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1 19:13:41| 人氣6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So...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張草

摘自二○○一年四月號《誠品好讀》科幻書評

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科幻作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作家之一……如此種種封號加諸他身上,他是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 Jr.,1922~)。他的姓氏源自德國的一條河,父母是德裔,但卻不願教他德文。

他十九歲參加二次大戰,在他役中休假抵家的前一天,母親自殺,喪母後五個月,又以美軍身分被德軍俘虜,被關在德國當時第七大城市德勒斯登(Dresden)南方的戰俘營,住在一個殺豬的屠宰場。「這是我所見過最美的城市,一個到處充滿了雕像與動物園的城市,……」馮內果這麼描述道。

1945年2月13日,德勒斯登遭到英、美一千三百架以上轟炸機的聯合轟炸,馮內果和戰俘們躲入地下儲肉室,「當我們出來時,」馮內果繼續寫道,「整個城市已夷為平地。」(註一)這場轟炸進行了兩天,轟炸機投下了三千三百噸以上的炸彈,其中許多是燒夷彈,造成前所未見的烈焰騰空(註二),殺死了十餘萬市民,也將德國的藝術文化中心燒成廢墟。

馮內果是少數的倖存者之一。他們幫忙尋找屍體,屍體成堆疊積在瓦礫之下,馮內果稱之為「屍礦」,由於死者太多,他們來不及清理,只好一律火化,以免再過幾天會臭氣沖天。

經過戰爭洗禮,大男孩變成了真正的大人,他回到大學唸人類系,卻念念不忘那場荒謬的戰爭。1950年,他在一本週刊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倉屋效應報告》(Report on the Barnhouse Effect)(註三),讓一位擁有超能力的教授去摧毀世界各國的武器,只要稍稍動個念頭,教授便能使飛彈消失、使長鎗軟掉、令整個武器工廠在瞬間消滅。

他的反戰態度,從一開始便清楚表明了。

其後在《泰坦星的海妖》裏,他描述了更加無意義的戰爭:一群被擄去火星洗腦的地球人,被訓練成傀儡般的火星士兵,然後集體自殺式的攻擊地球,打得只剩下手持木棍的婦孺,而戰爭的目的呢?答案是沒有。

事實上那只是由一位預知未來者所操縱的劇本,而這部荒唐劇本,乃至整部人類史,也只是特拉法馬鐸星(Tralfamadorians)機器人的意念所驅使才發生的,因為數百萬年前有一位外星機器人來到泰坦星(註四),太空船損壞了,母星於是操縱人類發展,好讓人類演變三百萬年後,有能力將一個小零件送給困在泰坦星上的機器人,以修復太空船去完成任務。

甚至連那個任務也是荒謬的,因為他只不過是要為母星送一份「祝福」到一千八百萬光年外的另一個星系而已。

總之,一切荒謬透頂。

他的作品,總擺脫不了對戰爭、高科技和體制的強烈憎惡。例如《夜母》是一位雙面間諜的故事,他活動於納粹和美國之間,這也是幽默作家馮內果最不幽默的一部作品。《貓的搖籃》說的是能毀滅全世界的武器,發明這武器的目的旨在追求和平;《自動鋼琴》說的是全自動化後的世界,人類一無是處,一切交給機器,甚至連演奏家也失業了,因為機器能自動彈出和演奏家一樣的音樂。

《泰坦星的海妖》的十年後,大轟炸的二十年後,馮內果的故事終於回到德勒斯登,他憋了這麼久,發了這麼多牢騷,全都起於他在那場戰爭中的慘痛經歷。1969年,他出版了《第五號屠宰場》,故事主角也同樣歷德勒斯登大轟炸,同樣躲在屠宰場地下室而逃過一劫,在晚年的一場悲劇後,他宣稱特拉法馬鐸星人(記得嗎?)將他綁架到外星動物園去了,隨後他能在時間和空間中隨機切換,他再度經歷了過去的不幸、也經歷了未來命定的被人鎗殺,在心理上,他已然遁離這充滿苦難又荒誕的世界。

