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比Q妹在福智讀經班時,每次讀經前必對中國至聖先師孔子尊敬行禮,
老師也讓孩子們看孔子傳,並對孔子做了許多介紹,
孩子們對這位中國偉人充滿景仰.
而第一次參加翰林小學,
就能有幸在高雄孔廟大成殿前參與孔子公演,
真是令人既期待又興奮。
*****
在公演前幾天分配角色,Q妹是串場說書人,
Q比呢原本飾演褒姒,她很高興(因為褒姒是傾國傾城絕世大美女),
但有一位同學不喜歡笑,老師說她更像褒姒
就請Q比改演孔子的母親顏徵在,Q比很是失望,
我安慰她:孔母是個很賢慧且極重要的人,如果沒有她中國怎麼會有這位偉人呢.
後來Q比自己爭取到另一個角色:犬戎王,
隔了幾天老師又多給她一個角色:孔子的老婆丌官氏…
我說~
Q比啊,妳一人分飾三角,不會太忙嗎?
可是令我傷腦筋的是:服裝!
老師要孩子們回家找長裙和寬袖上衣,且也不希望家長破費去買或租,
而Q媽我從不穿長裙,翻遍衣櫃只找到一件結婚時買的紅長裙,
這要演孔子媽媽恐怕不合適吧?
再加上我也不會裁縫,可怎麼辦才好?
後來決定到三伯母的服飾店找找,
好在三伯母找了幾件並大方借給我們讓老師看是否合適.
衣服老師看後只有一件黑長裙Q妹當串場說書人可以穿,
而Q比演孔母和孔妻的衣服老師會幫忙做
(因為老師覺得Q帶去的衣服太時尚不合適)
這終於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只是要麻煩老師真的很不好意思啦.
感恩感恩~
*****
記得孩子們幼稚園時都有公開的表演,
為了這些表演,在學期中老師都會利用很多時間讓孩子們練習再練習.
但翰林小學並不是如此,孩子們每天都有好多的活動,
除了國學古文課、詩詞課,還要比賽班歌、班舞…
忙得不亦樂乎,都不見她們練習公演內容,
Q爸媽常擔心的問:公演快到了,沒有練來得及嗎?
最後妹前一天還沒拿到說書內容,讓我們真擔心,
妹記得起來嗎,會不會把這大戲搞砸了呢?
終於到最後一天8/7中午1點到學校要做最後彩排,
我們都希望能順利頻頻叮嚀她倆:
要認真練習啊,晚上才能表演很棒讓我們欣賞.
*****
終於終於…
期待己久的~8/7晚上7點~高雄孔廟大成殿前~
孔子公演上場嘍~
家長們熱情參與,
孩子們個個賣力表演,
感謝老師們及丘比特們幕後的辛苦工作,
才能完成這場經典大戲。
雖然孩子們偶有忘詞或小出錯情況,但卻也憑添更多笑聲及樂趣,
表演結束後,所有孩子們上場盡情熱歌勁舞,
最資深的丘比特學長姐上台分享心得,
果然,這是個最棒的團隊,
我們真的很幸運能參與,
因為參加了翰林小學,
讓姐妹倆的暑假過得充實又特別!
翰林小學制作的精美邀請卡...
串場說書人正努力的記台詞中...Q妹要我不能吵她...
宏偉的大成殿前是公演的場地...
兩位串場說書人超級可愛
偶有忘詞時還會隨機應變
有時唱歌 又有時跳舞
獲得觀眾不少笑聲及掌聲呢...
三個牌子"好"."痛"."苦"組合...
好痛.好苦.痛苦.好痛苦...
表現當時痛苦的感覺
真不賴,很搞笑^^
看到沒?看到沒?...
Q比飾演孔母,溫柔婉約的樣子
老師戲服做得好哇^^...
(左:孔父, 中:孔子)
孩子們表演認真表演著...
...
...
...
...
