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3/leisureman/17/124645471726)
〞文化〞一詞不知何時烙入我的心里,讓我對它似懂非懂,只知初時常在帶領華文學會時,與學生談著茶藝文化、陶藝文化、篆刻文化,這種種以技藝類區分的,最終匯聚在一起而所謂的中華文化。
文化一詞很難解釋,籠統而言即〞凡人类社会由野蛮而至文明,其努力结果所得表现在各方面,科学,宗教,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等综合体,称之文化。〞即一個民族,在一個區域環境里相互往來的生活模式,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種種,就是一種文化。
我不敢大談文化,因為我也在探索著它。我相信,文化的探索,並非僅靠書面資料而得,實地田野的考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親身經歷體驗,才能確實地了解它。早期唸書,對所謂的中華文化充滿期許,對它的博大浩瀚給予欽佩。書法、篆刻、茶藝、陶藝都是在中學唸書時涉獵過的東西,說專,我汗顏;說懂,我自卑,只能說入門吧。最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接觸獅藝與琴藝......
前陣子給學生進行討論課,課程恰好到元代,因為我就設了〞邊疆民族對中原民族的影響,亦談農業文化與草原文化〞這樣的一個課題讓學生討論。
中華文化並非一元化這是當下無可質疑的定論。從夏商開始直到滿清、八國聯軍之後,所謂的中原一直都受到異地文化的沖擊。漢代的匈奴、魏晉的五胡、唐代的契丹與吐蕃,宋代的辽金與蒙古,都在在地看到了他們對漢民族中土文化的沖擊。我曾以地域來將它分成三部分,即是草原文化、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這三區的文化最早在元代時就達到交流融合。
無論在交融過程是和平還是爭斗,總是一顆顆的流星碰撞,最終將會撞出了一個新的星系或星球,以新的面貌存著。所以不管是最傳統的草原文化,來到了黃河流域,下到了長江流域,融合而成的是一個全新的文化,是否就是現在所言的〞中華文化〞呢?
我們普遍看到社會常談著的〞中華文化〞,精神上離不開孔子的〞儒家思想〞,技藝上就是書法、陶藝、相聲、篆刻......這一套,彷彿只要在有華人的地方都是大力倡談的。
我國華裔,背著華教使命的沉重包袱,因為它被邊緣化,結果使它更被原始地保留,因此到大陸唸書那段時間,好些大陸朋友都很羨慕馬來西亞還保留著〞傳統的美德〞,當然不乏有人嗤之以鼻。在大陸,我體驗了〞大陸文化〞(據大陸同學說,文革洗了不少中華的傳統文化,讓我倍覺可惜),到草原體驗了內蒙古族人的生活,去維吾爾族村落感受維族的文化,在火車上體驗了大陸獨有的〞火車文化〞,每次旅遊,我總喜歡逛各街道的小巷,嘗試遠離旅行團隊(雖然很常跟在他們後面聽著一些特色的介紹,收穫很大)。為了幫科組長尋找五人墓碑所在,讓我無意間走入蘇州的一條小街,我稱之為老蘇州,看到了當地人的生活面貌。
暑假時,和學長一同到成都去,在街道上看到了成都的三多─美女多,自行車多,麻將多。也看到成都人生活的悠閒。這和我到北京甚至香港所見截然不同。
走了一趟神州之旅,我不禁感覺到,我國殖民文化還真是塞翁失馬...