這些作品在六、七十年代深受學子們喜愛,那時越戰正如火如荼,年輕的生命們必須面對戰死的恐懼。《第五號屠宰場》還有另一個標題:《兒童十字軍:與死亡共舞的任務》,據說參與越戰的美國軍人平均年齡僅十九歲,一如當年被煽動去送命的孩童一般(註五),他們只是一批去送死的小孩。於是,《第五號屠宰場》在年輕人之間引起一股閱讀熱潮,該書成了反戰小說的代表作。

那是馮內果的黃金時代,當他終於將德勒斯登這個惡夢傾訴出來後,就像接受心理醫師治療後的病人般,基本上,他痊癒了。往後的小說,他依然反對體制(政府的或宗教的),依然描寫人生的荒謬面,但他已名成利就,年近知命的他也不再是憤世嫉俗的青年,最重要的是,他那被困在德勒斯登的靈魂已經被釋放了。
 
困在時間中的靈魂

他真的逃離了德勒斯登的夢魘嗎?恐怕未必。

馮內果認為,過去乃永遠存在,未來也早已存在,所有的時間是封閉的,我們只能意識到時間的某個片斷,事實上其餘的部分(過去與未來)早已存在,也永遠存在。由此類推,未來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存在。

這是完全宿命論,自由意志完全不存在,任何你所做的思考都是白費心機,努力沒有意義,命運不會轉彎,無論你會做下什麼決定,你以為全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其實早已命定。

《泰坦星的海妖》裏的預言者能在「漏斗狀時間區域」自由穿梭,瀏覽過去未來,但他什麼也無法改變,他仍是時間的奴隸。

《第五號屠宰場》的主角亦如是,他永遠不死,因為他能在自己活過的那段時間範圍內無奈的來去不休︰再一次被俘,再一次蜜月,再一次被父親拋入水中……而他只能默默忍受。

馮內果亦如是,他的夢魘總是在記憶中徘徊不去,因為發生過的絕對永遠存在。

馮內果自承是無神論者,他繼承了家族對宗教(尤其是權威至上的基督教)的厭惡(註六),因為命運在萬能的上帝主宰下變得軟弱無力,一切都是祂的旨意,他的小說反映了對這種觀點的譏諷。他的人物總在命運下掙扎,意圖掙離苦難,卻發現無補於事。

《第五號屠宰場》可以歸類為時間旅行題材的科幻小說,但根據不同角度,它無疑也是一本反戰小說、寓言小說、自傳體小說。都行。

雖然科幻小說佔了他作品的一大部分,他卻不喜歡被稱為科幻小說家,因為那個時代的科幻小說雖然十分流行,卻被文壇認為是不入流的作品。

他運用了許多科幻點子,而且運用得挺恰當的,這或許跟他的學歷有關––大戰前唸康乃爾大學化學系,戰後唸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而且他四周還有一堆學科學的親友。「我很喜歡和科學家為伍,而且很有興趣聽他們談他們所做的研究。」馮內果說,「我花在科學家朋友身上的時間比文友身上要多。」

科幻加上他的戰爭經驗,成了他一系列的小說主軸,反戰、反體制的題材仍然不斷出現在他往後的故事之中,例如《槍手狄克》的中子彈、《加拉巴哥群島》的人類文明末日、《藍鬍子》的大屠殺等等。

終於,在1990年的《戲法》之後,他陷入了沉默,久久沒寫出一部長篇作品,直至七年後七十五歲的《時震》,在一片讀者的熱烈期待聲之中,他宣稱《時震》是他的最後之作。

馮內果晚年的作品老是在喃喃自語,小說中充滿片段,偶爾談談他的家庭,偶爾談談他的小說人物,就如在封閉時間裏頭遨遊的老頭般,嘮叨著過去的瑣碎記憶。在《時震》中,他運用了大爆炸宇宙論,故事中發生了「大崩墜」(註七),宇宙不知為何忽然收縮了十年,於是十年的一切重頭來過,而且完全依循原來的路徑,當事人完全改變不了命運,死去的人又活過來了,而且知道自己何時將再度死去。

由於在那十年中一切都只能按著劇本過活,所以當那重演一遍的十年終於過完時,大家都陷入了「後時震冷漠」,原本過馬路的人呆滯在路上,開車的人也茫然的開車,但主角知道那十年一結束時,他必須阻止一場不知會不會發生的意外,十年一到,他運用了自由意志,成功阻止意外!

