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什麼?!Fuck:
每年影展裡最有趣的單元—麻辣午夜場,固定會挑一兩部來看的單元,這部也是以紀錄片的角度來討論the F word。從文學、歷史、政治、娛樂、傳播各種角度切入,請來了作者、語言學家、歷史學家、禮貌小姐、AV女星、歌手一起討論這個既是名詞、形容詞、動詞的多種功能使用字。全片出現『Fuck』八百多次,應該堪稱史上出現最多髒字的電影吧!
其實我偶而也會在心中暗罵『幹!』,不得不說,這個字在人類社會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說這個字,要如何表達憤怒、高興、慾望、興奮?

非一般父母習題Parents:
咳咳!引發我想要寫心得的大片要來了!這部給五分滿分都不夠,應該至少要給破錶六分才對!這部放映的時間是晚間11點50,當天我已經上班一整天,下班看了一下中日亞錦賽,又接著去看瓦舍的相聲,看完吃個晚餐,再趕去看這部。我和Sylvia臣惶臣恐啊,都買了咖啡想挑戰這部『可能會很悶,又這麼晚播』的電影,很擔心會睡著,不過,好片真的不寂寞啦!已經精神狀況這麼差的情況下,不僅看完整場,結束後我跟Sylvia兩個人都覺得精神百倍!
本片不管從編導、演員,各項表現都在水準之上。這位來自冰島的新銳導演Ragnar Bragason可要好好記住,我想他有一天應該會大放異彩!劇中穿插互有連結的三段故事,與其說這是父母習題,不如說這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牙醫師渴望有自己的孩子,但妻子卻隱瞞了他們之間無法有孩子的原因。妻子和前夫之間牽扯不清,孩子不接納牙醫師這個繼父。有一幕牙醫師受不了周圍人的漠視,上班途中在駕駛座上大吼。這幕導演手法很厲害。主角在緊閉的車廂內,鏡頭在車廂外,背景是車外兒童嬉鬧的嘲笑聲,搭配車廂內無聲的歇斯底里吼叫,戲劇張力十足。
牙醫助理因為從小離開兒子,自己的媽媽成了自己和兒子之間最大的阻礙,三代之間的問題,難解。導演應該也覺得無解吧,所以給了一個離開的結局。甚至當她正準備踏出家門,離開前和兒子四目相交的那一瞬間,兒子也只是瞠瞠地看著。
股市經紀人天天埋首於工作,當他想要挽回家庭時,為時已晚。想要挽回父女之情、夫妻之情都已來不及,縱使他卸下所有武裝,脆弱得還要朋友半夜的心靈開導,脆弱得一絲不掛,都無法融化心已死的妻子。
根據導演的說法,由於經費不足,因此只拍黑白片,但卻也呈現出另一種彩色無法凸顯的角色深度。黑白片反而更聚焦了主角在各自家庭中的疏離、不安。但是因為劇情張力夠,角色個性刻劃得很立體,讓觀影者又不會覺得過於沉悶,聚精會神的想要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
其實...並沒有什麼結論。
兒子跑去媽媽上班的牙醫診所問媽媽有沒有來上班。牙醫師和他聊天。我非常喜歡這段,因為前面有鋪陳助理和醫生在11年前曾經有過一夜情,因此個人的不負責推斷,這個兒子應該就是牙醫師的兒子。
我認為這是導演給觀眾最後的一點仁慈。
在經歷了前面的冷漠與無助後,賜與觀眾的最後一點點溫暖。另外在處理劇情上,適時的解釋,也適時的留白讓觀眾自行想像,我很喜歡!
近年來金馬邀的北歐片都在水準之上。令我對北歐片的好感度與日遽增。去年的『超完美地獄The Bothersome Man』至今仍是讓我覺得餘韻無窮。不過『冰島犯罪現場Jar City』,就沒這麼推崇了,但根據資料上顯示『Jar City』在冰島當地賣得比『Parents』好很多。明明只是一個簡單的謀殺動機,卻被編得很複雜。我跟周大啟兩個人一致覺得前面鋪陳繁瑣,令人昏沉。話說冰島人每個都長很像、名字也都很像,直到三分之二後,才開始搞清楚是怎麼回事。其實那些警官、流氓根本是不重要的角色嘛!
