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把昨天晚下看剩一半的《抹茶之戀味》看完。我是一個記憶力差的人,沒有心力重新全部看一次,所以將片翻至開場後的二十分鐘再重新看,將昨天看的找回一點,然後再喚回一點情緒。我相信看電影和做飯一樣,都需要專注,昨晚就是明明想將畢業證書之類的文件整理好,但又不想家裡變得冷清清,於是我出賣了那張vcd,用了二十分鐘專注後就開始整理我想整埋的事。我曾經有將影碟停下來,想將東西整理好之後再看,但我發覺那種停佇實在令我難受,亦為難了光碟本身,所以就要隨它一直播下去。直至它停了,叫我要轉碟,我才把電視關掉。
《尋秦記》實在吸引不了我,於是我又想起《抹茶之戀味》。起初看到那片名的時候覺得很低俗,不過再看見主角是周迅和陳坤,我想了一會就把它買下(很不要得的價值觀)。這個片名我想和劇中一款叫葡萄牙公主的蛋糕而起。男主角在生日那天因為要躲女朋友們而跑到杭州,偶然地到了女主角的鋪子裡,吃到她自製的蛋糕隨之發生了一段情。
女主角一如周迅所演過的角色,精靈、有點神經質,常常會跟自己說話,還把那個內在的自己塑造成一個小女孩,還把她取了一個名字。我喜歡這樣的安排,是因為童心的關係。女主角一直認為,身邊跟她過人世的男人應該要有安全感,所以她首先選了能給她安全感但沒有安全的外籍男友做未婚夫,但在她心裡的那個小女孩一直都不喜歡這樣,不斷要求女主角跟洋人分手。同時,她遇見了男主角,男主角跟她說很願意將心裡話對她說,因為她是陌生人,很安全。
故事這是這樣發生。而當中有一位叫小佟的男生,一直守在女主角小語的身邊。他多次要求要做小語的愛人,可是小語永遠就拿他當作小孩,於是小佟默默的在小語身邊支持她,直至死去以前。
我不想詳細交待這戲,要看可以自己找找或問我借。
小佟的愛很高尚,因為他只有詢問而不是要求。而男女主角明明就是不要受束縛的那種人,為甚麼結局又會如此理所當然的走在一起呢?我不解。這是我第一次看完電影以後覺得好難過,想緒都一直在轉。我覺得戲裡想要營造出一種氣氛,卻又在尾升部份將它敲碎,我不理解。明明知道自己想要的就不是那種堅守的事,為什麼就硬要將生活變成一種被認同的模式呢?
想到這兒我就想起熾哥寫的小飛俠。今天晚上排戲完了以後,我大概懂得為什麼小飛俠想將他與溫鲇的關係保留在最初。最初不是兩人素不相識而是對於彼此還有期待但沒有要求的曖昧時間。追夢者的故事,我開始明白。長久的愛情是一種感情上的轉化,生活上新鮮的事少了,要求與不滿就開始萌生。我堅自在自我裡頭,自己對著自己說:你永遠是對的,就正如在每個人的日記裡頭都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偏激或是無論要求,甚至是苛索。我在回顧這些日子來的生活,發覺自己很可怕。每每別人要求我的時候,我就處處閃躲;而對於別人我又是不其然的苛求,這種感覺好辛苦。我想起小時是怎樣跟朋友相處:大家覺得對方有甚麼令自己不舒服的時候,就能隨意的將心裡的話說出來。這的確是令人炁念的,可惜現在就是要你不能隨意坦露你心中所想的,因為你怕別人會做不到你的期許而最後令你失望。
我覺得寫作就與追夢者的故事有所聯繫,彼此都是隨著自我去追求、放手、追求,然後再在夢與夢之間的缺口思考、刷新、再出發。追夢與寫作都很自私、私自而且不容別人所洞悉到,而排戲、有進程的戀愛與此又是截然不同。有時候你要發展一段關係就好像要排好一個戲,你對戀情、戀人有所憧憬,有如排戲以前你先選角、先寫好劇本、先定台位、先定場景,一切一切都先先在你的腦海中構思,然後希望這些都能一一在你的掌握下發生。但事實往往會令你感到失望,因為戀人和演員一樣都不是你自己本身,若果不去溝通根本沒有辦法找出一個令彼此都覺得自己的生存/演出空間,衝突往往就在不了解下應運而生。我們沒法排除掉要求、衝突和一切的不安,因為在世界裡有太多太多的事是身不由己的,所以追夢的身份就出現。戀人與演員正在參與你的生活/排練,他想滿足你,但同時亦要不為難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是導演那樣,那麼要怎樣融入、怎樣抽離才是正確的呢?
從前我不理解追夢者的含糊、放縱與自私。現在我覺得追夢者是一種含蓄外化的表達,不佔有、不明確、不要求別人,一切沒有確立以前,你不會也不要對我作出任何要求,我就能輕輕鬆鬆,杳無牽掛的走,因為追夢者要追的是一個夢而不是實際上的任何物質或形體或行為,而是一種滿足自身而不傷害人的感覺。以往我會不解為何發展是一種困難而不是一切的理所當然,但現在的生活正一步步的向我揭示著這個事實。追夢者是一個身份、或是一種意識,但當看完《抹茶之戀味》後,不單只看見追夢者存在的價值,還有對愛情以及生活的新的理解。與故事本身合理不合理無關,而是我覺得一直以來都將生活的一切想成理所當然與必需發展原來是如此愚昧的意識,現在心頭縈繞不斷的,正是生活應有怎樣的觸角與以後待人持物應持的態度和思考的路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