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3 23:59:14| 人氣2,1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要去美國 La jaula de oro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要去美國 La jaula de oro (The Golden Dream) (Diego Quemada-Díez, Guatemala/Spain/Mexico, 2013)

墨西哥及中美洲非法移民,是美國長久以來日趨嚴重的人口問題––以人權觀點來看,人們都有選擇自己居住地的權利,但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曾企及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那般的完美正義。美國導演約書亞馬斯登(Joshua Marston)的首部長片《萬福瑪麗亞》(Maria Full of Grace,2004)曾驚心動魄地呈現哥倫比亞女子涉險進入美國的迫切處境;近來以熱門影集《無間警探》(True Detective,2014-)再獲好評的混血日裔導演福永卡瑞丈二(Cary Joji Fukunaga)在亦為首部長片的《罪惡代碼》(Sin Nombre,2009)中,深刻描寫懷抱美國夢的中美洲少女的未知旅程;而去年在坎城等國際影展上大有斬獲並連連獲獎的《我要去美國》(The Golden Dream),可視為延續此一題材並更抨擊人心的傑作。 

片頭對著天空的鏡頭,令人迷失在從天而降的飄雪中,就像是夢境般對應著主角們懷抱的美國夢。時序再回到彷彿醒來後的瓜地馬拉,少年璜(布蘭登羅培茲 飾)和他的女友莎拉(凱倫馬丁尼茲 飾)計劃著偷渡到美國,孑然一身的原住民少年查克(羅多佛多明格茲 飾)也尾隨著他們。璜一開始處處與查克針鋒相對,但莎拉懷抱著人性本善的純真,以及查克性命相挺的義氣,都讓這本來充滿衝突的三角關係反而變得密不可分,但殘酷的現實卻總是不如人願地對著他們排山倒海而來。 

出身於西班牙的編導狄耶哥奎馬達狄耶茲(Diego Quemada-Díez)早從1993年起,就陸續為肯洛區(Ken Loach)和伊莎貝柯賽特(Isabel Coiset)等名導的作品擔任攝影機操作員,甚至一路發展到好萊塢,參與過《驚天動地60秒》(Gone in Sixty Seconds,2000)和《火線救援》(Man on Fire,2004)等賣座強片,從2001年開始編導的兩部短片《桌子就是桌子》(A Table Is a Table,2001)和《我想當飛行員》(I Want to Be a Pilot,2006)讓他獲得國際矚目與肯定,而他對弱勢與貧窮等議題的關注,也成為其創作一貫的主題。也因此,現居墨西哥的他,順理成章地選擇了中美洲非法移民的題材作為他的首部長片,透過年少天真的觀點,更加對比出人類世界沒有平等可言的無情。狄耶茲啓用了三位從未演過戲的少年擔任主角,讓整部片更具有一份強烈的真實感,而三位演員未經琢磨卻毫不生澀的自然演出,幾乎不著痕跡又極度動人,證明了狄耶茲選角的獨到眼光,也是令本片如此成功的關鍵。本片為他在2013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贏得「最佳才華獎」,絕對實至名歸。 

璜最終踏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美國之地,一切卻已不再是他的夢想,現實就像身處地獄般日夜煎熬著他,比起在瓜地馬拉為所欲為卻不滿現狀的安逸生活,正如原文片名「La jaula de oro」(金色的籠子)所示,他只能在這個對於原本看似光鮮亮麗、實則虛有外表的夾縫中求生存,而英文片名「The Golden Dream」(金色的夢)更是十分反諷地強烈對比著他的期望與失落,片頭彷似在夢中落下的迷人的雪,在片尾的現實中原來凍得如此令人備感心寒。

本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台長: 喬治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