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施哭了!」
「小施也會哭?????」
「妳不知道我們在排戲嗎?」
「哇!她好入戲呦!我們當初應該不要選悲劇!像靜宜那樣演《仲夏夜之夢》之類的喜劇就好啦!」
「哪是?她氣哭的!」
「她很堅強理性的呀!」
「妳不知道排戲有多緊繃呀!」
(以上純屬重新建構虛擬對話,只有第一句是個 ”fact”!)
哎呀!我們一堆完全沒受過演技訓練的門外漢和門外婆居然在二十一歲的年紀演這個八十歲悲涼的莎劇!對戲、彩排的「對壘」過程真是緊張萬分。(還好偶而保羅同學會翻翻筋斗逗大家!)
不曉得萬能的布秋老大當初是怎麼熬過來的!對於戲劇角色的詮釋,很多同學都「很有自己的主張」。也難怪,臉皮薄的年紀,大家都想要美美的上台。像那個超級幼稚的、演大反派的倚薇同學就常常被唸「不夠狠!」她聽了之後又憋著氣不敢(每次)發作,等到下戲的空檔才開始藉機裝瘋。例如,跑去拔 Victor 的白髮!一次還拔三根!難得我們這位「很有個性」的同學居然忍辱負重沒發脾氣!(他一定怕惹毛倚薇,等到要演「挖眼珠子」那一景,抓狂起來真把他的眼珠子給挖掉!)所以大家都在這個氣氛下僵著。有一天,壞脾氣的倚薇大概又「逢月圓便發作」,在整排的時候大哭一場!Victor 明明沒錯,居然跑來道歉!然後倚薇自知理虧,可是面子又拉不下來,反而哭得更兇!(你們都處理過兒子女兒三歲時的行為吧?那你們大概就懂這種心理了!)好丟臉好丟臉!!
(充當「臨時張老師」的布秋老大第二天說:
「好啦!沒關係啦!就是排戲情緒緊繃嘛!大家都會嘛!我們都覺得妳這樣反而比較有女孩子味!」
「……」
那一句勸讓幼稚又多心敏感的倚薇玩味了好一陣子,一直到後來幾乎都作中性打扮才微笑理解:「嘿嘿!這個性別本來就不適合我嘛!」。)
Anyway, 我們就這樣把戲也演完了!雖然能看懂、聽懂的觀眾不多,個人至今都認為這是個很成功的表演!只是,二十多年來一直覺得少做一件事,那就是很認真、很誠摯的對所有幕後工作人員以及台上演衛兵或閒雜人等的所有同學致謝。演員「賺到」很多在練習與演出過程細膩的語言感動,而工作人員卻在經費、訓練皆不足的狀況下消磨大量空白的時光。
當年【雨教】這件年度大事必須投入大量心力合作,大家因而多一個好機會「轉大人」。「把同學惹哭」表面上看來是大家亟欲避免的壞事,是「爭執、摩擦」,然而在情感上和功能上,這卻是「增能」的好事。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千方百計維持的那一種「文明人的禮貌」對倚薇而言是一種遁逃行為,一種虛矯的變態。我們當然都可以選擇永遠不和別人摩擦,可是我們因此完全不需要和別人互相了解。
Shel Silverstein 有一首詩是 Yvette 最最喜歡的:”Ations.” 打個比方,四大古文明本來是互不相涉的人類文化支柱,藉著各種通商活動甚至戰爭,文明得以互相豐富本質內涵,聞一多把這種「互相豐富」的過程稱作「握手」,真是一個高明又美麗的譬喻。
這首「鞠躬握手詩」是這麼說的:(珍泥塔,請將《閣樓上的光》打開到第五十九頁!)
Ations
From A LIGTH IN THE ATTIC
By Shel Silverstein
If we meet and I say, “Hi,”
That’s a salutation.
If you ask me how I feel,
That’s consideration.
If we stop and talk awhile,
That’s a conversation.
If we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at’s communication.
If we argue, scream and fight,
That’s an altercation.
If later we apologize,
That’s reconciliation.
If we help each other home,
That’s cooperation.
And all these ations added up
Make civilization.
(And if I say this is a wonderful poem,
Is that exaggeration?)
--------------------------------
我們從以上紀事得到幾個結論:
1. 【雨教】應該訂立「握手教規」。
2. 「小施哭了」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是教內師兄弟互相了解的開始,應該編入《雨教教史》。
3. 倚薇欠維克多「拔白髮三下」,維克多若要報仇,倚薇不得以眼淚攻勢阻撓!並不得染黑頭髮推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