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份立委選舉終於結束,如許多人所預測的一般,民進黨大敗,只是沒想到民進黨會輸這麼慘而已,之前我估算的,是民進黨40席次加減3,政黨票大約40%左右,然而一開票出來,民進黨挫敗到超過許多人原先的估計。
這是第七屆立委政黨票選舉:
國民黨:得票數5010801 得票率51.23% 20席
民進黨:得票數3610106 得票率36.91% 14席
新黨: 得票數386660 得票率3.95% 0席
台聯黨:得票數344887 得票率3.53% 0席
其他各黨:得票數77870 得票率0.80% 0席
如果比較第六屆的立委選舉,民進黨區域立委得票率,第六屆為35.72%,第七屆為38.17%,看起來是微幅成長,然而考慮到上次台聯拿到近7.79%,以台聯上次與民進黨盟友的態勢,泛綠上次立委選舉其實是拿到43.5%,和上次相較起來,泛綠其實是少了5個百分點,因此簡單而言,泛綠選票產生流失現象,而藍營並沒有萎縮,一來一往之間,綠軍至少要先奪得5%的選票才能維持住基本盤。
另外考慮到2005年的縣市長選舉的比較具有指標意義的地區來相互比較:台北縣選舉時,國民黨拿下54.87%,民進黨44.3%,可是到了這次立委政黨票,綠軍只斬獲38.86%,下滑了5個百分點,泛藍系統則囊括54.68%,維持平盤。值得注意的是桃園縣。桃園縣縣長選舉時,朱立倫拿到60.84%的選票,本次如果包括新黨的得票數,竟然超過61%,民進黨加上台聯,大約為33.4%,比鄭寶清的總和38.32也萎縮了5%,藍軍在桃園的6成的選票結構蔚矣成型,不但壓縮到綠軍選票成長空間,也萎縮了綠軍的得票率,這點剛好又與朱縣長的施政滿意度頗受好評遙相呼應。
到了中部,台中縣本次泛綠共斬獲40.02%,泛藍56.24%,比較起2005年的縣市長大選,民進黨39.12%,國民黨59.45%,台中縣民進黨略為成長1%,泛藍則小跌3%,可是也超過半數;至於台中市市長選舉,泛藍系統斬獲6成,本次共57.89%,綠軍39%,本次卻38.13%,廣義的來說,台中縣市藍綠選票結構並無太大的更動。
再以彰化縣來說,本次綠營得票39.92%,藍軍共得54.55%,以縣市長選舉,驚人的相似,卓伯源得票數55.46%,翁金珠40.52%,換而言之,中台灣的藍綠板塊並無位移。
總和來說,北、中部的藍軍板塊並未產生位移的現象,藍綠比均維持在5成比4成左右。
至於南部七縣市,雲林基本上這次的勝利無關於政黨,乃是張榮味張派的勢力大勝,因此不能納入藍綠選票結構的討論。而台南縣市,台南縣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得到47.16%,民進黨拿到50.3%,對照這次選舉,綠軍合力拿到54.4%,藍營僅有41.53%,這是全國唯一民進黨在這次立委選舉票數成長、國民黨選票流失超過5個百分點的地區;至於嘉義縣,藍營本次43.91%,綠營50.74,在嘉義縣長大選,民進黨得票62.69%,國民黨只有37.31%,現今藍營一舉成長6.6%。嘉義市綠軍47.09%,藍營49.11%,比較起上次市長選舉,民進黨的45.37%,國民黨的54.63%,國民黨選票萎縮5.52%,然而泛綠也有流失選票。至於台南市,2005年綠營共拿下58.6%,國民黨只有41.4%,到了本次立委選舉,綠軍只有49.96%,藍色板塊則提高到46.65%。
至於高雄縣本次綠軍共有48.26%支持度,藍營則46.75%,對照民進黨高雄縣長得票數59.14%與國民黨的40.86%,民進黨明顯下滑不少。
