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0 01:46:04| 人氣2,6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金馬影展強力推薦: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パーフェクトブルー/Pāfekuto Burū ( , Japan, 1997)

 

終於在今晚後,我向今敏大師的致敬告一段落,《藍色恐懼》是我還沒開始跑影展時,1999年台北電影節就已選映過的今敏第一部執導作品(當時名為《藍色的恐懼》),反而是我完成蒐集他作品銀幕經驗的最後一部。這部渾然天成的大師傑作,是四部作品中,腳本唯一非今敏親自編寫,而是由村井さだゆき(Murai Sadayuki,抱歉,找不到翻譯)改編竹內義和的小說《Perfect Blue 完全變態》(パーフェクト・ブルー 完全変態,1991,但我相信今敏絕對參與了編劇過程,只是選擇不掛名,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才會有和他其後作品有相當一致的整體性。

 

故事的主角未麻是一個少女團體的偶像歌手,經紀公司對她的厚望讓她得到選擇權,於是她毅然決然決定放棄偶像生涯,專心朝著成為一位女演員發展,事情卻不如她所期望那麼順遂。為了要獲得大眾的注目,她不得不選擇以聳動的方法達成目標,卻發現自己原本對生活的憧憬日漸消沈,甚至產生了不斷前來糾纏的幻覺,到底是未麻果真心理有問題,還是有人想不利於她?

 

若你看過今敏的其他作品,肯定會對片中虛實不明的曖昧感十分熟悉,雖為改編作品,今敏似乎加入了許多原著中沒有的個人元素,例如科技帶來的恐懼。因為一封歌迷信,原本對科技一竅不通的未麻,開始接觸電腦與網路,但原本無憂無慮的她,反而因歌迷架設網站上的字句,開始產生對外界的恐懼,進而對自我懷疑、迷失在自己選擇的路途中。她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恐懼感,竟不約而同地從她在連續劇中角色的口中透露,而驚悚影集、甚至是影片開場的暴力卡通,都難卸造成社會恐懼及病態的罪名。

 

隨著現實、虛構和夢境靠得越來越近,觀眾隨著未麻一起陷入這場恐怖漩渦中,戲裡有個還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魔,戲外也有個專殺藉由工作侵犯未麻的人,雖然一連串的兇殺讓未麻越來越不安,但她心中的真實感覺,正和歌迷在「未麻的房間」中所寫的「仿冒」心聲一樣,是一股大快人心的興奮感。她面臨父權社會的慘烈剝奪,卻仍得裝作一切完全正常,她自己說出的字句,比別人為她的代言還虛假,這點也可說是大大貶諷了日本人習慣虛偽的文化;現實中被害人皆為雙眼受創,也是批判崇拜視覺感官刺激的變態合理化。

 

不可否認,片中暗度了一些驚悚恐怖經典名作的投射,例如連續劇中殺人犯剝皮的手段,可能就是向《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致敬,連續劇中的強暴場景,也喚起《控訴》(The Accused,1988)中令人揮之不去的怵目驚心。本片對其後的電影也造成影響,最有名的例子當然就是戴倫阿朗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代表作《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2000),從虛實交錯和自我沉淪的相同概念看來,他不但是在意念上承襲本片,更直接採取行動,買下《藍》的重拍版權,就只是為了要引用未麻只能在水底發洩情緒、竭力大叫的畫面構想,可見本片不只在影迷、甚至在名導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日本上映時的廣告標語,解釋藍色就是幻覺的顏色。我們常被藍色美麗的深邃所迷惑,但這種美麗卻也可能在一轉眼之間變成揮之不去的夢魘。在戲中或現實中,女性不一定只能當受害者,當女性成為加害者時,反而有一股令人莫名震撼的顛覆社會的力量。未麻是這整個事件的受害者,也可說是事業受到事件幫助的受益者,但成名後的她,真的還會像她口口聲聲提醒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一樣嗎?

台長: 喬治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