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來臨之際,街坊路邊開始出現許多的薑母鴨、麻油雞酒、當歸羊肉爐的餐館飲食店。事實上,將食物與中藥結合的冬令進補早已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份。
在享受中藥冬令進補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中藥的作用屬性及食物的寒熱性味,如此才不會越進補越糟糕,並造成口乾舌燥、咽痛聲啞、便秘或腹瀉等不適。
傳統中藥食療進補的整體性原則,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並結合辨證辨病分型,在均衡飲食前提下,給予不同處方食療,來調和人體陰陽及調理臟腑虛實盛衰。
其中所提到的"辨證",就是辨明體質予以不同調理。一般而言,體虛的民眾比較需要冬令進補來增強身體抵抗力,抵禦寒冬;而火氣大、口苦咽乾、嘴巴破、便秘等,體質過度亢進者,則需要處以瀉法或涼補。
以下我們將虛證體質分為四類:
(1)氣虛:指身體供應的能量不足,而表現出頭暈疲倦、食少、四肢無力、說話短氣懶言。此型體質可以用補氣中藥來調補身體,常用中藥有黃耆、人參、刺五加或補中益氣湯等。
(2)陽虛:是比氣虛更嚴重的狀況,除氣虛外,再加上明顯怕冷、四肢冰冷。因此需要溫陽類中藥來調理。常用藥物如肉桂、附子、鹿茸、杜仲等。
*補陽食物則可以選擇羊肉、韭菜、薑、酒、胡麻仁、蔥蒜之品。
(3)血虛:指血液及體液不足而影響血液循環及心臟活動能力減弱。可見面色蒼白、唇淡指甲白、頭暈心悸、月經量少、手足麻。常用補血中藥如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枸杞、四物湯等。食物方面則可選擇牛肉、葡萄、桑椹、龍眼肉等。
(4)陰虛:指身體過度勞累熬夜失眠或消耗性慢性疾病患者,表現出身體消瘦、口乾皮膚乾燥、手足心熱、面紅盜汗。可以用養陰類中藥來滋陰清虛火,常用西洋參、天冬、麥冬、玄參、沙參或六味地黃丸等中藥。
*食療則可考慮選取鴨肉、龜鱉、梨、楊桃等。
在就食物的屬性而言:生薑、韭菜、麻油、酒、茴香、羊肉、牛肉等皆為溫熱之品,具有溫中散寒、溫陽補氣的作用。而冬瓜、苦瓜、大白菜、白蘿蔔、鴨肉、龜鱉、蛇肉等,則具有滋陰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
至於我們常吃的雞肉豬肉,則屬於甘溫且不寒不熱之品。
一般而言,民眾最常食用的冬令進補,是以中藥"十全大補湯"與烏骨雞或紅番鴨或羊肉或排骨來同煮,並加入薑、紅棗。
此食療藥 最適合氣血虧虛-
面色蒼白、手足冰冷、脾胃虛弱、氣短懶言、月經量少的民眾,在寒冷的冬天來溫補氣血,增強身體抵抗寒冬能力;但是如果有感冒發燒咽痛、急性發炎、肺炎、惡性高血壓、高血脂症等疾病,則要禁食十全大補湯。
另外,民間較常食用之冬令進補是"燒酒雞",一般是以烏骨雞或土雞加川芎、當歸、
桂枝、八角、枸杞,再加全酒或水酒各半來煮食,其藥理作用亦是補氣養血,適合氣血兩虛民眾,唯其溫補藥效較十全大補湯緩和;但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民眾,則不要放酒同煮,以免加速肝病惡化。
另外,與燒酒雞頗類似的是"薑母鴨",其所用中藥與燒酒雞大致相同,或可因不同體質請中醫師加以處方調理;不同的是鴨肉屬性甘涼,有涼補清虛火、利水治水腫作用,較適合過度操勞、熬夜、失眠引起虛火上炎的民眾。
當然寒冬冷冽之中,最令人感到溫馨暖和的,莫過於全家人或三五好友圍著酒精爐,喝熱騰騰的"當歸羊肉湯",驅除一身的寒意。其煮法是以羊肉同生薑、當歸、黃耆、川芎、米酒同煮,其中的羊肉味腥燥屬熱性,有溫補氣血的功效,黃耆能補氣生血;當歸則有補血生血止痛,促子宮收縮作用;川芎亦能活血止痛,因此當歸羊肉湯特別適合婦女生產後虛損及慢性病後氣血虛弱。
若家中有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常腹瀉的小孩,建議以四君子湯或四神湯加神曲、山楂、山藥等中藥與豬排骨煮成"藥燉排骨",來調理胃腸幫助消化吸收。
冬令進補對於一般虛證的民眾確有很大助益,但是對於實證、火氣大、血壓高、中風、高血脂症的民眾則要謹慎少服。
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者,更不要以豬肝、豬心、豬腰子等內臟來進補,而應改服含有丹參、赤芍、紅花、何首烏、山楂等降血脂類中藥。
至於B、C肝炎及膽囊瘜肉或膽結石的民眾,在冬令進補時要禁食麻油雞、油膩食補或全酒,才不會使肝病惡化或誘發膽囊發炎。
*最後,要提醒大家:有病還是要看醫生,冬令進補只是一種食療調養,如果能徵詢中醫師的意見,針對個人體質給予特別調養,相信對我們的健康有更大的助益。
文章定位:
人氣(39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食不厭精 |
此分類上一篇:
孔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