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13 09:29:33| 人氣1,7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們為甚麼需要文學?(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eidegger看來,一件藝術品便建立了一個世界,展示了無限的大地。世界與大地的衝突就是真與非真的衝突。正是在這種衝突中,一個世界建立了,一個世界摧毀了,一個大地隱匿了,一個大地呈現了(參見余虹《思與詩的對話──Heidegger詩學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頁)。摧毀的是世俗的世界,建立的是詩意的世界;隱匿的是靜止的大地,呈現的是聯繫的藝術的大地Heidegger曾以Van Gogh(梵·高)的名畫《農鞋》為例分析藝術作品的本源,分析藝術作品的大地與世界的關係。我們甚至不能在Van Gogh的畫中看出這雙鞋是放在麼地方的。這雙鞋的四周空無所有,除了一個不確定的空間,鞋子上甚至沒有泥土與鄉間小道的塵土。一雙農鞋,僅此而已。

但是,從鞋之磨損了的、敞開著的黑洞中,可以看出勞動者艱辛的腳步。在鞋之粗壯的堅實性中,透射出她在料峭的風中通過廣闊與單調田野時步履的凝重與堅韌。鞋上有泥土的濕潤與豐厚。當暮色降臨的時候,田間小道的孤寂在鞋底悄悄滑行。在這雙鞋裡,回響著大地之無聲的召喚,呈現出大地之成熟穀物的寧靜的饋贈,以及大地在冬日田野之農閑的荒蕪中神秘的冬眠。這器具浸透著對麵包之必然需求的無怨無艾的憂慮,浸透著克服貧窮之後的無言的喜悅,臨產前痛苦的顫抖以及死亡臨頭的顫慄。這器具歸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得到保護,正是從這被保護的歸屬中,這器具歸屬於大地之中,這器具本身才得以棲居於自身之中。

不過,也許只是在這幅畫中,我們才注意到有關這雙農鞋的一切。農婦只不過不經意地穿穿這雙鞋而已。如果此不經意果真如此也就罷了。當夜深人靜,農婦在沉重而又強健的疲憊中脫下它,當朝霞初升,她又伸手去取它,休息的日子她將它放在一邊,她毫不經意,從不思量這一切。這器具的器具性的確就在於它的有用性。但這有用性本身則存在於器具的本質性存在的豐盈之中。我們稱此豐盈為可靠性。正是憑此可靠性,農婦才得以參與到大地之無聲的召喚中;正是憑此器具的可靠性,她才確信了她的世界。只是在此器具中,世界和大地才為那些與她的存在方式相同的人而存在。([]HeideggerHeidegger詩學文集》,成窮等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頁)

藝術把人們的日常生活帶到了詩意的狀態之中,在此詩意狀態中作品建立世界,展現大畫揭示出來的。這裡的天空、大地、農婦和鞋構成了一幅詩意的景觀。這就是存在者在其存在中的開啟,就是澄明,就是本體的詩化。在藝術作品中,人徹底擺脫了非本真的渾渾噩噩的生存方式,世界才真正進入了存在的光亮之中,人生在世詩意般地彰顯出來。

Heidegger詩學的意義在於把一般理解上的外在的文學,還原於生命的狀態。這樣,文學的真正意義也就上升為生命與存在的意義,人類的本真生存方式總是要尋求詩意的棲居,偉大的文學家總是通過作品揭示出世界的意義。通過藝術的世界,揭示大地,展現天空,大地,天空充滿無限的神性,人在此間是如此的澄明而生動。這樣,問題就變成了不是我們是不是需要文學,而是生命必定要詩化,必定要文學化,生存的道路只能是詩意的道路。1

-----------------------
1
傅道彬、于茀,《文學是甚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10

圖片:http://www.wkndtw.com/html/2013/c003_0809/1130.html

台長: 李亨鴻
人氣(1,7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