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一個小男生,家境很好,幾乎每個學期都會請假出國去玩幾天。
課堂上只要提到有錢、富裕之類的事,班上的小朋友就會聯想到他,有的人甚至開玩笑的稱他:富商之子。
他的父母都非常忙碌,放學後的作息除了去安親班之外,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外勞兩個人在家,一個人獨處。
爸爸沒和我聊過,媽媽大部分是關心孩子的功課,要求他「月考成績要好」。
但是,這個孩子其實無心向學,他只有在舉辦活動或遊戲、下課打球時,才會展現他旺盛的活力,如果是正式的學習活動,他總是沉默寡言,一臉木然。
他和母親的期望是背道而馳的:母親希望他功課好、成績好,他對學習活動卻意興闌珊,連作業都不想寫。
上學期,這孩子作業常缺交,他告訴我,作業簿不見了。經過兩三次之後,我問他:怎麼別人的作業簿都好好的,不會不見,只有你的常常丟?此後,就不再發生了。
又有一次,被我發現早自習不自己寫,而是抄別人的,被我狠狠的訓了一頓並處罰。
我沒再繼續追究,因為一連串的事件之後,他似乎變的比較乖了。
但是,這學期他又用了新的花招:聯絡簿不寫齊全,漏寫一、兩項,然後隔天缺交某項作業,三個星期前才剛因此被我處罰。
前天,我又發現他故技重施,
我問他:「為什麼不想寫作業?」「沒有啊,只是不想抄聯絡簿而已。」
「不想抄聯絡簿?那你何必把『國作9』這幾個字擦掉,改成『帶直笛』,這三個字的筆劃還比較多勒!」
「沒有啊,就想說要帶直笛啊!」
「先生,你們今天沒有音樂課耶!」
孩子一陣沉默,沒說話,上課鐘響了。
「你沒有說實話,回去想想,老師等一下再問你。」
第二回合。我又問一次:「為什麼不想寫作業?」
「不想寫國語。」
「可是,你數學作業也用抄的啊,你數學也會抄同學的,對不對?」
孩子似乎不太情願,點點頭。
「你還是沒說實話,回去想想,老師等一下再問你。」
第三回合,這次我們有了比較多的時間。
「為什麼不想寫作業?」
「就,有些造句不會寫。」
「那數學呢?」
「有些不會。」
「可是,你有時候幾乎全部的作業都是抄別人的啊!像上次的××作業兩回,你都是抄人家的對不對?」
沉默,點頭。
「你還是沒說實話。」
孩子在我面前站了一會兒,我過了一陣子再重新問:「為什麼不想寫作業?」(Round4!)
「造句很麻煩,不想造。」
「數學呢?」
「要想,很麻煩。」
很符合我對孩子的認識,我想,應是實話吧。
上課鐘響了。
我簡單明快的告訴他一些事,先結束這次的談話。
中午吃飯休息前,我對全班宣布這個孩子接下來將接受的處罰,先讓這件事告一個段落。
------
這件事讓我心情很不好。
因為教這個孩子以來,媽媽不斷的要求我:「老師,你要對他兇一點啦!」
但是我始終覺得這個孩子雖然愛玩、會犯錯,但不到老師要「列單控管」的地步,尤其他犯的錯、被我處罰、公開訓斥的次數,在班上已經名列前矛,如果要我再更進一步對他「兇巴巴」、另眼相待,會讓他逐漸被別的孩子疏遠,不太好。
但這次的事情發生之後,我不斷想:我是不是做錯了?我是不是該對他兇一點?我是不是真的姑息養奸?
我想了兩天,才漸漸學會放下。
我要對他嚴格些、盯緊一點,但不要把全部的責任往身上攬。
我覺得,這孩子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累積的演變。
這是一個富裕,要什麼有什麼的孩子,但也是個寂寞的孩子。
他在學校玩鬧時的瘋狂,有時在我看來像是寂寞的補償,或是心理需求被忽略之後的過度反動。
他媽媽能對他扮白臉、做朋友、嬉嬉鬧鬧,但在「家長」的角色上卻無法有效的和他溝通、管教、約束。
老師畢竟不能代替家長,我能看管他的學業、行為,但無法彌補他心裡的洞。
我在長期和媽媽溝通的過程中,常試著委婉的讓她明白這個孩子很有活力,但不愛讀書,他喜歡動手,可以試著找出他有興趣的東西讓他好好發揮,我希望媽媽能接觸到孩子的「心」,但媽媽似乎不太能理解,最常和我討論的,還是他的課業問題。
從他升上六年級以來對課業的規避與想出的種種方法、理由,我覺得,這個孩子的心真是離我、離他父母很遠了。
我不意外,但有些遺憾。
--------
班上有另一個小女生,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算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
最近去考私中,四千人錄取三百人,他落榜了。
剛放榜不久,他就告訴我:老師,我媽媽一直說我沒希望了。
昨天,他對我說:
「老師,媽媽最近一看到我就一直罵,說我如果下次公立國中的資優班考不上,以後就都沒希望了。我這次補習班的模擬考退步三十幾名,他好生氣,說我都不努力,可是我已經努力了啊,可是數學就是考不好。」
我腦海中浮現這學生在學校利用零碎時間寫國語評量、整理數學筆記的畫面。她的動作很快,專注力極佳,但動靜皆宜、興趣廣泛,是不能用「讀書時間越長,表示越努力」這個道理來衡量的孩子。
我也想起早在一兩年前,她媽媽說想讓她讀資優班時,我說她比較適合「語文資優班」的那段對話。數理,其實不是這個孩子的優勢能力。
我記得他爸爸是相當重視人格教育的,曾說過品行不好、功課再好也沒用的話,不想送孩子去外縣市的私中就讀,說是會捨不得。於是我問:「爸爸呢,爸爸怎麼說?」
「爸爸也是。」
這是一個好強的孩子,但我昨天看見他強忍住眼淚不讓它掉下來,覺得心疼又難過。
這也是一個無法接受孩子本來面貌的例子吧。
-----
作父母真難,為了孩子的前途絞盡腦汁,想送他們進好班、好校,希望孩子成績名列前矛。成績不好的,希望孩子成績好;成績已經很好的,希望他們更好!
在兩個孩子的背後,我看見關心孩子的家長,憂慮孩子的學業,以及進入國中就讀的問題。在擔心與憂慮之中,漸漸看不清孩子的樣貌,漸漸與孩子的心拉遠。
作為一個老師,我在能努力的範圍中盡力,希望孩子和父母之間能撥雲見日,希望不被了解而內心寂寞貧乏的孩子能走出康莊大道。
也作為一個母親,我希望自己能從一個又一個這樣的故事裡汲取養分,淬鍊智慧,學會如實的看待我的寶貝和每個人。
文章定位:
人氣(107)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