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9 05:33:25| 人氣1,2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0位訪客紀念專題-我的十大電影回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知不覺中開台已逾20個月了,今天突然看到訪客人數剛好達到100人,心血來潮分享我最喜愛的十套電影心得,用「套」而非「部」是因「藍、白、紅」視同一體。由於「斷背山」及「臥虎藏龍」已有評論在先,故略過這兩部而只論其餘八套。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Robert Zemeckis, 1994)

當年有些人覺得「黑色追緝令」被本片不夠資格地奪走奧斯卡最佳影片時,我卻是非常高興,並不是排斥塔倫提諾,事實上經過這些年我越覺得「黑」有其獨特之處,但對「阿甘」還是太過喜愛,甚至可說是為之瘋狂。

首先,湯姆漢克斯早在以「費城」得獎前已是我最欣賞的演員,本片卻遠遠超出我期待中的好看,除了通俗勵志的劇情,「阿甘」無意中創造的人生觀對當時只有13歲的我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仍相信人生可能是毫無定數,也可能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兩者是同時存在著。

阿甘第一次見到兒子的那場戲不知為何起了雞皮疙瘩,於是深受感動的我進戲院看了本片四次,可說是欲罷不能,因此當本片最後榮獲六項奧斯卡大獎時,我也非常地引以為傲。

得獎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改編劇本、影片剪輯、視覺效果
金球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劇情類、劇本
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Clint Eastwood, 1995)

在本片推出的前兩年就買了這本當時十分暢銷的小說,後來聽說擅長西部和警匪片的克林伊斯威特即將執導,並與梅莉史翠普搭檔主演時,就非常地期待,但還是覺得若由勞勃瑞福擔綱男主角會更好。

在影片正式上映前很幸運地有機會參加試映會,就如同許多人一樣看完後感動萬分,尤其是女主角掙扎於是否該下車和男主角遠走高飛的那一剎那,更將劇情張力推向最高點,這應歸功於史翠普出神入化的演技,也是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愛她的演出。

會令我這麼喜愛本片的最大原因是劇終時,女主角的兒女將她的骨灰灑向羅斯曼橋下時,讓我繼「阿甘」後再度起了雞皮疙瘩,照理說一個14歲的青少年不會對這類片有太大共鳴,可見此片感染力之大。

可惜後來除了入圍金球獎最佳影片外,奧斯卡僅入圍了女主角且未能獲獎,實在令我感到惋惜,小小欣慰的是當年中國影評人和我一樣把年度第一名給了這部傑作。

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 (Three Colors: Blue, White, Red, Krzysztof Kieslowski, 1993/1994)

其實在「藍」推出前,我對奇士勞斯基這位後來成為我最欣賞導演之一的大師毫無概念,只覺得預告看來十分有可看性,並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女演員及攝影獎,直到親身體驗過後,才真正知道奇士勞斯基的魔力。

得獎紀錄-
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女演員、高等技術獎-攝影
相對於「藍」透過影像和配樂帶來的強烈和沉鬱,雖然人物遭遇也稱的上悲慘,「白」顯得特別風趣,並帶有些許卓別林式的神韻,即使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本片還是被嚴重地低估。

得獎紀錄-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紅」是我最愛的一部,也是評價最好的一部,當年在坎城影展呼聲最高卻意外落馬,輸給了另一種顏色的塔倫提諾,諷刺的是主席竟是克林伊斯威特,而後難得入圍三項奧斯卡,包括最佳導演,仍無可避免地敗給「阿甘」的勞勃辛密克斯,奇士勞斯基也令人感到非常帶著遺憾地在當年去世了。

就在他去世前,他與本三部曲及「十誡」編劇搭檔構想的【天堂、地獄、人間】在來年已分別被創造有濃厚奇式風格的「蘿拉快跑」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拍成「天堂奔馳」和以「三不管地帶」打敗「艾蜜莉」的波士尼亞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克拍成「奇士勞斯基之地獄」,現在就看誰接下「人間」來將這三部曲完成了。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Jonathan Demme, 1991)

本片在推出當時也造成不小轟動,不但票房亮眼,影評也給予高度評價,且罕見地成為年初推出卻還能深受影藝學院會員青睞的少數電影,是影史上第三部囊括五項最大獎的電影之一 (前兩部為「一夜風流」和「飛越杜鵑窩」),可見本片在觀眾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當時尚未達到觀看本片法定年齡的我,還是偷渡進戲院看了本片,現在想起來實在感到萬幸,不然不知何時才能再度看到大銀幕的本片。先前已獲奧斯卡影后的茱蒂佛斯特和英國演技派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搭檔演出已是影史上的經典,本片會如此優異兩位絕對功不可沒。

