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風格,一如人的品格。
從許許多多不同內容的詩中,能異中求同。那是屬於個人寫作特性或習慣的部份,他人難於摹仿的,而且自成一家體範,我們稱之曰風格。
風格之所以難於摹仿,誠如雕像再如何逼真,總難達成真人的完美一般。不只外表的細緻程度(膚色、毛髮、皺紋、肌理、表情),更難的是內在的臟器骨架與抽象的思想品行。
人之變方來自複雜的成長環境,作品之風格則與人的變方習習相關。由於屬於絕對個人化的特質、教育背景、文化內涵、藝術水準、性情乃至語言習慣都不相同,所以表現在作品的符徵也大異其趣。
風格之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的詩人寫了一輩子的詩,也無法明確的指出其風格。蓋因其隨波逐流,沒有自家的品格內涵(有風而無格)。有的詩人風格多變,隨著不同年齡、不同體驗、甚或大環境的變動而有不同的面貌呈現,也不能說他沒有自己的風格。
差不多大部份的詩人在某段時期或某些題材都會受到別人或整體文化環境風格的影響而不自知。最明顯的是早期詩作對心儀詩作出於有意或無意的模仿。這種先入為主的影響,若非經過更多閱讀體驗來沖淡或更大的感動來覆蓋,可能成為將來風格形成的阻礙或基礎。是阻礙或基礎?端看詩人本身對詩的消化能力和「轉換功率」,如果往後的作品都帶著他人的氣味,那又有何風格可言?
一個詩人也可能同時具備多種風格,就像有些人具備多重人格一般。由於詩在表現手法上具有無限的可能,基於不同的形式(或內容)需要,呈現出不同風格是無可厚非的。但此處所說的風格絕不等同於詩作的形式或意涵,而是作者在針對某類詩作時所表現出的另類特有風範,這種風範存在於詩作中應是有跡可循的。
眾多相近風格的作品發表便能形成一種趨勢,甚至單一風格的影響力亦有可能造成流行,當然傳播媒體在其中佔著極大的影響力。這種現象對推廣詩人口或許有正面意義,但對於詩的原創性而言,卻是很大的殺傷!如果讀者不能擴大閱讀的層面與理解的深度,極可能成為曇花一現的短線出入者;或者因誤解(偏食)而造成畸型(營養失調)、缺乏獨立人格的詩創作。詩之可貴,不亦在其多變、百花競放的熱鬧景象。如果MUSE的花園中有朝一日只賸下單一品種單一顏色的花卉,那麼寫詩讀詩還有何樂趣可言?
............................................................
●一首詩的風格 寫於 7/11/04 9:36:35 a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