感謝妹的兩位好義班老師~
思彤老師和碧真老師~
人緣極佳的大男生~
******
Q比:『翰林小學是全世界最好玩的學校!』
Q妹:『如果學校都像翰林小學的話,我希望每天都能去上課!』
******
為了這場大戲 ,想了解Q比飾演孔母及孔妻的故事,上網找到的資料,看看嘍~
大聖人孔子的故事
李豫川
尼山祈禱天降瑞 聖人誕生長夜明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任魯國陬邑下大夫,相當於今天的鄉鎮長。其人身高近二米,力大無比,文武兼資,驍勇善戰,是魯國赫赫有名的三大勇士之一。更可貴的是,正直純樸的他,因軍功昇任基層地方官後,為政清廉,恪守周禮,深得鄉民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遺憾的是,叔梁紇在子嗣方面不盡如意。他的第一位妻子施氏,給他生了九個女兒,卻無一個兒子繼嗣。不得已又納了一妾,總算生了一個兒子,卻是個下肢殘疾人。而按周禮規定,下肢殘疾人是不能祭祀宗廟的。叔梁紇這時已六十四歲,為了續祀宗廟香火,只得硬著頭皮向當地士人顏襄的女兒求婚。
這顏襄素來敬重叔梁紇的人品,他有三個女兒,就把她們都叫到身邊,逐一徵求她們的意見。老大和老二都保持沈默,倒是小女兒顏徵在心有靈犀,她微啟朱唇,朗聲答道:「女兒明白父親的心思,願為孔家延續香火。」於是,年方十六的顏徵在就嫁給了已過花甲的叔梁紇。這種老夫少妻式的婚姻,雖然不違背周禮,卻不能舉行正常的結婚儀式,而衹能由叔梁紇將顏徵在迎娶到孔氏宗廟內,然後兩人再相見。
婚後,兩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公元前552年,顏徵在來到魯國都城曲阜東南的尼丘山虔誠祈禱,祈求上天賜子。回家後不久的一天夜裡,她在睡夢中見到從西北天空飄來一片祥雲,降臨到自家門前。倏忽之間,雲彩化為一隻麒麟,從口中吐出一道玉書,上面寫著:「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意思是她的兒子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顏徵在十分詫異,但詫異歸詫異,這位少婦對兆瑞的祥獸——麒麟卻非常喜愛,特地用一條五彩的絲帛係在麟角上。麒麟在她家呆了兩夜後,又和剛來時一樣,頃刻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顏徵在也從夢中驚醒,不久就懷孕了。這個故事,便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麒麟送子」的由來。
顏徵在從小勤於勞動,開荒種田、紡紗織布、縫補漿洗無所不會。即使懷孕後,也未曾有一日清閑。懷孕到第十一個月的一天夜裡,她又夢見兩條蒼龍自天而降,繞室徘徊;五位鶴髮童顏的老翁緩步庭中,房間裡迴蕩著美妙動聽的僊樂,令人非常舒適自在。一覺醒來,已是朝霞滿天。心曠神怡的她,跪地叩謝上天的恩賜,心中蕩漾著無比的喜樂,出門緩步向尼丘山踱去。未及百步,忽覺腹中胎兒躁動,來不及歸家,便在山麓的一個天然石洞裡產下了孔子。
這一天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在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降生14年之後,中國儒家的創始人、享譽世界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誕生了,「萬古長如夜」的中國思想界,從此有了一盞光芒萬丈的慧炬。
大凡偉人出世,都是相貌非凡,骨骼迥異。如釋迦牟尼出生時,大耳垂肩,兩手過膝。孔子亦不例外,他出生時頭骨凹陷,中間低而四週高,與其故鄉尼丘山的山形十分相似,於是叔梁紇就給他取名丘,字仲尼。
篤志好學一少年 歷盡艱難成大器