也可以說,我隱隱看到馬來西亞獨特的半島文化。我和學生說著:
人是文化的創造體,也是文化的載體,一個載體遷移後,文化必也隨之改變。
我國聚集了伊斯蘭教、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兼具了馬來西亞半島土族(orang asli),東馬的伊班和卡達山等等當地文化。這個地域可稱上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誠如上述所言,一個載體遷移之後,其文化必然也會隨之改變,在交流與交融過程產生新的文化。從這半島來看,我國最明顯的是食物與語言的融合,”pasar”,”ah soh”(阿嫂) ,”qinchai”(隨便),”tata(再見)這幾句話可說是全國通行。再如咖哩lasak、nyoya的九層糕(中國南方食物來傳後經娘惹族變化)等,pisang goreng(炸香蕉)等皆是全國各民族所熟悉的。咖哩香料是南洋、印度特有的,元明時期中國貿易上也入口香料,而在我國則見咖哩面到處都有,華人有華人的煮法、印度人有印度人的煮法、巫族同胞亦也他們自己的烹調法,然而口味皆是各族同胞所熟悉的。其中的咖哩面粉糕更看出華族在食物上的創新。
記得在大陸時有位湖南的朋友問我:
〞我會到湖南一趟,要不要給你帶些什麼,吃不吃辣呢?〞
〞吃,酸甜辣苦我們那兒都吃的。〞
〞哪有這樣的啊,人嘛要就偏甜,要就偏辣,要就偏淡,哪有像你這樣的吃法呢?〞
我微微一笑,不敢自稱知食份子,只笑稱是好食之客。
結果在偶然機會下,看到了一間泰國餐廳。
〞走,我讓你明白為何我說我們什麼口味都吃。〞
點了一客的東炎海鮮火鍋,一份泰式鳳梨炒飯,一份泰式芒果雞,一份泰式沙拉,甜酸辛辣摻雜。她一一品嚐了,猛稱好吃,更明白了我的口味。
〞其實馬來西亞近赤道,吃些辣的食物好開胃。馬來西亞北部有泰國,南部有印尼,這兩地方民族都吃辣的,另外我國還有印度人和馬來人,也是吃辣的民族,所以口味上總會受到影響,同化。〞
隨後再一一向她介紹北中南馬的食物特色,向來對吃沒要求的她也有些好奇。
講到這里,學生調皮地傳來了一句:
〞老師,還有一種語言是三大民族都聽得懂的。而且也形成一種文化哦!〞
〞什麼?〞
〞粗口。以前的粗話很直接,且各方言自有其特色,經環境的融合,不只是華裔各籍貫間的臟話有交流,甚至創新,就連你罵一句很經典的三字經,馬來人和印度人都聽得懂。〞
同學的一番〞宏論〞惹來一陣難以控制的哄堂。
〞說得沒錯啦,但若真要去標榜馬來西亞文化特色,你總不可能把這一點也放上去吧?〞
學生點頭微笑。
我並沒對學生這一番話感到不舒服,畢竟他提出的也不錯,只是這一點在交際上難登大雅之堂。我最終想和學生傳達的是,文化的根是不能截斷的,更不能遺忘的,他是一樹之本,一樹之本一斷了,任憑其上開著多灿爛耀眼的花葉,也是〞命不久矣〞的。我要講的是,我們可以提倡發揚自己的文化,但有一點必需知道的,中華文化並非馬來西亞的文化主幹,哪怕是伊斯蘭或印度,外地人對馬來西亞的認識是三大民族,多元文化。可貴地是〞中華文化〞存有很大的包容性,這一點在我們的食物語言融合就看得出來。除了其他民族的交融外,還有一個統治這地方多年的英殖民文化以及馬六甲的葡萄牙人文化,更不忽略泰國與印尼對我們的影響。
若我們一直高唱同一首歌,總會引來其他人的不滿。特別是這三種文化的源頭皆有很久遠的歷史背景,要真正爭執起來,誰也不會信服誰,只有看哪一種文化能隨著時代步伐前進。恩格斯說過:
〞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况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經濟情况’,他們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取被征服者的語言。”
我尚在想著,這一番話,對我國這多元文化是否起得了作用呢?畢竟如我所言,這三大文化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因此,我和學生提出一個簡單的分享
”無論我們多積極提倡中華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這些文化已不是本來的面貌,它們反而能讓我們結合構成一個獨特的文化,那就是馬來西亞文化,一個半島國家的文化。〞
語畢,學生提了一個頗有趣的問題:
〞老師,按您(學生尚懂得用您,真感動)如此說,那您覺得在二十一世紀地球村里,馬來西亞當以什麼為特點以進入這地球村里呢?〞
我先以奉元老者的一番話和學生講:
〞中華文化的精神是天下觀 ,沒有國沒有際,也因此它有很大的包容性。〞
接著,我再和學生談到:
〞很多時候,只有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看他們普遍認識的馬來西亞是怎樣的,或許可以得到答案。若就我自己來看,我倒覺得馬來西亞可借以民族文化多元性與包容性踏上地球村的舞台吧。而且這多元性和包容性,正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