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不願意相信那些簡單的、熟悉的方法,反而願意去相信那些複雜的、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東西。比如喝粥,我好心向許多人推薦,可是有些人就不屑一顧,甚至輕蔑地說:「過去沒東西吃的時候才喝粥,粥有什麼營養?」
過去困苦的年代,確實有很多人是因為沒什麼東西可吃才喝粥,但粥絕不是沒有營養的東西。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很多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多半想要吃粥。為什麼會想吃粥,而不是吃一般人認為更有營養的東西?如果用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粥護胃,能滋養胃氣。我們平時吃下去的東西,要經過胃的消化才能被人體吸收,轉化為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消化的過程,用西醫的話說是需要胃液,用中醫來說,是需要人體的胃氣,這表示食物在胃裏消化時,會消耗掉人體一部分的氣。
人在不舒服的時候,多數的氣會被人體的智能系統調用去對付疾病,用於消化的胃氣就會不足,難以將那些需要很多胃氣才能消化的食物完全分解掉,所以,人體本能地不想吃這些食物。病患想吃粥,說穿了,就是因為粥在胃中不需要很多胃氣來消化,而且粥還能夠滋養人體的胃氣。
對於一個人來說,某個時刻,體內氣的總量是一定的。吃了那些需要很多胃氣才能消化的食物,人體必然會調動其他部分的氣來協助胃氣工作。人們吃得太飽時,記憶力、反應力等會相對變差,就是這個道理。吃的東西太多了,胃氣不夠用,只能把大腦的氣也撥一部分去協助消化,造成大腦的氣暫時不足,記憶力、反應力當然都變差了。
吃粥的好處在於,它不但只消耗很少量的胃氣,還能補益胃氣。所以,無論對於健康的人還是生病的人,粥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對於胃病患者,粥更是不可多得的食療佳品。
想想看,胃已經生病了,胃氣必然比平時弱,這時候不讓它休養生息,還要它去消化各種難以消化的食物,胃氣怎麼可能恢復?只有喝粥才不增加胃的負擔,所以古人治胃病,首先是要求患者三餐喝粥,連喝一年,給胃充足的休養時機,不特別用藥,胃病也能痊癒。古代還有些名醫會根據季節用粥來養生,每年到了高溫耗氣的夏季,胃氣比較虛的時候,他們就改為一天三餐喝粥,盡量不讓胃增加負擔。
同樣的道理,幼兒、老人和病患的胃氣也虛,喝粥自然也是很適合的養生保健方法,或者說是其他養生保健方法的基礎。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粥的製作原料和方法。
煮粥的原料當然因人而異,選自己喜歡的吧。一般來說,最常用的是大米,因為大米熬粥口感最好。依個人體質,可加入其他雜糧,如玉米、小米、豆類等,也可以用雞湯、骨頭湯、牛肉湯等和大米一起熬,還可以在粥熟時加入蔬菜和調味料。
在用大米和其他原料一起熬粥時,要掌握一個原則:配料不要太複雜。現在很多人喜歡把各式各樣的東西放在一起熬粥,一碗粥有十樣八樣雜糧,這種做法其實很不科學,因為每一種食物都有它自己的獨特功效。食物與藥物的搭配一樣,也有嚴格的講究,配得不好,不僅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不知道搭配的方法,就不如不配,選個三兩樣放在一起,甚至單獨一樣熬粥,效果一樣不差。
以喝粥做為保健的方法,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粥一定得現做現吃,不能一次熬一大鍋,然後一點一點慢慢吃,這是它與煲湯不同的地方,需要格外注意。另外,由於煮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大家也可以考慮使用高壓鍋,不會影響粥的保健功效。
還有一點要提一下,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粥都是適合的保健食物,但是發高燒的人需要小心,有些流感引起的高燒患者是不宜吃粥的。所以,如果無法判斷高燒的原因,那麼在發高燒的時候就不要喝粥。
總而言之,不論什麼情況,如果喝粥後感覺舒適,就把喝粥當作日常的保健方法吧;如果喝粥後感覺不舒服,自己本能地抗拒喝粥,那麼也千萬不要勉強。文/欒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