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的家離魯國的宗廟不遠,每當舉行祭祀時,他總要跑去觀看,這也許是兒童愛玩的天性使然吧。但與眾不同的是,他五六歲時,就把祭祀的禮儀程序熟記在心了,經常在院子裡興致勃勃地與小夥伴們玩祭祀禮儀遊戲。他們先用泥土捏製成俎、豆、鬲、鼎、簠等禮器和牛、羊、豬,再由神情肅穆的小孔子指揮這個主祭,那個上香,甲獻爵,乙奠酒,丙行禮,丁誦祝……分工明確,井井有條。哪些地方不合規格,或是不夠莊嚴肅穆,他就指揮重來。小夥伴們也乖乖地聽他擺佈,互相拱手揖讓,彬彬有禮,惟妙惟肖,引得大人也跑來圍觀,嘖嘖稱讚!一個五六歲的孩童能把祭祀遊戲主持到這樣的水平,這一奇聞很快傳遍了周圍地區。
仲尼六七歲時,母親開始在家中教他讀書識字,講授一些為人處事的簡單道理。稍後又進入私塾學習了一段時期。再後又跟隨學識淵博的外祖父顏襄學習禮儀、音樂、算術、詩書,兼修騎術和箭術,探討仁政、仁愛、孝道等問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了成為一個貴族士大夫所應有的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然而好景不長,孔子13歲時,外祖父就去世了,他陪伴母親守孝百日。此後,為了減輕家庭生活重擔,替母解憂,他開始為魯國大夫叔孫氏家放牧牛羊,每天賺得一小鬥半小米養家糊口。白天牛羊分散在山坡吃草的時候,他就在一旁專心致志地讀書,過著名副其實的「半工半讀」的生活。
不久,魯國最有權勢、最為富有的正卿大夫季孫氏聽說孔子在叔孫氏家當牧童打工的事後,有意栽培他,就請孔子來家中擔任主管牛羊畜牧繁殖的小管事——乘田。
富可敵國的季孫氏一家有數十個牧群,其規模遠遠超過叔孫氏。孔子一上任,就表現出傑出的管理才能,他平等而親切地對待這些放牛牧羊的奴隸,與他們同勞動、共飲食,一起娛樂,關係好得不得了!這些下屬也盡心盡力地為他竭誠效勞,將牛羊等牲畜飼養得膘肥體壯,不到一年,牛羊數量便翻了幾番。季孫氏大喜,對孔子更加器重了。
由於上下級關係融洽,手下人盡心竭力,忠於職守,少了許多麻煩,孔子就利用一切空閑的時間去潛心學習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本來,在詩書禮樂方面,他已具備了一定的根基,但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還需進一步提高。而且不能只停留於理論,還得精勤實踐練習,練習時還需要有音樂伴奏。於是,孔子就虛心認真地向周圍懂得音律的人學習吹拉彈唱和古代舞蹈。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的時光過去了,這位天才少年學問大進,領悟到音樂和禮儀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好的音樂必然合乎禮儀。
孔子還拜箭術高手和駕御車輛的高手為師。他的這些老師中,也包括他手下的放牧牛馬者。正是由於他的不恥下問,謙恭好學,使他不僅精通了射箭和駕車的技藝,也通曉了這方面的禮儀。
孔家所居的曲阜闕裡,位於魯國國都的西南角。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古代開國之君稱太祖,太祖之廟稱為太廟,魯國太廟就是周公之廟。孔子一有機會就進入太廟,仔細觀察裡面陳列的各種典籍禮器,對每一件祭器如鼎、鬲、簋、豆、爵、觚、壺等,都不厭其煩地逐一詢問其用途。對周公輔佐文王、武王立國的豐功偉績佩服得五體投地。大祭儀式開始,伐鼓考鍾,和諧典雅,香煙繚繞,威儀濟濟,莊嚴肅穆。一會兒燔柴,一會兒上豬牛羊,一會兒獻爵,一會兒奠帛,一會兒誦祝,一會兒三跪九叩。每開始一道程序,孔子都要問個究竟。有人嫌他囉嗦,孔子回敬道:「勤於求教,不恥下問,這本身就是知禮嘛!」
公元前534年,34歲的孔母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了人世。17歲的孔子撫棺大慟,痛哭失聲。他按周禮將慈母與父親合葬在曲阜城東15公里的防山之陽,穿起麻布孝衫,係上麻擰的孝帶,戴上白布縫成的孝帽,在墳墓邊蓋起簡單的草廬,為慈母守孝三年。由於哀傷過度,以致三年期滿後回到家中,彈琴還不能成調。
(選自《淨土》2008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