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22 22:50:13| 人氣2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I am here】看電影這件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幾歲開始看電影呢?或說幾歲時知道我在看電影並且還能記住劇情?五歲吧?大哥揹著我,跟大姊,二姊,去附近的民安電影院,為了趕時間,大哥還一腳踩進水溝…,結果電影院播放並非是他們想看的片,而是一部跟黑社會有關的,我們坐在靠螢幕很近的第二排,頭暈目眩的大姊提議走人..。

第二部記得的電影是「鐘魁嫁妹」,在橋上將人開腸破肚,吸著長長的腸子,那個畫面一直牢牢的印在我的記憶版圖上。

第三部是史帝芬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唯一記得的是那「355211」的節奏,在飛碟要降下時,隨著閃爍的燈光響著。

之後,當電影進入「三廳」及「二秦二林」的文藝片時代,我就變成不受姊姊們歡迎的跟屁蟲,然而我還是記得西片「國王與我」,國片的「小葫蘆」「拒絕聯考的小子」..以及一大堆看起來都很像的抗戰愛國片。港片的工夫喜劇「糊塗三少爺」,有姊姊們喜歡的姜大衛,「最佳拍檔」讓光頭神探麥嘉風靡港台,以及許冠傑桀驁不馴的帥氣也迷倒了許多女生。雖然當時袁和平的功夫片也是全盛期,然而大哥那時最愛看的是成龍,所以第一部在電影院看的功夫片是「龍少爺」。

看電影的方向和品味是大哥教出來的。大哥是我電影的啟蒙師。小時候他揹著我,牽著我,帶著我去電影院或看完電影後,回來把電影情節詳細的說給小他九歲的我聽,成龍之後,史帝芬史匹柏的「回到未來」,我國三。

我五專時,大哥在台北唸印攝系,一邊在MTV店打工,而當時青年男女最時髦的約會就是去看「MTV」,所以從那時,電影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只是當時最常接觸的還是好萊塢的影片,國片則是在學校的西餐廳,下課之後,西餐廳會播著一支又一支的錄影帶---那個台灣經濟最全盛的76年到82年,我們得以享受著源源不絕的資源,並且在無意識之中,吃進了很多自己不知道有沒有用的訊息。

金馬影展的訊息,也是大哥帶給我的。他說著和同學在台北漏夜排隊搶票的傳奇,說著好萊塢電影之外的世界,看影展是一種朝聖。

82年,影展下到台南跟高雄,五專畢業,準備藥師考。也趕上了所有大哥說該去看的片子,坐在影院,被前所未見,不同於以往所見的電影的風格振攝(在此之前,「藍絲絨」「性、謊言、錄影帶」以及「愛你九周半」那些影象,已讓我嘗到電影的另一種況味,而影展中的歐洲片以及台灣的一些實驗電影,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掉進電影的魔術之中,電影彷彿不再僅僅是娛樂,看電影是一種朝聖。

除了書之外,電影也是不可或缺的糧食,電影院更是一個避風港。我總是習慣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在黑幽幽的影院中,我看著螢幕,看著在黑暗中隱約的人頭身影,我的偷窺慾被滿足,我並且覺得安全---我在正當的偷窺中。

於是,上台北的第一年,只要有空,就把自己丟在青島東路的電影資料館,一天可以看三部片,把從前耳聞已久卻無緣一看的經典,一部部的吃,那時節,在影資館第一次接觸的「島嶼邊緣」,剛好是「酷兒」這個名稱第一次在台灣被提出。曾經是「聯合文學」忠實訂戶的我,在不知明的原因下,有一、兩年不再去碰「聯文」,卻在「影資館」訂閱的「聯文」上看到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 關於對文學的感知,對於愛情體驗的刻寫,又再那一瞬間被喚醒。在補習班準備考插大那一年,也是我吸收養分最快最多的一年。

之後,去永和的美麗華看二輪片已經是一種功課。不再挑片的我,只要有片就看。那樣的日子,真的是美好到無以復加---一個剛好的時間,剛好的金錢與剛好的心情。

隨著影展的氾濫,以及現實生活的各種條件下,我漸漸的與電影院疏遠,不再常到播放二輪片的電影院去,也不想去百視達租VCD或DVD,偶爾有些片子真的會宣傳到讓我不得不去看,但是,很多時候,在書與工作,還有一堆莫名的雜事和很多的懶惰和藉口中,我待在電視前而不想出門。

電影失去了它的魅力?或是我已經漸漸的痿痺?亦或是…我發現現實生活其實比電影更有看頭?

現在去看電影,我還是喜歡一個人,我還是會帶著一種朝聖的心情,電影還是我的充電來源之一,只是,那種絕對性的熱情,卻不知不覺中,被「什麼」取代了。那個「什麼」究竟是什麼?我還沒有答案。

台長: 南極呼喚
人氣(2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