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4 13:31:32| 人氣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最簡單的悸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兩天香港有假期, 星期六去看了 Woody Allen 的 Match Point, 很能令人思考的電影, 可是想讓心情再沈澱一下才寫. 昨天趁有空, 去看了著名的 Mark Rothko 畫展. 展出的27幅作品都來自收藏這畫家畫作最豐的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時間從1920年代到他晚年的1970年左右. 這次展覽香港藝術館處理得很用心, 華盛頓那邊好像也派出了三位副館長過來, 雖然只有27幅作品, 但順著年代順序看下來, 不短的畫家生平介紹, 還有他有關藝術看法的語錄, 看著看著好像吸收了很多東西.

今天的參觀人士不算多, 但慶幸的是沒聽到人說不知在畫什麼, 或更過分的說這我也懂得畫.

Rothko 有一個看法, 是盡量不用文字來框架了觀賞者的思緒, 他要求看畫的人敞開心靈, 用最纖細的一部分去感受那畫所帶來的訊息, 由自己與畫作最私密的交流. 不一定可以言傳, 不需要言傳, 也不單限於言傳.

畫家由早期的還有一點看得出來形狀的人物, 到把人形分割成他自己所注視的部分, 慢慢形相沒有了, 線條和色彩的交溶, 最後反璞歸真, 就剩下大幅的距形和顏色.

我沒有受過什麼藝術的訓練, 沒有, 連吃的藝術都沒有. 最多是大學時去旁聽了幾課的藝術欣賞, 看了幾本什麼西洋畫史, 中國書畫史的書. 記得的漫畫家要比畫家音樂家多. 只是我一直相信, 不論那種藝術形式, 音樂書法電影漫畫攝影繪畫戲曲, 感動了我的我就喜歡.

喜歡看書法, 也喜歡看畫. 只是一向對國畫的感受力會強一點, 文人畫中特別是靈秀的山水一向讓我油然神往, 而且國畫本就有書法的神韻, 我還是比較會看. 西洋畫也是美的, 從希臘的雕刻發展到文藝復興, 到後期的印象派, 及至近世才大盛的抽像派. 自問對抽像畫的感受最感困難, 畢竟受的訓練, 做的最多還是一身銅臭的工作, 看事物的務實與畫家的觀點大相逕庭. 雖然不會有反感, 但總有點敬而遠之.

在看Rothko的點線抽像畫時, 心裡還是嘆了一下, 終究還是看不懂呀. 轉過來, 忽然看到大大的紫紅方格浮在紅色的方格上, 上面還有幾個比較小的黃色方格. 心不期然的抽動了一下, 莫名的感覺像潮水一樣由外而內的湧進我胸口.

走近一點看, 畫家的筆觸隱約可見, 紫紅的顏色中看到不同顏色間的調和, 方格邊緣相觸處顏色在流動, 像有生命力的顏料, 經過幾十年後還是在互相拉扯, 好像要突破畫紙而出, 又好像要拉回去, 不知掉落那裡的深淵.

再退回幾步, 像其他幾個觀賞者一樣, 坐下來, 對著畫, 什麼也不想, 就由那畫來感動我, 任思緒流竄, 這是第一次我看抽像畫有這樣子的感受. 不是突然離地飛去, 而是仍然腳踏實地, 人卻突然伸長了, 頭顱到了另一個高度, 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怪不得, 怪不得 Rothko 是創作了這一系列反璞歸真的畫作後才被認為是大師. 怪不得說他的畫很有禪味, 我想藝術到了這一境地, 無分中西, 無分種族, 無形無相, 愈簡單直接愈能長軀直進我們心靈中那仍然保有的一點清明.

回頭去看那些點線的抽像作品, 還是看不懂, 人沒有多大的長進, 但我清楚記得那一場靜默但激盪的悸動, 非常巨大, 非常分明, 非常懷念.

(寫得有點忘我, 不知不覺的竟寫了一大篇, 一開始還不知要寫什麼呢, 想來那份感覺還在控制我的思潮. 有關這個展覽, 可參考這裡: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markrothko/indexc.html, 當然也可以去看華盛頓國立藝術館的網站, 只是在電腦上看那些10呎乘15呎的畫, 效果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台長: 獨行兔
人氣(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