切成兩半的女孩A Girl Cut in Two:
我只給了三分,但是還是忍不住想介紹一下,堪稱花系列法國版。女主角Ludivine Sagnier可愛又性感,就像裡頭那個老作家說得一樣,是一個天使。天使愛上了大她三十歲的有婦之夫,癡癡的以為他會為了她離婚,天真的跟媽媽說:「我們是真心相愛」,但她哪裡知道,這老作家可是天天跟太太說我愛妳的呢!

有婦之夫都會說的一句話—「我會跟她分開,但我實在找不到她的缺點和她離婚...」,老實說,我都要噗嗤笑出來了!果然是「戲棚頂演的,戲棚下都有」啊!
另外一個紈褲子弟為了想要討好她,帶她四處遊玩,但是,不管到哪,都只讓她想起這裡曾是作家房裡照片中的一景(OS:到了這裡,真想唱一下Tizzy Bac的Sideshow Bob)。最後她為了忘記老作家,選擇和小開結婚,但小開難以忘記她和舊情人的感情,最後嫉妒心蒙蔽了理智,殺了老作家。
小開的家人希望她出庭作證,公開她和作家的不倫戀,讓小開的行為可以被法官同情,事到如今,她掙扎了,不知道該挽救自己的丈夫,還是繼續保護舊情人的名譽(OS:繼續第二次想笑,因為我也曾經想要保護某人的名譽)。最後她選擇了丈夫。但夫家卻只是想利用她的證詞。她離婚了,和舅舅到處表演人體切成兩半的魔術,但魔術終究只是魔術,沒有什麼人是真正的會被切成兩半,每個人都不再一分為二。
看這部片的另外一個屬於「我個人的」趣味就是,女主角片中的名字叫做Gabrielle,Gabrielle就是一般大眾熟知的Coco Chanel女士的本名,取這個名字還滿有意思的,香奈兒小姐在當時的法國就是一位出身平凡,但卻風情萬種、迷倒眾人的社交名媛。另外就是全片出現過男女演員的珠寶、首飾,全部都是Chanel Fine Jewelry,害我在片尾一直在找Chanel的Logo,是不是他們的Sponsor。我想,若不是跟我在同一間公司工作的人的話,大概不會發現這些有意思的地方吧?
三天到永遠 3 Days to Forever:
一看到介紹是公路電影,想都沒想就給它劃下去了!這場很巧合的,周大啟就坐我隔壁的隔壁,本來進場前還在想說要打個電話給他,結果沒想到我們就坐旁邊(這就是緣分啦!哇哈!)。
男主角Nicholas Saputra號稱印尼青春偶像,主演過的電影,至今還是印尼票房紀錄上的第一名。片中他演的Yusuf和表姊Amber要一起去日惹參加親戚的婚禮,沿途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還有姊弟之間的談心(曖昧?),影片盡收印尼各地風光,電影配樂非常加分,一場熱帶之旅就要展開,聽到音樂都會忍不住跟著擺動一下身體。
雖然類型不同,但同樣是介紹自己國家的風土民情,在看的時候,但我一直想起前陣子的『練習曲』。不同於『練習曲』,『三天到永遠』並沒有想要闡述什麼人生大道理,也沒有煽情的想要透過影片要觀影者關懷這片土地,反而真實的呈現年輕人喜好玩樂的墮落面。另外沿途的人文影像很自然流暢的隨著主角的旅程收入片中。看完會很想讓人照著電影按圖索驥。
另外在會後導演座談中,提到片中地震的部分,原來是真有其事,只是在時間順序上做了更動,巧妙的加入劇情當中。主持人還提到了主角抽大麻的事,老實說,我都可以猜到男主角會回答什麼了,這主持人也太大驚小怪了吧!其實在台灣要取得大麻,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啊!
