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連續被哈克、主任督導,真讓我想大叫:挖賽!這是我在這條路上走來,享受到的高級督導了!如果要我試著釐清兩者的相同與不同,我猜我會這樣說。
那個相同是,主任說她在被督導的這條路上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而且她本身受到金燕老師的影響,所以在督導的時候會比較重視的是諮商師這個人本身。而這和哈克督導時是一樣的,哈克也是這樣,我喜歡在他眼前,看著他認真對我說話的樣子,那個認真說話的樣子會讓我想要深呼吸而掉淚。
而兩者不同的是,雖然兩人都是以我這個諮商師為主體,但是哈克的東西多了「情感」,多了我和他這幾年來累積的情感,所以在說明、舉例時,會讓我不只是在意識上懂了,有時候是整個身體也懂了。這樣的學習是比較不費力的,因為我都聽得懂啊!但反觀主任督導時,主任一些細緻的問話,讓我想到了熙琄老師,那樣的問話問得讓我舒服,可是我卻常常答不出來,如果要勉強回答可以,可是那答案很淺,只是意識上的答案,我心裡頭不會有「對了!就是這個」的聲音。所以有些問話,會在督導後留在我心裡,有些對話就忘記了、不見了!
這樣說著、說著,我想要再來說說兩個高級督導在我心裡留下的一些火花。
哈克說了一些很簡單、明瞭的東西,但是卻很、很、很重要!
一、她是誰?幾歲?什麼科系?長得怎樣?漂不漂亮?穿得辣不辣?哈克問這些問題時,我以為他是在開玩笑,可是後來哈克說,這是重要的!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她的自我認同,而這樣的影響就會影響到她如何面對現在的人生困境?哈克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啊!像我老婆長成這樣,她的議題就會跟別人不同!(我心裡想:也對啦!那麼漂亮!別人的議題可能是交不到男朋友,她的議題可能是男朋友太多,到底哪一個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二、想和個案分享一些方法,或者說白一點,就是要教個案一種方法之前,需要先分享自己的經驗,讓個案心裡彷彿有一個容器、一個空間,可以接進你所說的方法。哈克常這樣做,認識他的人都知道,哈克常會說的是:「我在你這個年紀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當你開始說自己這樣的經驗時,個案心裡其實就會有一種聲音出現:「連諮商師都會這樣啊、、、、、」那他就會心甘情願的試試你所說的方法了!因為來求助的個案,其實心裡頭會有一些小小的不爽:「為什麼我就是會這樣,你不會!」而當我們這樣分享時,這樣的聲音就會小一點了。另外,在哈克論文中的一個案例,那個諮商師在處理社交恐懼症的個案時,也分享了自己在上台演講之前會緊張,所以他都讓自己想像自己像CD轉盤一樣,這樣就順暢多了。這樣的分享和哈克所說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
三、我在知道要接這個個案時,心裡頭出現了一個聲音是:「我怎麼會陪這樣的個案啊!連我自己都覺得這世界上是不安全的了,我怎麼能告訴他這世界是安全的啊」哈克說,其實這樣的安排很巧妙,早期的我其實就是這樣的害怕人群,但是我會鼓勵自己,接著也遇到了一些善良的人,所以我的表現才沒有這個個案來得這麼極致。所以啊,我也可以試著跟個案說:「是啊!我沒有要你相信這世界是安全的。這世界真的不是這麼的安全,那可不可以給你自己也給我一點點的機會,讓我們試著來找找有沒有安全一點點的地方」聽到這裡,我忍不住要深呼吸、掉淚了。因為這樣的一段話同理了我心底的害怕,那樣的害怕其實沒有多少人可以懂的。哈克說,或許我也可以試著和這樣的一個個案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許現在自己有一些改變是說不清楚的,但是可以告訴個案,當我可以清楚的說的時候,我一定會跟她說我是如何有了這些改變的。
