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以前對”性”的概念
在進入這個主題前,我想問大家二個名詞解釋--「禮儀之邦」、「弄璋、弄瓦之喜」如何解釋?
直覺反應是:就是講求禮貌的國家(個別陰暗的人還會說:就是吃人的禮教啊~~)、弄璋、弄瓦之喜,就是生男生女的意思嘛!至於以璋、瓦來區分,就是顯示重男輕女啊~~但如果我跟你說,你的答案很可能是錯的,你相信嗎?
禮儀之邦,為何不是禮儀之”國”?傳統中華文化很早就造出”國”這個字,但為何不用?要用”邦”?也就是說,古代”國”字,其解釋非現代意義的”國”,因此從漢代以降,中國很少自稱”中國”,有趣吧~~這邦國之分,也是論文等級,且離題太遠,就此打住。
那到底禮儀之邦何解?白話文比較簡單的說法--這是一個講規範、重秩序的地方。說實在的禮,光要解釋清楚,可能兩本專書都不夠,很簡單的說—禮,至少在春秋子產以前,以不成文法的方式繼承,雖然中華文化自子產之後,法律以成文法的面貌出現,但仍在”禮”之後,所以我們稱中國傳統的秩序規範為”禮法’,而非”法禮”。所以他根本不是說中國人是講求禮貌的地方,這樣子而已。
至於弄璋之喜,我可以理解,因為直到現在,台灣人還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做官。但弄瓦之喜我就一直覺得很怪,瓦片在古代不一定便宜,鄉下地方,有一棟紅磚瓦的房子,都會視作很大的喜事或改造家庭的心願,如果要卑賤女性,要以建築物來比,為何不說”弄土之喜(黃土高原)”、”弄茅之喜”,偏偏要用”瓦”,要知道,傳統燒大量瓦製造是漢朝以後,主要供應的是達官貴人,禮記至遲成書於戰國,當時瓦並不普遍,甚至為奢侈品,那要用卑賤女性,怎麼可能用不普遍、昂貴的東西來卑賤之?
所以瓦--不是瓦片,其實就是梭子,織布機上的梭子,稱為瓦。那弄璋、弄瓦之喜之不過是禮記一直主張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而已,縱然未必符合當代潮流,但也不是那麼的不堪—卑賤化女性。
前言寫這麼長的意思,除了要提醒諸位大德--中華文化的古典雖然每個字我們大部分認得,但很多意義,未必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意思,就好像白癡大陸在吹捧法家,習近平是讀《荀子》,應該嗅得出來濃濃的馬屁味一樣。
閒話休敘,到底秦火以前,”萬惡”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如何告誡後代子孫:你不可以搞”假”,答案是—沒有,甚至於不把它當作是個問題。商朝,母系社會,流傳下來的考古資料、甲骨文很少—我是不信尚書啦~~自從閻若璩考證為(東晉梅賾)偽之後,然而至少可以有個傑出的女性可以證明—可能商代的女性地位並不低—婦好。
我不太相信芈月是中國第一位太后,因為受限於考古資料,否則商朝如果是母系社會成立,那第一位太后應該誕生於商朝。總之婦好不但是商武丁的后妃,她猛的一點,比武則天還強—帶兵打仗,還一直打贏,他的墳墓一出土,一大堆考古學者認為這是那個大將軍的墳墓,但靠么,這個大將軍怎麼一堆髮簪、梳子,經考證,那是個女性的墳墓。
如果那時候能允許女性帶兵,那社會風氣可能未必是封閉的,但至於對性的看法,文獻資料沒提。
周朝(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呢?那可精彩了。請注意,周禮、禮記成書定型均在戰國,也就是說:現在所流傳的版本,部分內容可能連孔老夫子都沒看過。唯一比較能確認的是《詩經》(所以說文學力量大),當然就集中在討論”詩經”—其實也是我讀最多的上古文獻。
至少在春秋末,社會風氣對於"性”的看法然是迥異於現代的開放。所以才能解釋,孔子將鄭衛兩國的詩入國風,禮記(至遲定型於戰國)則斥為:桑間濮上,亡國之音。
鄭風最最著名的一首詩〈野有死麕〉,夭壽骨,我不敢引而白話文翻譯,那真露骨,當然也有更文雅的翻譯。總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總是應該被護家盟追著打的句子--其中內容更鹹濕。
題外話,其實護家盟更應要把詩經燒毀,其中有亂倫的故事--還稱讚那個女子〈文姜〉外,更可怕的是,還宣傳無性生殖〈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至於疑為同志愛的作品,不但流傳下來,還變成結婚賀詞之一(這點,我絕對沒有誇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沒蓋你,這句話的確是"同志"之愛,出自邶風‧擊鼓。原詩從出發征伐,到老兵獨歸,才迸出這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後還說:自己不想活。
禮教還沒有那麼猛烈,所以儒家之後的兩大囉嗦男—一個喜歡長篇獨白的孟老頭,一個專門寫書罵人的老文青,都有不同的見解。有一天,孟老頭走入房間一看,乖不隆冬,老婆獨自一人竟然蹲坐(古稱踞坐),以現代人眼光來看,那沒有什麼,但古代人因為沒有內褲可穿,只要蹲坐,那就是晾生殖器給人看了。此時不休妻,如何彰顯我儒家大義?一紙休書,被孟老母打槍:死小子,你進房間門有出聲嗎?沒出聲,別人怎麼知道?自己非禮在先,還敢該該叫?不准。
至於春秋左傳又是一部護家盟要禁的書,如果說詩經是含蓄的,那左傳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點出一堆亂倫、北港香爐的故事,文姜,亂倫的齊國公主,最後釀成國際血案;巫臣與夏姬,曲折離奇的情節--東方版的海倫,不,總有一天娶到妳,就某個角度而言,算是勵志故事的暗黑版。
靠么,這樣還不過癮,左傳也有描寫同性戀的故事--彌子瑕與衛君的故事--吃剩的桃子分給我,完整故事版則記載在韓非子。那戰國時期呢?龍陽君出場了一個釣魚,把魏王哭到心都碎了。所以古代說男同志為龍陽之癖,其緣故在此。那,那時期的人是如何評論彌子瑕、龍陽君的?
答案是:衛國國君被罵是因為他沒有任用籧伯玉賢臣,而不是說搞基不對,破壞傳統價值。那親愛的,你可不可以告訴我:詩經、左傳,是不是十三經?是不是孔孟遺教?
戰國末期,還有太后公然:用作愛來比擬要不要出兵--對啦!!就是芈月,所以,我未必盡然相信,此時的女權已經走到明清時代,但老文青--荀子已在書中,將女道以柔順為比擬,女性的地位,可能已經不平等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