強納森德米先前的作品「散彈露露」或「烏龍密探擺黑幫」皆為黑色喜劇,很難想像他會如何詮釋這本著名小說,而事實證明,他也是一位擅長勾勒人物心理並駕馭嚴肅題材的優秀導演,只是繼次年的「費城」後,德米就不復以往光采,除了重拍「諜網迷魂」的「戰略迷魂」可圈可點外,費力改編東妮莫里森得獎名著「寵兒」的「魅影情真」和重拍「謎中謎」的「迷情殺機」,皆令人失望。

得獎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改編劇本
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Victor Fleming (George Cukor, Sam Wood), 1939)

這部換算幣值後影史上最賣座的絕對經典,列在名單上確實顯得十分俗氣,但還是不可否認本片具有高度的藝術及商業成就。

瑪格莉特米契爾這本史詩小說在當時已造成廣大迴響,改編成電影便是理所當然,男主角克拉克蓋博早已是不二人選,而當時仍沒沒無聞的女主角費雯麗更是萬中選一並名留青史的大驚喜,即使前後換了三任導演,還是無損於這個本就具有嚴密結構故事的完整性。

一舉奪下十項奧斯卡可看出本片在當代的重要性,甚至如今看來還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南北戰爭電影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從日後多次的重映便可看出本片在影迷心目中的重要性。

得獎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女配角、改編劇本、佈景設計(黑白片)、攝影、服裝設計、剪輯、原創配樂

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James Ivory, 1993)

1993年堪稱精銳盡出的一年,五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傑作部部有來頭,甚至差點就入圍的史柯西斯的「純真年代」,但我還是最喜愛這部由石黑一雄得獎小說改編、並由擅長改編古典文學的導演詹姆斯艾佛利執導的時代劇。

安東尼霍普金斯繼「沉默的羔羊」後再度展現其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高超演技,前一年甫獲奧斯卡影后的艾瑪湯普遜也再上一層樓,精準傳達片中男女主角幽微的情愫、不敢逾矩的擇善固執到悔不當初的遺憾。

雖獲八項奧斯卡提名卻全軍覆沒,比至少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以父之名」更加悲情,雖然很高興湯姆漢克斯得獎,但平心而論霍普金斯的演出仍略勝一籌,只可惜當年奧斯卡的意識形態太強烈,容不下這部看似平淡卻蘊含強大情感的傑作。去年艾佛利和石黑再度合作的「異國情緣」雖屬佳作卻難以匹敵本片。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Steven Spielberg, 1993)

若有人說本片是史蒂芬史匹柏最好的一部作品,我也會附議,因為本片除了宣揚大愛的理念外,還有精采的電影技巧,即使個人還是偏愛「長日將盡」。

從藝術指導、服裝、攝影、剪輯到配樂,無一不搭配得天衣無縫,使這部容易流於枯燥的黑白片更具看頭。連姆尼遜、班金斯利等演技派為本片添色許多,當時還是新人的瑞夫范恩斯更是一鳴驚人,完全化身為冷血至極的納粹軍官,可惜與另一為之驚艷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雙雙敗給呼聲居高不下的湯米李瓊斯。

和「沉默的羔羊」一樣,當年我也是得偷渡才得以觀賞本片的大銀幕版,三小時多的片長有中場休息,但從日後有「鐵達尼號」、「魔戒三部曲」皆超過三小時片長的現在看來其實不算稀奇。

得獎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藝術指導、攝影、影片剪輯、原創配樂
金球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

英倫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Anthony Minghella, 1996)

記得第一次獲知本片是在美國電影雜誌裡的廣告,當時瑞夫范恩斯和茱麗葉畢諾許的組合並未令我太大期待,更別說是完全不知來頭的安東尼明格拉。但隨著屢獲影評人的各大獎項,我對本片的好奇感便越來越高,甚至在入圍12項奧斯卡後就趕著第一天搶先觀賞。

第一次看完那種久久無法忘懷的感覺,就算多年後不經意在電視上重看了片段,還是能馬上喚回,本片也如「阿甘」一樣,在戲院看了四次,也是另一部使我欲罷不能的電影。

瑞夫范恩斯的演出非常令人驚喜,層次豐富地表現男主角身處兩個時期的心境,茱麗葉畢諾許也精采呈現有別以往深沉角色的豐富生命力,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更是以本片證明她挑大樑的精湛功力和魅力,可惜最後僅亦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的茱麗葉畢諾許得到女配角獎,好不容易將麥克翁達傑抽象文字轉化成影像的明格拉,也在改編劇本項目飲恨敗給「彈簧刀」的比利鮑伯松頓。

得獎紀錄-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女配角、藝術指導、攝影、服裝設計、影片剪輯、原創配樂、混音
金球獎最佳影片、配樂
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

台長: 喬治鎊
人氣(1,2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給你鼓鼓掌 My Own Private Favorites |
此分類下一篇:2007年度十大電影 Best Films of 2007
此分類上一篇:2007年中回顧十大電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