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1 13:26:50| 人氣3,0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金馬奇幻影展─來自波蘭的波蘭斯基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趁著這次金馬奇幻影展做波蘭斯基的專題,對他早期傑作久仰多年的我當然不能錯過,這次選映了7部長片和一部他學生時代的短片,長片都在他的代表作「唐人街」之前,剛好用這部片作為分水嶺。以下則以出品年份順序一一評論。



兩個男人與衣櫃 Two Men and a Wardrobe (Poland, 1958)

這部波蘭斯基的學生作品描述兩個在海邊搬著衣櫃的男人,很高興地將衣櫃搬到城市裡,卻到哪都碰壁,甚至還無端招來拳頭之殃,失望的他們只好在把衣櫃搬回海邊。本片的開頭和結尾給人一種奇幻的想像空間,這兩個男人可能是在海邊撿到這座衣櫃,也可能就是從海中上岸的,無論如何,波蘭斯基或許企圖用他們和社會格格不入的現象,暗喻社會上無故被排斥的小人物,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感觸,他在兩個人物外,也穿插了途中在他們視線外的暴力受害者,顯示暴力其實是無所不在,但我們卻盲目地經過,有可能是我們無心忽略,也有可能是我們選擇不想看見,這種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才是悲劇的心態,可能就是造成暴力猖狂的主因,後來奇士勞斯基的「白色情迷」也能和這個主題相互呼應。愛演戲的波蘭斯基在本片中客串了揍人的小混混,有種自嘲(對自己選擇的主題)又像指控(可能曾打過他的人)的戲謔感。



水中之刀 Knife in the Water (Poland, 1962)

波蘭斯基在當時的波蘭拍片,可能就像田壯壯拍「藍風箏」後被禁一樣,本片的劇情很明顯地就是要引人遐思,卻又可以是全然的電影藝術,波蘭政府當然心虛地感應到本片想偷渡反共產思想,觀眾也會因為種種情節而在自己身上作不同的投射,這都證明了波蘭斯基的詭計大成功。片中的主角只有三人,雖身在廣闊的海上,場景卻是密閉的船中,這種極大的反差性,就像劇中人物的心理轉折,觀眾無法預料接下來的發展,只能和劇中人物一樣提著一顆心等著下一秒,有趣的是,片中人物認定的事實,其實只是自己的推測,而真正的事實卻在眼不見的情況下顯得荒誕無稽,波蘭斯基藉著玩弄劇中人物的心理,實際上是想玩弄觀眾的心理,這點早了馬丁史柯西斯的「隔離島」將近半世紀,也讓波蘭斯基成為國際矚目的新導演。



反撥 Repulsion (UK, 1965)

被波蘭政府限制,在旅居法國時結交編劇好友傑哈巴拉克後,波蘭斯基當然要投靠願意出資的英國大金主,更何況英語片的市場大上千萬倍,即使如此,他的作品還是品質保證且獨具風格,毫不受到金錢的迷惑,故事的背景雖在英國,他就是要和當時法國的耀眼新女星凱薩琳丹妮芙合作,把故事主角編作移民英國的比利時女人,本片開頭的前提會讓人以為這只是一部描述這種精神疾病的電影,事實上卻有更深層的意義,主角自閉且有潔癖的徵候完全不妨礙他人,卻是他人無端地叨擾才導致悲劇的發生,本片的女性覺醒意識濃厚,「末路狂花」也可視為被本片啟發的後代電影。凱薩琳丹妮芙在本片中內斂的出色表現,比她在本片前一年的大片「秋水伊人」中的歌舞演出更吃重且更具深度和層次,這點當然也要歸功於波蘭斯基的選角眼光。



死結(荒島驚魂) Cul-de-sac (UK, 1966)

波蘭斯基在隔年趁勝追擊,推出這部極為另類的犯罪電影,故事描述兩個受困的搶匪被困在一座島上,脅迫島上古堡的主人和他的妻子協助他們,卻有出乎意料的關係發展。這種黑色犯罪喜劇的原形,肯定大大影響了美國的柯恩兄弟,在用作品表達自己意念的同時,還能保有高度的娛樂性,完美地印證這部作品上,除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劇情外,「水中之刀」中因政治因素而似有若無的中產階級批判,在本片中被肆無忌憚地搬了出來,也加強了整部片的趣味性。偷情的年輕法國妻子、粗俗的美國黑幫份子、懦弱的中年英國丈夫,是波蘭斯基對刻板印象的放大反諷,但這三個角色卻又跳脫刻板角色的框架,讓觀眾能與他們產生深刻的共鳴,在孤立和偽裝的背後,本片還是揭露了人性脆弱的原形。



天師捉妖 Dance of the Vampires(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or: Pardon Me, But Your Teeth Are in My Neck) (UK, 1967)