如果再比較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綠軍50.27%,藍營49.31%,跟這次立委選舉,綠營46.43%,藍軍49.31%,可見得走路工負面選舉的判決效應發酵,有效凝聚藍營的士氣。台北市市長選舉的投票率64.52%狀況下,郝龍斌總得票數(率):692,085(53.81%) ,謝長廷總得票數(率):525,869(40.89%) ,如果加上宋楚瑜與李敖的得票率,合計藍軍共得58.56%(周玉蔻得票不計綠軍,因為當時他攻擊謝長廷很厲害),比較本次得票呢?呈現分裂狀況,如果單純比較政黨票,泛綠總得39.61%,泛藍總計59.93%,區域立委(王世堅傷心處),國民黨53.48%,泛綠拿下36.29%。所以藍綠選票結構差距穩定到可怕,另綠營的選票均在台北市產生萎縮的現象也可見一斑。
為什麼要用縣市長、北高市長選舉與本屆立委政黨票選舉來做一比較?因為這個恰如其分的反應了政黨支持度。總統大選相當於很大程度的取決於人的特質與對政黨喜好的程度如何,所以可以用本次立委政黨票跟第15屆縣市長得票率來相互分析。
以總數來看,民進黨大抵維持住平盤,因此民進黨並沒有大輸,這是民進黨錯誤的認知。因為如果以執政縣市人口數來換算,國民黨在2005年的縣市長選舉中,獲得5成以上的選票均集中在北、中部人口稠密區,問題是這些藍綠結構並沒有被打破,換算成比率所得的人口數將超過南方所失去的。南方則從大輸變成小輸,甚至於小贏的局面。因此民進黨南部的票倉似乎有被攻破的趨勢。因此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民進黨大勢已去。
可以用這樣的角度去推估嗎?為什麼不用第14屆縣市長選舉(2001年),民進黨縣市長大勝來推估?因為選舉就好像一個超大型的民調,當選席次往往會隨著重大情境之下做一個改變,因此必須以同質性高最近的選舉來做比較進而預測。並且藍綠的結構,相對席次而言,比較穩定的,所以綜觀歷年的選舉,藍綠結構並沒有大規模的起伏就可以知道。
至於人選與選舉策略的重要性,往往是在於在既定的藍綠結構上,加減5~10%左右,所以推出一個好的人選與有好的競選策略才是勝負的關鍵。至於藍綠板塊的變動往往必須因為好幾次的選舉,才會改變,那是一種模式: 喜歡該黨候選人→支持該黨理念→認同該黨,然後藉由政治的動員,產生循環模式。所以政治板塊變動幅度很緩慢,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雖然謝長廷跟馬英九都有相似的困境:無法無他人分享權力,因此他們的團隊都排他性極強。缺乏分享天下的胸襟及氣度,並不是打天下的致命傷,而是治天下的要命處,但不至於打破藍綠選民的結構,所以本點不評論。
再則好的人選跟道德上定義的好人不同,選舉上所認為好的人選,就是指的是能勝利的人;好的競選策略,不在於執行能力的強度而是感染、動員選民的程度。所以能勝選的人透過好的競選策略的包裝,比較容易動員相同陣營的選民接受、喜歡,甚至於改變政治色彩比較不強烈的選民投票的意向。
準如此,以能夠勝選的人來看,比較馬英九與謝長廷,以政治性格、風格來說,撇開藍綠,馬謝兩人其實是相似的。兩個人都屬於中間偏右的色彩(這裡我必須說,謝長廷的福利國政策,表面看起來是北歐的那套左派思想,然而細究起來,也只不過是共和黨所說的”悲天憫人”保守派)。藉由各政黨初選制度之下,馬英九是藍營認定為會勝選的比率遠較謝長廷來的高,藍軍已經整合完畢,因此對藍軍的政治領導菁英來說,為有鞏固馬英九的情況之下才能分享權力,馬英九是藍營的共主(連戰則不然,包括他競選總統時,他都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諸侯原因在於:個人魅力太弱),謝長廷則必須與綠軍其他政治菁英共治,這點對於單一選區的選舉而言,謝長廷是不利的,前車之鑑是2000年的連戰。至於經過本屆立委選票的的檢視,讓選民可接受贏的人,情勢已經反轉成馬英九,所以西瓜效應或是裙擺效應作用的反饋大於鐘擺效應。
