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跟本文無關。
是上次在黑暗中追夢一文提到的,我家附近的人行道上的坑坑洞洞以及突出之水泥塊。這才是其中一個,一小段路光是這種莫名奇妙水泥塊就有六七個,紅磚則或塌陷或翹起,一塌糊塗。
這個城市正在蓋捷運和高鐵。為的是讓正常的人們能夠移動更快速。
但是這樣的路,卻讓盲人或坐輪椅的人,永遠沒有出來行走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跟老公在我們這一輩來說都還算是能吃苦的人。
我從大二開始三頭六臂的兼家教,最遠要轉兩班車外加走兩大段路到中和去,光來回路程就超過兩小時(不過一次去教三個所以還划算)。HONEY大學時代也是一樣用力兼家教的小乖乖。我們都是公費生,不但學費不用錢,一個月還有三千塊公費可以領,教幾個家教就能養活自己。
畢業後我也是斂財歛的兇,白天上二十幾節的課晚上教琴最高紀錄還教了十五個徒弟。(不過我們術科的課是一週一堂一小時,不是學科那種一週四小時。) 而我認識HONEY時他則是不停的在不同的醫院兼差晚診加值夜,最高紀錄是半個月不曾回他家睡覺,冬天還兼差到新化去,清晨五點多的寒風中騎機車回永康有多冷我都不敢想像。
其實我們兩個的家庭都不需要我們分擔家計,不拿我們的錢也不贊成我們太忙太累。但是我們的想法大致類似,就是反正年輕就盡量努力,能賺的錢沒理由讓它游走。
我有時候會想,也許這就是我們兩個都很少不理性消費的原因吧。我們兩個並不是小氣鬼,開銷也不是特別低,不過我們大致能在質感與價格中合理估算。
我們為了一時衝動買了東西之後才後悔的紀錄幾乎是零。
街上的化妝品小姐騙不了我的錢,櫥窗裡的昂貴精品吸引不了我的心,豪華房車DM上的醉人字句以及旁人的示範和慫恿也影響不了HONEY買車時的選擇。我們從很早以前就知道賺錢很辛苦,人嘛沒必要跟錢過不去。
在這個廣受媒體輿論集體催眠的刺激環境下,要如何把我們覺得還不錯的這種冷靜理性的消費態度延續到下一代,是我們常常在想的問題。
***
”想要”是可以的,慾望是前進的原動力,這是HONEY的看法。所以,想要,就去賺。
HONEY的方法是好點點政策。整天表現乖乖沒灰灰就可以得到一個好點點。朗讀一本書也有一個好點點。算十題數學也是一個好點點。好點點可以累積也可以兌換,這個我們就不太干涉。想要的東西就可以問我們換算成幾點,而幾點是我們決定。大致上除了東西的價值外(例如棒棒糖五點,健達出奇蛋比較貴就要七點),我們希不希望這東西常被兌換(如無用之白癡玩具就要比較多點),以及兌換難度過高之物品(如誰有空再去夜宿海生館啊所以一定要獅子大開口)就要使用比較多的好點點。
好點點不夠但很想快點得手物品,就要加緊賺點點。像豆子就曾因想多賺一個好點點詢問賺外快之機會,後來幫我洗了幾個碗,賺到一個好點點。但是想多賺好點點是要先說明,來問清楚之後母子一起想方法才會有的。有些孩子"給我十塊錢我才要去幫你買東西"的這種對話是不被允許的,也就是說多少好點點是先說好的,或是你請我來幫你找出賺點點的機會,不會成為討價還價的工具或孩子要脅不做家事的籌碼。
***
很迅速的,我們就發現了兄妹兩人所擁有之好點點數目一直有極大的差距。
首先,豆子因為有機會算數學,又看得懂注音,所以賺好點點的機會比妹妹多。我曾幫妹妹想過可以用念課本代替朗讀故事書,但豆妹對於賺點點並不太感興趣。她總是表示她的點點還很夠花。
接下來,豆妹很捨得花她的點點。看到棒棒糖吵著要買,豆爸說要買可以,用自己的點點來換,一根棒棒糖五點。豆妹立刻答應,笑咪咪拎著棒棒糖結帳,晚上舔呀舔的好開心。我說那妳不就只剩下七個好點點了?她笑嘻嘻說對呀沒關係。
豆子呢,看著妹妹吃棒棒糖,心意甚堅不為所動。我跟豆子說其實你已經有三十七個好點點了,用了五個剩下三十二個還是很多,如果真的很想吃其實偶爾換一個也可以。
他說不要,他要把點點通通存起來。
存起來幹嘛?他說,要存起來,爸爸說五個好點點可以換一朵花,他要等存很多好點點換很多很多的花花,送給所有喜歡的人,像是媽咪,小姨姨,阿嬤,VICKY老師......。
我說那妳有已經有三十幾點了,可以先換三朵給喜歡的人啊,以後慢慢存再慢慢買,就有三個人可以先拿到你送的花了。豆子大爺搖搖頭表示不妥,說:我想再存很多很多再說。我想要有很多很多好點點。
我問那會不會你一直存一直存,都還是覺得不夠多,所以就一直都沒有買花?豆子想想點點頭說對,我應該是會一直存吧。
他讓我想到小王子遇到的那個一直數星星數目的老人。
唉,長相相似的兩人哪,個性真是天壤之別。
還好前幾天豆子終於用七個好點點換了一個健達出奇蛋,讓我放了一點心。節儉是很好,但是過度守財就不像一般小孩子了啊,而且將金錢視為偉大數字遊戲也不是我想見的。所以我開心的讓豆子用七點換了健達出奇蛋,餘額剩三十五點。
附帶的缺點是,豆格格也開開心心的咬著出奇蛋,餘額十點。我笑她老是湊不滿二十點,她說,十點就很多了捏。
這時的我實在很無言。豆格格妳到底是遺傳到誰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