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教材
其實在新教材實施的時候,校改的問題就開始層出不窮,那為什麼會到九年一貫才開始全面性的爆發出來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新教材的實施畢竟還是比較嚴謹的,至少,政府給了民間的業者時間去規劃一切,不然哪來的試教這重要的步驟。而且,其實大部分的東西跟舊教材差不多,因為架構是舊教材的改良而已。新教材最大的不同在於建構式數學的推廣,不過那留給專業的數學科的人去說,在此不談。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慢慢的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換課本,也就是現在國二以上的都還是用國編版的課本,而國一下的就是新教材實施的學生了。
即使教材撰寫顧慮再多,也難免還是會有遺漏之處。從八十五年的一年級小朋友開始就採用新教材的課本了。也就是八十五年的時候,教科書業者只要推出一年級的課本,八十六年的時候,這些小朋友升二年級,推出二年級的課本,如此一年換一個年級的課本,那種速度的要求對於教科書業者勉強還能消化,因為撰寫老師就那麼幾個,指導老師就那麼幾個,編輯也就那麼幾個,而一本課本要花兩年的人力、物力、金錢去製作,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草草上市的。
再者,是全國的老師、家長、小朋友都在看課本,如果課本有錯誤的地方,自然會打電話來詢問。當然有錯誤的地方就要趕緊更正,尤其是再版的時候一定要換過來,我想以前的國編本剛推行的時候,一定也有錯誤的地方,後來經過老師、小朋友們不斷的檢討,才會達到無誤的境界,這些都是要花時間的,國編本已經推行這麼多年,而民間的教材才剛開始,錯誤是難免的,只是要怎樣降到最低,或者許多的模糊的概念要怎麼釐清,都要時間。我們以前編輯,除了要當編輯之外,還得當客服人員,所有家長、小孩子、老師們都會打來問問題,當然如果是指錯或是給建議的,我們是非常高興的。只是到後來,打電話來問的,不只是教科書上的問題,還包括五花八門的問題,好像把我們當百科全書一樣,在以服務至上的觀念裡(沒辦法,我們畢竟也算是商業體制下的服務業),往往得查盡百科全書,才能回答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這些,我在之前的文章都已經談過了。
其實教科書要消耗的金錢龐大,可是教科書是一點也不賺錢的。以前國編本會賣的這麼便宜,是因為背後有納稅人,有國家在支撐著。但是後來就不一樣了,民間開放之後,這些成本都要自己消耗掉。例如之前教科書議價的問題,一本兩百頁的教科書,原本一頁是0.75元,一本書就是售價150元。全彩,紙質印刷那麼漂亮的書,只要一百五十元,去看看市面上的其他書籍,一定不只這價錢。可是後來立委一砍就剩0.45元,幾乎是腰斬,一本書的售價就只剩90元了,叫教科書業者情何以堪。更何況這書價不是光只買書,教科書還會有附贈教具等,那些都是要製作要成本費的,所以教科書不賺。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業者來競爭呢?是因為周邊商品可以賣錢,例如自修、測驗卷等等,那些才是支持教科書業者的生存之道。如果教科書編的好,市場大的話,自然周邊產品的商機也就不可限量,如果政策穩定的話,就可以長長久久的賺下去,然而政策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穩定。
話再說回來,我一直質疑教育這東西,究竟可不可以淪於商業的管道?也許是可以的,至少多元不是件壞事。但是政府的政策要嚴謹、配套措施要作好,要知道小朋友,一生就念一次一年級,青春是不會回頭的,教育也是,當年種下什麼根,後來就要收什麼果。如果一個環節出錯了,將來要彌補的工夫不知道要花多少,就像現在教育的種種問題一樣,亡羊補牢。
