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黃春明先生在我們學校當駐校作家,愛好文藝創作的全校師生都非常興奮,其中一個就是Yvette!撇開他有趣的叛逆少年記事以及他作品流露出來的蘭陽在地野味不談,他講話的批判力道、澄明的幽默感和談笑間豐富多樣的表情就非常迷人!可是,Yvette 喜歡黃春明還要加上一個遙遠而美麗的記憶。
我們這一代真的是讀黃春明作品長大的!雖然方言文學不容易欣賞,可是作品裡的生命力直逼人心,任誰也覺得難以遁逃!雖然沒辦法用紙筆測試閱讀理解度,國中國文課文〈魚〉裡的男孩阿蒼不但是黃春明的童年印記,也逐漸淡白成為我們的年少回憶。(課文還記得嗎?)
-----------------------------------------------------------------
[……] 阿蒼騎在車上,屁股不得不左右滑上滑下。包在野芋葉裏的熟鰹仔,掛在車把上,跟著車身搖晃得相當厲害。阿蒼知道,這條鏗仔魚帶回山上,祖父和弟弟妹妹將是多麼高興。同時他們知道他學會了騎車子,也一定驚奇。再說,騎車子回到埤頭的山腳,來回又可以省下十二塊的車錢。這就是阿蒼苦苦地求木匠,把擱在庫間不用的破車,借他回家的原因。
沿路,什麼都不在阿蒼的腦裏,連破車子各部份所發出來的交響也一樣。他祇是一味地想盡快把魚帶給祖父。他想一見到祖父,他將魚提得高高地說。「怎麼樣?我的記憶不壞吧。我帶一條魚回來了!」……
-------------------------------------------------------------------
當然,我們讀過更多黃春明先生的作品,除了他早年的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蘋果的滋味》…他後來致力兒童繪本文學與劇場:《愛吃糖的皇帝》、《小駝背》、《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本本是佳構、篇篇見溫柔。但是在這些作品裡,有兩篇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它們拍成了電影,Yvette 沒有看過電影(後來也沒有看過完整版),那是室友 Sherry 講給我聽的!第一則是《兒子的大玩偶》,另一則是《蘋果的滋味》。
我們這一代「躬逢其盛」(這一個詞絶非空話!),見證台灣新電影擅場的黃金時代。記得很多同學都愛看電影,學校活動中心常有便宜的電影可以看,台化更有免費電影,可是好像常常和Yvette 的家教打工時間撞期(一星期三晚呢!)或是…Yvette 純粹沒興趣?!
有一天,不知道是什麼機緣,我坐著很認真、很認真的聽完 Sherry 說書/電影。她一定還講了《風櫃來的人》之類的電影,但是印象模糊了...至今,每次看到演員阿西,腦中浮現的還是他當三明治廣告看板人的樣子;每次看到紅蘋果,還是會想到 Sherry 形容的醫院場景,窮人被汽車撞到還跟肇事者道謝的模樣,黑色幽默的蘋果滋味。Sherry 真是一個 master storyteller!Yvette光是回想,就有想哭的感覺!(老友說得對,真是濫情的【淚褥閣】閤主!)
幾年前,Janet, Nita 和 Yvette 相約去參觀國際書展,三人都不惜重金買了台灣麥克出版的全套【大師名作繪本】和錄音帶,其中一本就是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這套繪本書真是絶美經典, 選的小說真好! Yvette 至今教【歐美短篇小說】或【兒童文學繪本】還是會時時拿出來「放映」。
黃春明是一位好作家,他讓我和好朋友得以分享記憶深刻的好故事!
--------------------
‧ 泰戈爾《紙牌王國》‧
‧ 托爾斯泰《多少地才夠》
‧ 莫泊桑《快樂的死刑犯》
‧ 杜思妥也夫斯基《誠實的賊》
‧ 馬克吐溫《生死之謎》
‧ 以撒辛格《海烏姆村的鯉魚》
‧ 史達柯頓《美女還是老虎》
‧ 沙奇《說故事的人》
‧ 王爾德《畫中人》
‧ 華盛頓歐文《李伯大夢》
‧ 老舍《馬褲先生》
‧ 屠格涅夫《小鵪鶉》
‧ 沙奇《黃昏》
‧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
‧ 毛姆《午餐》
‧ 梅里美《賭王費多里哥》
‧ 愛倫坡《那封信不見了》
‧ 尚紀沃諾《種樹的男人》
‧ 契訶夫《靴匠與魔鬼》
‧ 芥川龍之介《竹林》
‧ 卡佩克《詩人》
‧ 賽伯《獨角獸》
‧ 藍斯《旅館的那一夜》
‧ 馬查多《學校故事》
‧ 褚威格《看不見的收藏》
‧ 皮蘭德羅《寶貝罈子》
‧ 康拉德《颱風》
‧ 霍桑《羽毛冠》
‧ 都德《敲完這一桿》
‧ 高爾斯華綏《美德》
‧ 威爾斯《魔術商店》
‧ 魯迅《狂人日記》
‧ 喬埃思《阿拉伯商展》
‧ 狄更斯《信號員》
‧ 伏爾泰《憨第德》
‧ 拉格勒芙《鳥巢》
‧ 梅爾維爾《巴托比》
‧ 歐亨利《財神與愛神》
‧ 史帝文生《魔瓶》
‧ 曼斯菲爾德《娃娃屋》
‧ 傑克倫敦《吉希》
‧ 托爾斯泰《三隱士》
‧ 愛倫坡《黑貓》
‧ 華盛頓歐文《鬼新郎》
‧ 歐亨利《聖誕禮物》
‧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 馬奎斯《流光似水》
‧ 卡夫卡《學院報告》
‧ 麥克安迪《嬌龍與暴蝶》
‧ 普希金《黑桃皇后》
‧ 果戈里《鼻子不見啦》
‧ 亞米契斯《爸爸》
‧ 霍桑《青春之泉》
‧ 馬克吐溫《跳蛙》
‧ 霍夫曼《奇妙的小孩》
‧ 麥克安迪《犀牛諾貝特》
‧ 馬克吐溫《白象失竊記》
‧ 鄭清文《春雨》
‧ 莫泊桑《項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