中間有一段Amber問Yusuf還是不是處男的時候,我心裡就想,你們兩個就最好不要給我上床!不然我等下就只給你兩分!那段,是沒發生什麼事。但是到最後,旅途結束,到達日惹的那天晚上,還是...發生了!不過,很妙的是,好像在經歷了這些過程,在那個當下,卻好像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此,引用周大啟的話:「沒辦法!這是一部成長電影!」,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長電影都要這樣來一發表示「轉大人」啊?(『你他媽的也是And Your Mother Too』也是這種走向。)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To Each His Own Cinema:
這是為了紀念坎城影展六十週年,邀請了33位導演,每個都是電影界赫赫有名的大師,每人三分鐘,以電影院為命題,拍出了這樣的集錦。有的抽象,有的好笑,有的莫名,有的哀傷。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侯孝賢導演的『電姬戲院』,不是因為愛國唷!純粹因為電影。

電姬戲院位於台南麻豆,開業於1937年,當時能夠進去戲院看戲的人,代表的是權望與聲勢,初期一般民眾是無法進入的。片中一對軍官夫妻帶著小孩準備要進入戲院,戲院外面小販叫賣,觀影人潮來來去去,好不熱鬧!隨著主角的腳步,緩緩的步入影廳,掀開布簾,戲院外吵雜的叫賣聲和主角的影子逐漸淡出,轉化成無人且荒廢的影廳(查了一下發現,原來內景借的是另外一家老戲院-台南全美戲院),數百個木頭椅子都已損壞、斑駁。非常的有味道。侯孝賢就是侯孝賢哪~
另外一段我個人覺得最惡搞的是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在戲院裡,每個人都西裝筆挺,看來應該是在影展的場合,主角顯然是因為電影太無聊,看到一半就開始想在黑暗中找鄰座的聊天。
電影播放中...
「你好」
『...』(斜眼看)
「你知道嗎?我是個商人」
『...』(不想理)
「而且是一個非常成功...成功的商人」
『...』(再度斜眼看)
「我有七台車,一天可以開一台」
「咦?那你是做什麼的?」
『砍人的!』(拿出捶子,而且是用尖的那邊,朝商人的頭,狠狠的打下去!)
當場腦凹了一塊,眼珠也不見了,整個變得跟B級電影一樣,爆漿!
哈!顯然,拉斯馮提爾很討厭在戲院聊天講話的人!
以下附上各導演出場序:
Raymond Depardon - Open-Air Cinema
北野武 - One Fine Day
Theo Angelopoulos - Three Minutes
Andrei Konchalovsky - In the Dark
Nanni Moretti - Diary of a Moviegoer
侯孝賢 -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 - Darkness
Joel and Ethan Coen - World Cinema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 Anna
張藝謀 - Movie Night
Amos Gitai - The Dibbuk of Haifa
Jane Campion - The Lady Bug
Atom Egoyan - Artaud Double Bill
Aki Kaurismaki - The Foundry
Olivier Assayas - Upsurge
Youssef Chahine - 47 Years Later
蔡明亮 - It’s a Dream
Lars von Trier - Occupations
Raul Ruiz - The Gift
Claude Lelouch - The Cinema Around the Corner
Gus Van Sant - First Kiss
Roman Polanski - Cinema Erotique
Michael Cimino - No Translation Needed
David Cronenberg -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
王家衛 - I Trave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Abbas Kiarostami - Where Is My Romeo?
Bille August - The Last Dating Show
Elia Suleiman - Irtebak
Manoel de Oliveira - Sole Meeting
Walter Salles - 5,557 Miles From Cannes
Wim Wenders - War in Peace
陳凱歌 - Zhanxiou Village
Ken Loach - Happy Ending
(好喜歡Ken Loach啊!今年沒有他的片子來台灣,只好看看三分鐘的短片過乾癮。英國佬的詼諧、平實,外加一點莫名其妙的無俚頭,Ken Loach寶刀未老!)
文章定位:
人氣(273)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