四、給出愛,很簡單的一句話,卻不是這麼容易的做到。哈克說,這樣的個案可能是缺乏愛的,如果自己判斷這樣的個案是不會黏上來的,而自己也可以給出這樣的愛,那就試著給出一些愛吧!聽到這段話時,其實自己心裡頭有一個聲音是:「挖靠!我這麼一個那麼想要愛、總覺得缺乏愛的人,竟然也有這麼一天可以給、出、愛!」我心裡頭有滿滿、滿滿的感動。給出愛,可以是一些簡單的動作,這樣的個案常忘記來晤談,那可以在要碰面的當天,打給電話給她,提醒她今天要碰面,並且表達自己想要與她碰面的心情。哈克還說這樣的人,不太容易接收別人給的愛,別人給她愛時,她需要很多的確定,而且也會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好,不配擁有這樣的愛!所以這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一次、一次的給出自己能給的愛。哈克還舉了一個念珠的故事,我聽了這個故事,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是佩服能給出這樣的愛的哈克,一方面是羨慕也嫉妒故事中的主角。而我也知道了自己一直無法真正與故事主角靠近的原因了!是這樣的嫉妒與羨慕讓我無法真正的靠近。(唉!又是這樣的議題!同樣的議題從來沒有離開過。)
五、哈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架構,是我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我在諮商時,肯定個案的逃避沒有真正的逃避,而是不斷的試一下、試一下,個案重來沒有真正的放棄自己。可是哈克說,這樣的個案對於這樣的肯定是收不進去的!所以他會做的是,從逃避去談。問問個案,什麼讓他這麼能逃啊?逃了這麼久耶!五年耶!是什麼可以讓他逃避這麼久,而且還逃得這麼成功?
以上是哈克督導我時,在我心中停留的一些東西!很值得的!看到的,同時也看懂的人,你們不用花錢就可以得到這些,真是讓你們賺到了!接著,我要來說說,主任督導我時,在我心裡留下的一些東西:
一、以往,我有一種想法,是多說多錯!那種同理、摘述要越簡短、有力越好!說太多,反而出錯、偏離個案的機會越多!可是主任在督導我的過程中,卻讓我有一種不同的看見。主任示範她如何去問同一個問題時,主任很細緻的描述個案的一些心情、狀況,這樣的描述有同理、有看見、有肯定、、、、、、、讓我聽了覺得舒服。主任說其實這樣長長的一段描述,也是一種建立關係,幫助她自己如何與個案靠近。我想也是,這樣的一個個案是這麼慢熱的一個人,這麼長的描述可以讓她慢慢的放鬆,可以讓她用自己的速度來自在,同時這樣的一段描述可以幫助我stay with it。
二、主任問我一個問題,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她問我像個案這樣,來一次、休息兩次的狀況在她自己整個生命歷程、生命故事中會是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挖糙!這問題真大!一下子讓我答不出來!如果讓我認真的來回答,我猜我看到的是,這就是個案的速度。個案的生命速度似乎就是如此。她不停的休學、復學,再休學;不停的工作、換工作、不工作;不停的要自己走出來、又逃避、又要走出來、、、、、、、我猜當我下次這樣和個案分享我對她的看見時,我想接著問她:在她生命中,有沒有不是這樣的經驗?有沒有什麼是可以讓她一直持續下去的東西?若當個案說沒有時,我會試著告訴她:那我們可不可以在你生命現在二十三歲的同時,做一些什麼,來讓自己這樣的生命可以有一些些的不同?
三、主任說與我互動的過程中,她發現我是一個很小心對待自己,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的人。我說,我是小心的對待別人,但同時,我是溫柔的對待自己。主任提醒我,這有可能成為我在做諮商的一個束縛,我很認真的問自己,會是束縛嗎?我心底沒有YES的答案。我覺得這是一種「尊重」,尊重個案也尊重自己,這何以會成為束縛呢?我不懂!也不想收進來!在試著和主任討論、釐清之前,我試著整理自己想法是,我尊重眼前的這個人,在我沒有真正的看懂她這個人之前,我不試著用各種方法來與她建立關係,所以我會小心的用自己這整個人來與她互動。這樣的小心是因為我不想用「諮商師」這樣的角色來讓個案覺得我這個人是高高在上,而有壓迫感的;這樣的小心是我不想因為「諮商師」這樣的角色說一些話來傷害到個案。
整理出這樣的一段被督導的經驗,需要有一些沈澱,讓一些重要的東西可以和自己連上。是個不怎麼容易的過程,但卻很珍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