原來,在那沉默的數年中,馮內果終於意識到,自由意志還是存在的。過去當然無法改變,當過去不安時光的記憶漸漸沉澱後,時間不再主宰這個的老人,他已然從心所欲,不踰矩,他冷靜的審視曾經主宰他的時間,肯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

原來,未來並不那麼讓人失望。
套一句馮內果的話:事情就是這樣。


(註一)這段話引自<我的訪問>,收錄於《聖棕樹節》。

(註二)烈焰燃燒過於激烈,一時氧氣耗盡,所以當時許多死者並非死於火焰或爆炸,而是死於休克。德勒斯登轟炸是二次大戰歐洲戰場最大的一場轟炸,如果後來沒有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那會是二戰中最厲害的一場轟炸。轟炸當時,美國社會根本不知道此事,後來這件事也一直受到多方譴責,被認為是一場毫無意義的大屠殺。

(註三)收錄於短篇集《歡迎到猴子籠來》。

(註四)Titan,希臘神話之巨人族,以之命名土星最大之衛星土衛六。

(註五)「兒童十字軍」發生於1212年,介於第四和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之間,上萬兒童從義大利和西日耳曼(今德國)出發,最小者僅六歲,他們想攻擊佔有耶路撒冷的土耳其人。結果是,一小部分在還未抵達地中海一些港口前,就隨船沈入大海,另外大部分則被運去北非當奴隸賣掉。

(註六)他在《泰坦星的海妖》創造了一個「中立的上帝教會」。在科幻中創造宗教也是常見的事,《地球戰場》(Battlefield Earth)的作者L. Ron Hubbard甚至還創出了「科學教」(Scientology),信仰者眾。(再注:已傳來台灣了!)不過馮內果作品中的宗教是諷刺性的暗有所指,不像科學教一般老王賣瓜。中立的上帝教會認為人生競賽必須要有負擔,所以教徒們都在身上加上重物,驕傲的四處帶著重物走動,以示自己並沒有比別人佔便宜,大家都很公平。馮內果的短篇《哈利森‧布吉朗》也提及這種「公平」,未來人類完全平等,體格好、速度快的人要掛上重物,長得漂亮的人也要戴上特醜的面具,聰明的人要在耳內裝一個收音機,常常發出噪音,讓他聰明不起來。

(註七)「大爆炸(Big Bang)宇宙論」推論宇宙是從一個高密度的火球激烈膨脹開始的,時間和空間都從那一個點開始。於是也有假設:萬一發生反方向進行的「大崩墜」(Big Crunch),時間是不是也會跟著倒退呢?
 

馮內果書目


1952 Player Piano; or Utopia 14 自動鋼琴

1959 The Siren of Titan 泰坦星的海妖

1961 Canary in a Cat House (短篇集,此集除了一篇以外,其餘故事後來皆收入《歡迎到猴子籠來》)

1962 Mother Night 夜母

1963 Cat’s Cradle 貓的搖籃

1965 God Bless You, Mr. Rosewater, or Pearls Before Swine 金錢之河

1968 Welcome to the Monkey House 歡迎到猴子籠來(短篇集)

1969 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 第五號屠宰場

1970 Happy Birthday, Wanda June(劇本,原為1960年Penelope)祝妳生日快樂

1973 Breakfast of Champions, or Goodbye, Blue Monday 冠軍的早餐

1974 Wampeters, Foma and Ganfalloons: Opinions 此心不移(雜文集)

1976 Slapstick, or Lonesome No More! 鬧劇

1979 Jailbird 囚犯

1981 Palm Sunday: An Autobiographical Collage 聖棕樹節(雜文集)

1982 Dead-Eye Dick 槍手狄克

1985 Galapagos 加拉巴哥群島

1987 Bluebeard 藍鬍子

1990 Hocus Pocus 戲法

1991 Fates Worse Than Death: An Autobiographical Collage of the 1980s 生不如死(雜文集)

1997 Timequake 時震

1999 Bagombo Snuff Box (短篇集)

1999 God Bless You, Dr.Kevorkian (雜文集)

台長: 另一個自我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癮 |
此分類下一篇:Queer.Queer..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