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8 00:37:10| 人氣849|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作家性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作家性格(?)

 

 

在一部名叫作郵差”( Il postino)的義大利電影中, 描寫到著名阿根廷詩人Pablo Neruda在義大利流亡避難的那段時間, 曾經跟一位當地夢想也能成為詩人的郵差(事實上那是一個專為Neruda而設的臨時差事, 這個一窮二白的小子煞有其事地戴上一頂郵差帽, 以神聖的心情接下這光榮的差事..)成為友人的小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 小人物的天生謙卑與大人物的自然傲慢就像光與影一般地構成一個無所不在的光景. Neruda在那所謂知識分子的自我放逐與流亡中仍氣派地接受這些微小人物的尊崇款待; 而這些小人物卻在將其僅剩之尊嚴理想寄託給這位大人物時仍無時不刻地感受自己的渺小. 我認為在這部片當中, 導演試圖要引導我們去批判Neruda的無情的意圖似乎是很明顯的(後來Neruda衣錦還鄉, 在世界各地演講授獎, 大談所謂流亡過程, 但卻隻字沒有提到他的義大利朋友….)….好像是這樣.

 

在這故事的最後, 追隨Neruda的共產思想的郵差在一次示威抗議中喪失了生命(這似乎更突顯了躲在他鄉而獲得榮譽的Neruda的世故). 是啊, 好像很諷刺. 如果他沒有被Neruda影響, 一個小魚夫應該不會因為為了要張人民的權利而喪失生命吧….到底為了什麼? 人類天生的理想性? 他血液中的詩人基因? 還是一種小小的善良的虛榮?

 

我無法不在意的是, Pablo Neruda對這個人到底做了什麼? 這個所謂偉大的詩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傢伙? 看完這部片後, 我曾經不只一次想著…..後來我發現, 我默默在譴責的, 其實好像是自己….

 

約莫一年前, A君與我一見如故, 由於一些因緣際會, 我們很快地談了一些合作的計畫. 然而在一個大概可以被視為試水溫的案子中, 我們很快也很有默契地就疏遠了起來. 若要長話短說, 我想就是我們大概很快地就感覺到了,我們是不能完全為彼此所信任與接受的了. 我不知A君的感覺如何, 但我確實是再一次又感到自己世故剛愎的那一面….或者說, 自己很本性的那一面

 

我確實看過一些作家或哲學家, 他們用吸管把所處存在的世界的汁液吸到精光, 然後留下乾癟的皮肉給周遭的人, 再宣稱自己已得知人生三昧.….然我暨不是作家也不是哲學家, 但作為一個有時會寫些什麼發表給人看的, 我的確是也有著那樣的傾向的. 而這樣的人又可以分成兩種, 一種比較相對正直的就或瘋狂或自殺或鬱鬱寡歡; 而另一種像我和Neruda這種狡詐型的則就活得活跳跳的…..當然說我自己或誰有多糟糕其實對你或任何人都沒有意義, 只是我要提出的是, 這世上真正值得你敬佩的人其實沒有真的那麼多. 在這世上若有人真的可以給其他人一些什麼, 我想只有一個關鍵__就是__溫度. 無我的__有血有肉的__溫度. 沒有這溫度, ......有他人無條件對他的尊重與付出.

 

有時我隱隱思索著, A君是否在這方面是與我類似的人呢? 否則那迅速而有默契的疏離是如何可能呢? , A君是否也在某些時刻也會某種程度上地反省著這樣的事? 當然,關於這些問題我不會有答案. 但是我確實記得最後一次我因公事到他的店時, 他以一種又世故又意味頗為深長的語氣跟我說:”找個時間一起吃個飯嘛?” 而我也一樣用又世故又意味頗為深長的語氣回他說:”好的, ,一定.”….那當然稱不上是有什麼溫度, 但卻確實隱含著一種淡淡的和解的味…..

 

順帶一提, A君同時也是出過一本書的,名符其實的作家.

 

                                                                                                                                                                                                                                       Cain C.

台長: lastrada
人氣(849)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Cain C. |
此分類下一篇:札記0420
此分類上一篇:notes

克倫
其實是不是沒有"無我的溫度"? 凡是有溫度的都是有你有我甚至有他的,即便是真空,光波的粒子都給物體予照射的溫度,如果我們必須去約束概括甚至定義我的存在對他人可以繼續存活的意義,簡單說,我對他人的意義來自我的定義的話,那不顯得太自大了嗎?畢竟我們每天都遭遇著他人! 予/與他人的擔憂不正是最有血有肉的溫度所說明的嗎? 電影的Neruda或許正忘了那擔憂才是思想與創造的動力,然而,擔憂與自大在語言當中的界線總顯得模擬,因為我們總比較認為,我擁有語言,而忘了語言說出後,擔憂就存在著!而無我總是來自於某種自大的意圖!因為如果可以沒有我,就當然沒有你,最後有權的總是我而已,你或他算什麼? 我是無我的!
2010-04-08 02:35:19
克倫
BTW,作家的賭注不正是這般的擔憂嗎?如果一個作家的生命不完結在一本作品的話!或許拒絕自傳或是回憶錄的作家,正是以生命堅持著某個擔憂的賭注!
2010-04-08 02:39:45
愛波
或許Pablo Neruda的思想是因為在對於自我認同的這部份區塊顯得過於自信有主張,相較於CAIN與A君的關係,我認為這較傾向於兩個Pablo Neruda。

