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31 22:13:46| 人氣1,089| 回應16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請益

推薦 1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名為萬物之靈,所異所貴者又以此心此情為重,而心與情又繫乎方寸裁決,這方寸裁決之運用,我們名之為智慧。要令我們有血肉之軀、深牢於塵事的根塵識,一下子要無心無情來生活以應世,除非已臻超凡入聖者能之,否則是離不開情,離不開因果,離不開自然法則。六道輪回正詠嘆著云云眾生多數不能出離三界之無奈。

要無情以應世,真得很難。起心動念間,那七情的波動,每每隨境變化。在此請問仁者諸君,如何駕御這顆易被風吹草動的心?對七情看法如何?

台長: 鯤鴻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089) | 回應(16)| 推薦 (1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心感 |
此分類下一篇:不平之憤
此分類上一篇:文思之囿

forget
不經一番寒澈骨
怎知梅花撲鼻香?

以己所見所聞方言之.此人少也~~
孟子即是~你亦同~~

喜見上文~~~難得!!<語重心長啊~~>
2010-08-01 16:16:16
版主回應
修煉確實如您所說
是要歷經一番吃苦

吾人只能依循聖人蹤跡
雖然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之勉勵話
還差遠去呢
2010-08-01 21:56:03
Midnight Poison
要能超然於世
真的很難
看個新聞都可以罵翻天(每天罵)
那麼切身的人際關係中能完全無動於心的就更難了
要保持智慧就是把眼睛遮住、耳朵不聽、嘴巴不說、內心不想
但只要是人
都很難吧
連出家人都做不到了
何況是沒有修行的普通人

如果去隱居不管事
不和外界接觸
或許有可能做到
但是會接到健保局寄來的繳費通知、國稅局要收稅
人活著什麼都不做
帳單依然會寄來
2010-08-01 21:59:07
版主回應
您說了一個現實問題
這是任誰也避不開的
離群雖然清靜
這樣的修持較慢也較不紮實
更說那要障蔽六根與塵相絕
這又失之於過猛
佛家所說:佛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中庸又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常聞:火宅出紅蓮。
要如法地面對世間諸事,可沒有勸人離群索居。
就中庸所言,發而皆中節,這"中節"兩字,要如何拿捏出準繩來,是我到現在無法釐清的地方。
2010-08-01 23:04:43
Midnight Poison
波若波羅蜜多心經
或許能解答
2010-08-01 23:34:42
版主回應
觀字起頭
用意殊深
唯有深解體行
有悟才能得解
謝謝您指了一個方向
2010-08-02 22:43:08
浩雲
話說...不論超凡入聖者或是云云不知所的眾生們應該還是會遵守物理法則與因果定律,只是出肥凡入聖者深黯一切道理,不會做出害人害己之事.

至於駕馭自己的心嘛...著實不易啊,也許先從認識本質開始,何謂心?何謂情?
2010-08-02 20:45:18
版主回應
若云云眾生深解物理法則與因果定律
人類的社會早已是大同世界
超凡入聖者
只存慈悲之心
怎會害人害己!
若言能起思維與動念的是心,算不算呢?
念念因萬物而生,可不可稱是情?
2010-08-02 22:49:13
Midnight Poison
心經的中間有一段
我覺得您可參考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我有一段時間都在抄心經
後來沒抄心經
就去讀易經
其實這兩部經典當中應該有您想要的答案
2010-08-03 00:16:22
版主回應
心經早已默記在心中
易經曾以年少感悟微
經典其實都有講到
只是我們常常無法深刻體會
謝謝你專程說了一個方向
2010-08-05 08:49:05
紅袖藏雲
境由心轉
萬事歸緣
有情總比無情好
若無法躲過
則將心思交給大自然
讓心胸更為開闊
否則唸經
求佛菩薩做主
也是好方法之一
要不趁機提筆寫文章
可能會有驚世之文也不一定 ^^
2010-08-03 15:28:28
版主回應
心是主
境是襯
與萬物冥合確實是個方法
寄情於佛法僧
也是極好的方式
只是平直寫出的文章
能合味於讀者就不錯了
驚世之文於我
騷髮不出來的
2010-08-05 08:54:37
悠風
凡該體驗的都會體驗
凡該放下的就得放下