如何說?要產生鐘擺效應作用必須建構於2點上,第一、選民認為必須對A政黨制衡,所以轉投B,第二、對A的勝利心有不甘。
所以我們要問:這次總統大選可能會產生鐘擺效應嗎?會,但效應會被西瓜效應跟裙擺效應的反饋所抵銷,也就是說,依照正常選舉狀況之下,對於全國選民而言,沒有鐘擺效應。
如果觀察政治走向,西瓜效應發生在2001年底的立委選舉。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大黨,這就是政治資源分配者能夠有效的影響地方、區域選舉的效應;鐘擺效應發生在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雖然民進黨仍維持住國會最大檔,但泛藍形成穩定半數,其原因在於三一九效應凝聚了泛藍陣營的士氣。
何謂西瓜效應?就是指選民與地方派系、樁腳對於某位候選人(通常單一選區的效應會更明顯)望風而從的說法。以國民黨在本次大勝的結果,握有動員選民能力的地方派系(尤其以農業縣為主),將會迅速轉向選擇對他最有利的政治對象,因此我判斷嘉義縣的陳明文跟雲林縣的張榮味將會倒向馬英九,尤其陳明文的林派已經面臨消長的關頭,如果他不選擇與國民黨合作,那他二任縣長任滿之後,林派將無政治資源與舞台,因此他必然兩面壓寶,結合他可能將小部分資源賭在國民黨,與國民黨在當地的資源來看,我大膽的判斷,本次的總統大選,嘉義縣馬英九至多小輸,甚至大贏都有可能。雲林縣張榮味是本次立委選舉是最大的贏家,所以藍綠均爭相拉攏,可是綠軍現在為強弩之末,藍營氣勢方盛,那他的選擇意向應該很清楚。
至於裙擺效應,通常是指一位人氣候選人,帶動其他小型選區候選人的吸票效應。所以這裡我想要表達的是裙擺效應的反饋,也就是我自己定義的投桃報李效應,因為本次總統大選跟立委選舉時程剛好相反。這次許多國民黨立委經由馬的光環所壟罩,因而紛紛當選,最明顯的例子是高雄縣江玲君擊敗民進黨的林岱樺。選前沒有人認為她會當選,然而經由候選人及馬的造勢、助選,讓他得以擊敗尋求三連任的林岱樺,由此可推算出馬英九的聲勢勝過謝長廷及蘇貞昌。馬英九的光環效應具體而微的展現南台灣的另一個反證是羅世雄的落選。當管碧玲挾著謝長廷的子弟兵與國民黨的羅世雄對決,羅與馬英九、國民黨保持適當的距離,試圖想要在第二選區綠大於藍的盤勢中突圍,結果失敗。
所以如果以裙擺效應的反饋,馬英九所獲利將大於謝長廷。至於國民黨給一般選民的負面感覺立委選後的一黨獨大,會不會抵銷馬英九的光環?會,但程度不致影響到選舉結果,畢竟馬英九與國民黨的形象給選民的印象是不一致的,準確的說,是馬的正面形象沖淡了選民對於國民黨負面形象的觀感;然而謝長廷與民進黨而言,民進黨政黨負面形象抵銷謝長廷的努力。因此馬英九對於本次立委選舉的作用可是說是另一種變相的裙擺效應,所以得到的投桃報李效應該會大過謝長廷。
討論完人選後,再分析競選策略:
首先我們必須先清楚的認知這個事實:藍綠的版塊驚人的固定,才能討論到正確的選舉策略問題。以兩次總統大選泛藍對決泛綠跟2001年、2004年的立委選舉的基本盤來看,很容易得出兩個與事實矛盾的推論:第一、泛綠基本盤小於泛藍。第二、藍軍不可能會輸。然而推論與事實相反,所以藍軍的人得出一項結論:只有泛藍分裂,綠軍才會贏;如果泛藍團結,綠軍還贏的話,那就是綠營使用奧步。這個錯誤而又危險的結論,嚴重的撕裂了台灣社會的情感,也造成綠營對於泛藍選民的高度不信任感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隔閡,也讓社會上追討陳水扁一家貪腐行為的無法成功,我認為原因可能根源於此。