由市場來決定教科書的生死,於是市場導向的教科書就出現了。教科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用書的人和選書的人是不一樣的,選書的人是老師,可是用書的人卻是學生。這樣,有個問題便出現了,那就是老師在選書的過程並不總是這麼理性的,有時候會依照自己的需求來考量。例如自然老師(不好意思都一直在提自然老師,因為我就是自然的教科書編輯嘛)往往是課任老師,一個老師要帶好幾個班,作業也就要改上百份以上,因此選書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實驗簡單,例如不要有養動物的,或是要作一整學期的觀察實驗的;或是改起來方便,於是六年級的小朋友的習作裡都還是連連看、對對看、圈圈看,貼貼紙等等,不是說這些不好,而是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應該要學習表達意見的能力,所以重點應該在書寫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上,應該要比較偏向於簡答題、問答題的問題。可是如果習作都是這種題目,往往就會賣的不是很好(因為不好改),有時候難免也會感嘆,好書和賣的好的書其實不太能劃上等號(當然也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老師)。
再來順便談談副教材,也就是所謂的測驗卷、自修等。很多以前在做參考書的業者會投入教科書的行列就是考量到他們擁有龐大的題庫,若是可以自己出教科書,那麼在副教材的撰寫上就可以省很多錢。我沒記錯的話,副教材的撰寫是不可以由正教材(也就是課本、手冊)等老師來寫,所以教科書業者要另外找一批老師來撰寫,再交給編輯去執行製作。如果正教材拖時間,沒來得及在時限內送審的話,副教材的撰寫也無從開始,因為副教材的老師一定要拿到正教材的稿子才能開始出題目。如果拿到的是不太嚴謹的稿子,那麼之後編輯要花很大的工夫去一一對過,以免出現了正教材已經刪除或是改寫,可是副教材卻出出來的情景。一般的教科書業者一整年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因為除了正教材的反覆撰寫審潤之外,還要顧及副教材,編輯也很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要看過,所有的題目都要寫過。有時候為了要顧及上市時間,例如九月用書,為了小朋友可能要預習,所以參考書應該最晚八月中要上架。可是現在沒有一家書局來得及,因為連正教材都會拖時間了,何況是副教材,要知道人只有這些啊。所以現在不但正教材因為時間關係錯誤百出,就連副教材也是錯誤一堆的。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學生或是家長,我一定會很生氣的。
寫到這裡,感覺我好像在為教科書業者脫罪,但並非如此,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教科書業者其實也有苦難言,當然該承擔的責任還是要承擔,所以我們編輯就有接不完的客服電話,道不完的歉,查不完的百科全書。
所以,教科書的編輯流動率很快,因為壓力太大的關係,有多快呢,一個編輯可以待一年就算是資深了,兩年簡直是老鳥了。往往一家公司要緊縮人員,第一個緊縮的一定就是編輯,例如不再加人。所以一個編輯要扛的東西很重,要做的事很多,睡在公司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加班加到不行也是時常可見的。
當教科書編輯不容易,尤其是自然科編輯(對不起,我又用自然科編輯為例)因為所學的關係,一個理組的人比較少對文字會產生興趣,對教育有理念的都去當老師了,對學科有專長的人都去高科技公司了,要用月薪兩萬多,請一個24小時待命的編輯真的很不容易。之前我有一個同事是學天文的,他來之後我們都感到相當安慰,他在天文台工作很多年了,對天文真的是很厲害,甚至比撰寫老師都還要厲害。我們以前都跟在他後面問東問西的,學了很多的知識,甚至連氣象預報他都可以報給我們聽。我們搞了老半天還弄不清太陽星星月亮的運轉,可是他來就一切清清楚楚了。
教改的問題,編輯也是其中一個,只是比較少人知道罷了。編輯流動率太快,使得經驗的傳承匯出很大的問題,一本教科書製作的時間很長,可是編輯卻可以換兩、三個,換一個人一切就要從頭開始適應,老師要適應、主管要適應、同事要適應。一本書從無到有的所有過程該花的心思是固定的,如果哪邊偷步,將來就要在別的地方彌補。如果因為編輯的汰換而造成一些東西的流失,將來問題都會一一浮現的。
以上都是新教材的種種問題的冰山一角。在前言的地方就說過了,教改最大的敵人是政策,為什麼呢?因為新教材都還沒走完一輪(也就是六年),教科書業者花了大筆的金錢都還沒回收,教科書都還沒更改適應完畢,九年一貫就如排山倒海而來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