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03 13:45:07| 人氣1,1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說外心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邂逅貝多芬》和《日間演奏會散場時》兩本小說除了都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外,實在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前者透過高中音樂天才的人際交往來刻畫友誼,後者則透過職業吉他巨星的生涯起落來討論愛情;人設、劇情節奏的差異則有些類似電視劇和電影兩種載體。都好看,但我最受到吸引的,反而是兩位作者中山七里和平野啟一郎各自在書中一小段關於音樂的討論。

 

  《邂逅貝多芬》為描寫主角岬洋介的天份與孤僻,用了非常多篇幅對照天才和平凡人的行為有何不同,但這些差異其實很容易想像,我覺得更動人的角度在這一段:「岬在意雜音。他會為不合理的事情生氣,為同學的不幸停下腳步。」是這樣的個性才促成主角從天份出生,又超越天份,才讓他和別的有天份者不同。很可惜中山七里只寫出了他在意「雜音」後的結果,而沒有寫岬為何在意雜音,又這些「雜音」如何影響著他。

 

  《日間》則是寫道:「音樂,是與寂靜之美對決而誕生的。音樂的創造,則是面對寂靜之美,以聲音為素材創造出的嶄新之美。」(作者特別寫出這段話出自芥川也寸至*的《音樂的基礎》),接著又寫主角在最近幾年,已從「和寂靜對決」轉而變成「和正好相反的喧囂對抗」。這段敘述為「有聲」找到了強而有力的存在意義,而回溯源頭,這份意義其實更存在於作曲家動筆的那個瞬間。

 

  最近練琴都是為了上台,反而是在為寫曲解而打開樂譜彈奏時,才感覺到「打開嶄新」的心情,於是,就特別想寫出那種「與寂靜對決」的曲解。後世的撰稿者不可能找得到每首樂曲誕生的歸因,但樂曲確實是從某種情景與背景中浮現,於是我嘗試努力地建構出作曲家當時的起居室、使用的器具、身處的自然環境,甚至當時的天氣,然後從「生命力」的角度談那些作品。換個說法,其實這也是在還原音樂家面對周遭「雜音」的過程。

 

  一直在尋找對自己而言最理想的曲解模式,恰好這兩本書給了我一些靈感。形式筆法總是修修改改,但正是如此,我才能把曲解寫進三月之後的日子。

 

*芥川龍之介之三子,1925-1989


台長: 吳毓庭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1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記 |
此分類下一篇:2019音樂人文書推薦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