然而綠營在單一選區之中對競選策略的運用的確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這樣的操作方式卻是造成社會藍綠對立的結果。可是這種操作模式雖然比較能夠動員綠色選民,但過度激化、動員的結果,對於綠色選民而言,已形成一種疲態,試想:如果每次選舉都是台灣的民主最後保衛戰,那如何說服綠色選民,2000年到2008年台灣都處於民主風雨飄搖期?而且民進黨有勝有負,可是輸了也不見國民黨威權再現啊~~
過度區隔敵我的結果,加上執政政績不佳的事實(連民進黨自己也承認執政成績不好,只不過他認為責任在於國民黨的掣肘),使得社會長期處在一種敵對、緊張與對未來的茫然狀況,一直到2005年~2006年紅衫軍之抗爆發到最高峰,兩極對立,相同悲壯,肅殺之後,整個社會走向了價值觀虛無,一種深深的絕望與挫折同時包圍了藍綠二元。藍色選民認為政治道德被陳水扁敗壞,痛心疾首於綠軍的鄉愿與堅持;綠營則認為藍民否決陳水扁,在於因為他的省籍而非陳的道德。當局復操弄”台灣”的符號到了極致,雖然成功保衛住政權及打平北高市長的選舉,然而也引發了後續的強烈效應。
綠營的選民也不是不清楚有關對政府貪腐的指控具有若干程度的真實,只是第一、他們期待的是家法懲治而非媒體、司法的審判,因為他們不相信司法、媒體,認為這些都是國民黨所控制的單位,另ㄧ方面他們也認為其實藍陣營也沒好到哪裡去,諸如國民黨的黨產及其處置過程、馬英九的特別費等案,媒體與司法沒有用相同的標準去檢視;藍軍的挫折在於為什麼司法沒有針對陳水扁及其一家的貪腐行為做有力的控訴,政府官員喪失了專業、倫理的堅持,至於對於馬英九的指控則是嗤之以鼻。
兩廂力量的拉扯,把社會的互信全部撕裂,而執政失靈的結果造成人民最深沉的苦痛,但當局依舊沉醉於操作”愛台灣”符號,面對最低層的民眾微弱的吶喊無能為力,選民紛紛的選擇直接嗆扁。這種行為也代表人民不但對執政者的不滿,其實也隱含著對於藍色的政治人物不信任─因為藍營也無法表達升斗小民的心聲?
這是2007年台灣人民社會面向,我的觀察後的結論。在社會普遍瀰漫對未來的悲觀之時,陳水扁相繼失言,進一步挫傷台灣人民對於政府的信賴感,最後跳出了莊國榮這號人物。莊國榮對於社會的衝擊,不在於言行的放浪誇誕而已,因為他所挑戰的,是政府文官體系是否崩解的問題─他是教育部主秘,不是政務官,也是因為教育部,所以讓人民更為憤怒:教育部如何變成民進黨的宣傳部?你亂搞,我的小孩的前途怎麼辦?
民進黨擅於打議題戰,他的前提是正確的,所以推論起來是合理的。可是他命題裡的意涵根本不正確,所以國民黨既無力反駁他的推論也懶得解釋民進黨的命題中的內涵錯誤。民進黨一直在玩火,不僅是兩岸、外交,包括內政也在玩火,可是國民黨令人詬病的地方在於他只有在一旁叫囂不可以玩火,卻忘了拿一桶水直接朝火把澆下去。民進黨又深信操作愛台灣一定贏,積極擁抱深綠的的短線操作,造成所有僵局解不開,然後怪天怪地怪國民;另ㄧ方面惡行惡狀的威脅、恐嚇他的對手,渾然忘記了在公民社會裡,尊重其他人的不同意見也是執政者的義務。這點,謝志偉打手當之無愧。領了2300萬納稅人的血汗錢,卻只有服務深綠的選民,辱罵其他政黨的措詞用句如此強烈,這已經不是行政不中立、角色分際的問題,而是黨國不分、民主崩解的惡兆。
林林總總加起來,造成民進黨立委選舉的大潰敗。謝長廷之後的競選策略,在這個禮拜很清楚的浮現出來:第一、和陳水扁切割,第二、訴求制衡,第三、以哀兵、危機之態訴求綠營回流,第四、回歸經濟基本面,拋出多項議題如CEO擔任閣揆,第五、鼓動民族主義。
國民黨經歷大勝之後,竟然沉寂一個星期,未有大動作的宣示。選後首度推出的三支CF,也是強調經濟基本面,問題是在時間緊迫之下,誰能定鼎中原?