靜觀其變,靜悟其道
靜修己心,靜學之理
要先體驗情再來體會道
然而要放不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孰而無錯?
對世事之變,多人有多人之應法

我所知不多,可能上述有誤
請多包含

問候愉快
2010-08-04 18:11:10
版主回應
體驗與放下
即是了塵緣
清靜經對這個靜字著墨不少
是調伏心境的一個根本
四書言 定靜安慮得
佛家言 戒定慧
儒釋道三家
靜確實是修煉的一個關鍵
這有如要澄淨的杯水
只有在靜態時
才能發揮澄淨的效果

謝謝您為我留言與建議
2010-08-05 09:04:11
駱駝
過程罷了,
只要有好的觀眾,適時點醒,
會有體悟的
2010-08-05 12:50:28
版主回應
問聞兩事
是開啟心門智慧的一把鑰匙
有時藉由他人的提醒
便可跳脫自陷的盲點
這過程是可貴的
謝謝您為我留言
2010-08-05 21:34:33
忘月
七情乃人之本性
洶湧奔流亦屬正常
何需多慮
輔以善心善念即可
2010-08-06 11:35:12
版主回應
七情之發
人之本性
發而中節
如何看待
如何行持
這功夫
如何著手
莫是公私之異
是其分野
2010-08-06 22:10:25
旅人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安安
2010-08-07 09:45:11
正樹
以有情之心嬉遊於人間
不必強求一定要無情
會說以無情的心處世的人
那是誤解了經文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佛陀可沒有教我們要無情處世啊
2010-08-07 13:22:06
太初
七情是
情感的抒發
而風吹草動更是
來自遠古的曲目,撫慰
胸中的不平,委屈
在慷慨激昂之後
暫歸於平靜
2010-08-07 18:43:50
版主回應
風來雲捲
雨來地潤
七情果如鏡映
仍不變鏡之本質?
2010-08-07 22:08:50
樸拙
直須看盡洛城花
始共春風容易別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般心境
可以想想
分別是歐陽脩、蘇軾、辛棄疾
2010-08-08 11:53:34
版主回應
外求不如內覓,是否?
2010-08-08 12:12:37
駱駝
都說了要無欲,見到誘惑,不免心動,
都說了要放下,見到所愛,仍然牽腸掛肚,
不容易啊,
我想寄情山水,也許有所補
2010-08-11 10:30:24
版主回應
身在染境
心不動
誠難

心有掛念
說不動
卻動

離世情
寄情山水
沒了塵擾
樂得自在
是否有助於精進
2010-08-12 12:42:30
WitchVera
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
2010-08-11 10:59:17
版主回應
能如此看淡七情
淡卻了一切執著
就如金剛經之偈
2010-08-13 23:30:24
良言
 
 早安

 《王陽明傳習錄》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謂之七情
 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 但要認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 亦不可指著方所 一隙通明 皆是日光所在
 雖雲霧四塞 太虛中色象可辨 亦是日光不滅處 不可以雲能蔽日 教天不要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 皆是良知之目 不可分別善惡 但不可有所著
 七情有著 俱謂之欲 俱為良知之蔽
 然纔有著時 良知亦自會覺 覺即蔽去 復其體矣
 此處能勘得破 方是簡易透徹功夫

 謹此分享 

 平安 順適
 
2011-10-08 09:29:07
版主回應
《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與傳習錄所指這良知良能之掌握,是不是相近?

中庸對人之七情,
不主張強力克制不發,
一切順其自然,
但是在承順之中,
又不失其撙節。
與佛教之戒律,
所採方法有別。

不著
確實是功夫所在

感謝您深刻地
解說七情起落
不著地順其自然
2011-10-09 08:00: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