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
許多政治家都以一流的口才,
為人津津樂道。
英國首相邱吉爾,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系列激勵人心的演說聞名。
當時,納粹空軍日以繼夜地轟炸倫敦,孤軍奮戰的英國面臨存亡絕續之秋,
邱吉爾高聲呼籲全英國人民,用「血、汗與淚」,把「最黑暗的時刻」轉成
「最美好的時刻」。
那樣精簡、有力的言詞,像是黑暗中的一線閃光,驅動了人民的愛國心,終
至獲得了勝利。
他的一句「絕不因恐懼而談判,但也絕不懼怕談判」,至今仍鏗鏘有力。
美國第三十五屆總統甘迺迪,在他氣勢磅礡的就職演說中,也以一句「不要
問國家為你們做些什麼;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家喻戶曉。
當代的政治人物,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算是對語言的使用,相當敏感。
她甚至會在演說中引用詩句。柴契爾夫人曾經說過:「你一個星期必須公開
地發表演說,兩次、三次、四次或五次,甚至更多。不只要對國會說,還必
須到各種團體場合去說,實在讓人覺得非常乏味,這乃是我在演講中經常使
用名言,尤其喜歡引用詩句的原因。」
政治家所使用的語言,對於整個社會,有風行草偃的指標效果。
美好的語言,能成就人與人之間,更深刻的瞭解,人與事之間,更細微的思
考,這使政治更加美好,並有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英九的語言,堪稱
台灣社會的一股清流。
聽馬英九說話,他很少會聲嘶力竭地吶喊,總是不疾不徐,清楚而完整地表
達他想說的事情。
政大法律系教授蘇永欽,是馬英九的老友兼老同學,他用一個英文字,Witty
(機智雋永的),來形容馬英九的口才,可以說是十分貼切。
懂得有技巧地介紹自己,一直是馬英九的專長。
一個馬英九自己常常津津樂道的例子,就是他和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見
面。時間是一九八七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民主聯盟」(IDU)黨魁
大會中,馬英九有機會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做短暫的交談。馬英九左右觀
察,當時在場的人很多,他勢必不可能多談什麼,心思細密的他心想,在那
麼有限的時間裡,該用什麼開場白,才會讓她對我印象深刻呢?
當馬英九有機會向柴契爾夫人握手時,他就開門見山地說:「柴契爾夫人,
我來自台灣,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一句話,果然就釣住了她的好奇心,柴契爾夫人當然要追問是什麼問。馬
英九回答:「我們現在外匯存底高達七百五十億美元,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本身也帶有幾分英式幽默感的柴契爾夫人,聽出話中的俏皮味,於是也很幽
默地說:「那你們可以拿到倫敦,請專業人士幫你們運用。」一來一往,話
題就打開了。
馬英九的機智、幽默,因人而不同,效果更好。
一九八五年,他和布希副總統見面,就開了另一種玩笑:「副總統先生,雖
然你是耶魯這種大學出身的,不過你做得還算不錯(You've done well in
spite of your Yale background.)。」
這是一種美式幽默,聽在美國人耳裡,特別受用。因為在美國,人人都知道
,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學生,都是一流的資優生,常常暗中較勁,口頭上
,總是喜歡互相消遣對方。所以布希副總統一聽就領會了,笑問馬英九:「
是不是從哈佛大學出身的(Did you go to Harvard)?」馬英九點頭,兩
人相視大笑。
巧妙地強調自己和對方的特點,就是為對方製造認識你的機會,並藉著輕鬆
的氣氛,縮短彼此的距離。聽起來不難,但是需要巧思和靈敏的反應。馬英
九這一招,常常無往不利。
口才其實是一種表達技巧。馬英九說,一般人在表情達意上最大的障礙,就
是口齒不清。
口齒不清並不一定代表發音不清楚。馬英九以林洋港先生為例,林洋港的發
音,雖不是字正腔圓的標準國語,但是總是能一個字、一個字把話說清楚。
有一次林洋港先生接受質詢,立委說:「我們的法令多如牛毛。」林洋港就
不慍不火地回答:「可是在我們鄉下,牛毛多的牛才是好牛。」引起不少笑
聲。
從這個例子來看,練就口才的一個要訣就是,放慢你說話的速度。因為話
一說快,常常就不經大腦,脫口而出,容易失言。另一方面,話說得太快,
對方根本來不及聽清楚,這就失去了語言溝通的目的。因此,馬英九在說話
時,要求自己說得慢,但是說得完整,說得清楚。有些輔助工具是很有效果
的。馬英九會利用錄音機,錄下自己說話的聲音,重複再聽,好檢視說話的
速度。
另外,馬英九會特意對著鏡子說話,不是要看自己長得帥不帥,而是要正視
自己說話的神態。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說話時的樣子,你可能臉會歪一
邊,或是臉頰肌肉會抽動。
馬英九表示,面對鏡子說話,可以糾正一些不自覺的毛病和問題。馬英九在
政大教學生做英文辯論,常常使用這一招,效果不錯。
飽讀詩書的國學基礎,讓馬英九格外重視語言表達的品質和層次。
馬英九這麼講究語言,自己也會很仔細聆聽周遭人群交談。馬英九發現,很
多人即使是說中文,也都說得不通順。
歐化是其中一個大問題。馬英九舉例說,詩人余光中曾寫過一篇文章:《從
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五十七個實例,說明不必用歐
化的句子,就可以把意思表達得簡潔有力,也不必在說中文時還夾雜著英文
。
「余先生的這篇文章讓人拍案叫絕。在句子裡夾雜英文或許是自卑感使然,
其實中文大部分是短句,根本不必有副詞子句或形容詞子句。」
馬英九的體會是,如果不特別注意,平時,我們可能根本不會察覺自己說話
、寫作時出現這些毛病。所以,學好中文,並不容易,就像要學好英文,重
點就在大量接觸,反覆練習。
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我在美國留學七年,這期間,我持續用中文寫作投
稿,就是不想讓自己的中文荒廢掉。因為在美國,我隨時都有機會用英文寫
作,要使用中文反而沒那麼容易。」
因此,有些留洋的年輕人說中文時,夾雜一串英文單字,還辯解說,是自己
英文太好了,所以中文都變差了。每次聽到這種說法,馬英九心裡就感到很
失望,因為真相是,這個年輕人,既沒有把英文學好,也沒有把中文學好。
重點是要用心。馬英九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時,非常注意自己說中文時,避免
夾帶英文單字。
馬英九的好口才,讓他在各種場合都能表現得宜。在輕鬆的場合,他更是擅
長帶動氣氛。這一天晚上,馬英九和歌手李玟在一個頒獎典禮見面。
政治小天王遇上流行樂壇天后,馬英九自稱是李玟的忠實歌迷,逗得李玟很
開心。李玟笑說:「市長這麼捧場,那我想要幫台北市民做一件事,來回報
馬市長。」
馬英九認真地想了想:「只要妳以後在歌詞裡,記得宣導酒後不駕車、垃圾
要分類就好了。」台下的觀眾、媒體記者聽了都哈哈大笑。
風趣、優雅、雋永,這就是馬英九的「Witty」,一開口,就讓人如沐春風,
也為自己贏得許多機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