或許無名小卒所推崇的,並不是盲目的跟隨,我喜歡將他解讀成"尊重",到也不是說只有強者才能受人敬重,而是強者較容易感受到他人給予他的尊重,因為他們認為理當如此。

小卒所附予在尊重之上的行為,如果能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產生對於自我的重大意義,如同詩人創作詩而留下,我想這就足以讓他肯定自己。

我想,最難能可貴的,是自我發現,除了在面對第二個Pablo Neruda所了解的自我強勢,也該在面對小卒時,提供尊重。
2010-04-08 11:44:50
cain
克倫的意思我知道,但是你對我所說的"無我"的詮釋實在有點狹隘.我記得和你談過一些歐洲神父在台灣的事,記得嗎?我知道你對思想學術的使命感與情感,我也不會懷疑Neruda甚至是我自己的熱情.只是我借由這部電影在自我反省批判的,的確是屬於那有血有肉的世界的部分,而非我們自我能去聲稱的什麼.郵差與家人的失望,我周遭的愛我的人對我的無奈,其實也許只要Neruda一句話或我的十分鐘就可以讓那些失望無奈得到昇華與釋放,而我們又有什麼天生正當的理由可以聲稱自己的這種種行為事實是可以理所當然被理解與諒解的?...我想說的是這個

愛波的想法我很喜歡__事實上我也是這麼看這位郵差...但同時也是因為如此而懷疑感傷...
2010-04-08 13:04:45
cain
"強者較容易感受到他人給予他的尊重,因為他們認為理當如此。"

__這句話很棒!
2010-04-08 13:07:56
克倫
我想我對"無我"詮釋的狹隘,或許正是我對於"無我"最泛常出現的姿態的懷疑

西方傳教士在台灣百年來的義行,我從小深受其惠,不可能忘記(彰基醫院創辦人蘭牧師一家).然而,對於宗教/性的情懷與直接的行動是我尊重的,甚至景仰感動的,對於宗教/性,他可能在實踐生命上的行動早已超越了典籍的話語

只是宗教/性不等於人性,或是不能概括人性,與佛無緣者,還是人,或甚至佛或上帝也只是人性的某種狀態而已,即便佛最後說: 人人得以成佛.但成佛不正是生命狀態努力與失敗的整體或許某種了悟嗎? 沒有佛不遭受八難七苦或經受四劫,沒有信神者不受危機的考驗,人子亦在百般恐懼當中面臨他的死亡.生命不正是有限與了悟之間的千變萬化嗎?每一次昇華或釋放都將再次遭受蒙蔽與挫敗,生命不是直面這些擔憂的力量嗎?義行不就是這些力量的行動嗎?

我不能理解的是資格與尊重的關係: 因為人存在就有溫度,尊重,靠近,愛,恨,遠離等等不是眾生殊異的感受所交織出來的關係嗎?究竟尊重的資格是什麼? 不管資格的宣稱是宣告有資格或沒資格,不都是同一件事嗎? 而這同一件事不都是某種權力位置的篩檢嗎?

但是對強人的尊重是真的,對無名小卒的尊重也是真的,那究竟是資格決定了尊重,還是每一個感受交織了不同的情境呢? 這樣說起來, 如果我們要談某種資格的理所當然或理所不然的話,"無我"又到底是什麼?但事實上,資格永遠都是同一種東西--權力--不是嗎?

問題會不會不是拐彎抹角地來說: "我們該尊重誰?" 而存在著什麼樣的標準或資格而作為"事實".或是宣告寬容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讓所謂的"事實"來取代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而顯得輕盈些.

問題會不會是: 我們如何在行動中直面自己與他人的感受? 義行者不正是因為他堅持著這份感受的動力,而經受苦難改變嗎? 昇華與釋放與其說是終章,不如說是過程."無我"會不會是幾經變化百般波折支解的過程呢? "無我的溫度"真的存在嗎?還是那只是某種神選民的資格與其昇華? 信念與行動在最靠近的地方卻有最深刻的差距,如果沒有真的去感受去觸碰那些溫度的話,那也只是自我信念的權力陣營,對自身與他人劫數苦難的漠然,不是嗎? 指認"事實"太容易了!

我在乎的倒不是什麼使命感,這太搖遠了,我在乎的是: 某些有限的東西或是有限的人本身面對生命的掙扎與擔憂,在言及"無我"前,我更在乎"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我的擔憂,他人的擔憂之間,感受的遭遇與交談或是行動,如此而已,但這是多麼困難的事
2010-04-08 15:06:28
cain
克倫

當我談著那些話時,我心中有幾個活生生的人,也許我說的溫度,其實就只是一份面對著他們說話的心意.我無意要替你或任何人定義什麼.事實上,抽象的哲思對我而言隨著年紀漸長已漸漸陌生...我想我們就各自盡力待人就是...我們是兩個生命,所以也不會有同一個答案...套句Luhmann說的,也許我們並不需要一個統一性,也許更值得追尋的,是一個更好的差異.

PS:對我現在的生活負載而言,寫這樣的東西已算是對自己奢侈而沉重的交待,請諒解我實在無餘力能回應你更多..
2010-04-09 02:20:35
克倫
抱歉,寫這些當然不要跟大哥討個交待或質問一個答案,只是面對自身與他人的當下總是要比抽象思想要來得複雜多了,但同時也成為思想本身的問題,大哥的意思我應該了解

Luhmann的話,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祝好,別太累了
2010-04-10 17:37: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