轉彎的血管為了升高血壓確保血液能到達該區域,所以只能使血管管徑變小來提高血壓以達到輸送的目的。這原本是個暫時性的權宜作用機制,但一再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管壁的脂肪固化,血管壁硬化之後更難分解,變成失去彈性的不可逆的血管性疾病。等血管因為堵塞或硬化造成破裂,其最後惡果就是局部中風或癱瘓。
再說一下一個錯誤的觀念,並不是愛吃肉和海鮮才會變成肥胖或脂肪肝。雖然單位脂肪燃燒的熱量是澱粉的兩倍,但是其實醣類才是過量攝取熱量的元凶!現代人形成多餘熱量的主因大都是因為吃了太多的甜食和澱粉。比如含糖飲品和珍奶,油炸澱粉類食物和鹹酥雞...等。因為這些醣類的過量攝取造成的肥胖比吃肉和海鮮多得多。
人是動物,動物就是要保持一定量的活動和運動,人體也是「用進廢退」,不管是肌肉,關節,內分泌或血液循環。尤其是現代人的疾病很多都是從肥胖開始(三高),這次的體檢由去年的輕度脂肪肝變為中度,也是在警示我運動量不夠或攝食的熱量超過所需。所以除了飲食要再節制以外,可能我也必需再提高運動量,這樣雙管齊下才能快速把我的脂肪肝回到正常的狀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