早在美國戲謔片大師梅爾布魯克斯的名作前,波蘭斯基就已經有這部無厘頭的喜劇作品,亦是他第一部彩色電影,在廉價吸血鬼電影的盛行歪風下,他也忍不住想證明吸血鬼電影也可以有水準,這部片雖然像極了類似「驚聲尖笑」的戲謔意圖,卻有精良得多的製作品質,台灣觀眾可能會看到濃厚的周星馳影子,但若真要說誰學誰,以年份來看就立見分曉,我則是傾向把本片看作對卓別林喜劇的諧仿與致敬,尤其波蘭斯基也如法炮製親自下海飾演主角,當時已經34歲的他看起來竟還像未成年青少年,也十分令人叫絕,很多人說法國影帝馬提爾阿莫西和他的長相簡直一模一樣,在本片中的他馬上令我聯想到「成名在望」中的派屈克福吉,若是要把他的人生拍成電影,福吉肯定是青少年到成年初期的不二人選,波蘭斯基被謀殺的妻子莎朗泰特也在本片中成為永遠的絕響。



失嬰記 Rosemary's Baby (US, 1968)

如今已是恐怖片經典的本片,是波蘭斯基在好萊塢成功踏出的第一部,這部改編自艾拉雷文小說的作品是波蘭斯基的第一部改編作品,也讓他首度入圍奧斯卡(改編劇本),他大膽啟用當時的新人米雅法羅,也獲得地位崇高的導演演員約翰卡薩維提斯的加入,更令資深才女編劇演員露絲高登獲得奧斯卡女配角獎,獲得如此的大力加持完全是靠他之前作品累積的實力,他以本片重現「反撥」中處理恐懼張力的獨門功力,幾乎可說是讓人無法喘息,米雅法羅也驚喜地詮釋出該角瀕臨妄想抑或自覺邊緣的無助感,本片受到極大的宗教組織反彈,波蘭斯基應該早料得到,但他卻無法預料本片的效應竟會危害到他新婚妻子的性命,令本片在日後更多了一層令人不寒而慄的意味。



森林復活記 The Tragedy of Macbeth (UK/US, 1971)

我沒看過奧森威爾斯的版本,也沒看過黑澤明改編成的日本古裝劇「蜘蛛的巢城」,卻先看了這部波蘭斯基的後期版本,其實我並不是個莎士比亞迷,對於莎翁的印象,除了柴菲瑞里的「殉情記」和巴茲魯曼的現代版「羅密歐與茱麗葉」,其他例如柴菲瑞里版的「哈姆雷特」(梅爾吉勃遜)、李察隆克連的虛構近代內戰版「理查三世」和布萊納的「亨利五世」和「哈姆雷特」雖好,卻都勾不起我想再看的欲望,這部波蘭斯基的改編和他的其他原創作品放在一起更顯得無味,我看得到精良的電影製作品質、硬底子莎翁劇場演員的演技功力、莎翁作品一貫有的人性衝突張力,也有據說波蘭斯基在妻子遇害後更想突顯的血腥暴力,但我就是沒辦法得到像觀賞波蘭斯基前作的樂趣和驚喜,這點若不是波蘭斯基完全尊敬莎翁,就是莎翁的個人風格實在太強烈。




什麼? What? (Italy/France/West Germany 1972)

我猜波蘭斯基籌到本片的資金完全是靠他的名氣,因為光看故事就不可能會讓大多數製片願意投資,或許馬切羅馬斯楚安尼也加了點吸引力,結果本片在票房上的確是慘敗得一塌糊塗,甚至還被重剪為成人電影,但其實本片的意念和手法都是創意十足的。片中的黑色幽默讓人聯想起「死結」,誇張的橋段又更像「天師捉妖」,對性慾的大膽呈現,在性解放年代推出也有一層獨特意義,虐待與被虐得到的快感也是波蘭斯基想諷刺的(或者也是他渴望的),總犯戲癮的他又在片中插了一角,最後爭奪遺產的真相大白,讓每個人的瘋狂終於稍顯合理,但波蘭斯基不甘於平板無趣的正經結局,而塑造了一個更令人玩味的無厘頭謝幕。


繼他的新世紀代表作「戰地琴人」和文學改編「孤雛淚」後,今年重回懸疑驚悚類型的新作「獵殺幽靈寫手」再獲好評,日前已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也強勢問鼎明年奧斯卡,希望我能在看到新作前,把「唐人街」之後的「怪房客」、「黛絲姑娘」、「大海盜」、「鑰匙孔的愛」和「死亡處女」看齊,補看從沒一次看完的「驚狂記」和看到睡著的「鬼上門」,當然有時間還要重看「唐人街」。

台長: 喬治鎊
人氣(3,085)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我導故我在 In the Names of the Directors |
此分類下一篇:近代大師導演
此分類上一篇:凱薩琳和詹姆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