我花了幾天的時間,以第15屆縣市長選舉藍綠兩黨的投票率來推估這次總統大選,綠軍如果要取得過半的選票,到底要在縣市長選舉未投票的選民中,獲得幾成的選票才能獲勝,如果以投票率80%來計算(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率也僅82%),所得出來的數字是令人悲觀的7成8。換言之,馬英九只要在15屆縣市長選舉中的未投票的選民獲得超過三成的選票,就能獲勝。
先從第14屆縣市長談起,那次的選舉投票率66.45%,綠軍在那次的得票率是45.3%,藍營總得票47.4%(許多人以為藍綠比維持住5:4,然而該次選舉,藍綠差距很小,也是另一種程度的西瓜效應),2004年的總統大選投票率80.28%,推估陳水扁在縣市長選舉中未投票的選民獲得5成4的支持,得票率才以50.11%,險勝獲得在縣市長選舉中未投票民眾4成5支持度的連宋(49.89%)。
但是第15屆縣市長選舉投票率66.22%,綠軍的得票率維持在43.08%,可是藍營總得票(含台東縣吳俊立)率達到53.37%。很眼熟,對不對?是的,這約莫等於本屆立委選舉藍軍的政黨得票率,這也就是我說的,藍綠選民結構很穩定的原因,也超過了歷年民調的國民黨支持度,所以馬英九光環的確可以有效的擴大泛藍選票的結構。
為什麼馬英九能夠有效的吸票?因為他的戰法是劉備戰法。三國志‧蜀書‧龐統列傳,裴松之注所引九洲英雄:劉備和龐統的對答,....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但是選舉乃是權變之時,誰給馬玄德說:故非一道所能定也?劉備取益洲仍瞻前顧後,馬英九想要定鼎天下,絕不能只靠”每與扁反”,所以當陳水扁已經被歷史洪流吞沒後,馬英九如何開創新局才是這2個月他要給人民的承諾,主要的檢視標準在於二月份立院的開議與之後的表現。
相較於馬英九的從容不迫,謝長廷則顯的相對孤寂。他的策略不能說不正確,問題是,陳水扁不是甘於寂寞的人,所以二人的權鬥將會暗潮洶湧,可是在表象上仍是會團結。陳水扁不敢也不會公開和謝長廷翻臉,因為時勢已經改變,但是隨著進入2月中旬後,我推斷陳水扁將試圖嘗試擴大他的影響力。為什麼?第一、這次立委選舉陳水扁本身沒有敗,27席裡面,他掌握至少7席嫡系。第二、民進黨仍有路線歧異。這些假台獨份子,什麼東南西北風的牆頭草、愛錢勝過愛台獨的辜老頭目前是假裝忍耐,因為風向不對。可是當陳水扁穩定黨內形勢後,這些人將會替陳水扁搖旗吶喊,藉口相同:因為憂慮國民黨向中國傾斜。在這個禮拜,謝長廷為了展現他的和解共生的誠意,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也支持國民黨的返聯公投。這個宣示無疑地承認了中華民國對台灣法理統治的合法性,滿足了藍營卻將綠營唯一可以宣稱的神主牌打破。大選最後的主軸:認同,動能將嚴重削弱,如果國民黨夠聰明的話。
內鬥將削弱民進黨的戰力,認同牌又失靈,謝長廷如果想要靠選戰議題如經濟問題,打贏國民黨又不切實際,組織戰先天上就不如人。因此我對於謝長廷的選舉看法是悲觀的。
後記:
第一、本人日後想要從事小說等創作,所以政治議題將會減少,然而我真的很想對於2006、2007年的政治觀察作個總結,所以才會霹靂啪啦的寫一大堆。
第二、照片不是我,是我一個已婚的好友。為什麼拿他的照片?是一種對民進黨執政的嘲諷。照片男很帥(曾經拍過台灣大哥大的DM),可是我相反。象徵民進黨只重選舉包裝,本質則,呃!不堪聞問(ㄇ啊!我也太自我謙虛了),而他的衣服,恰好與某人的競選顏色相近....。
三、補充一點:嘉義縣縣長已經被民進黨升為組織部主任,可見得民進黨也會擔心這個問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