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記 願做你永遠的隱形人
凝視一個接著一個步入出境大廳的旅客,打從心海裡一波接著一波
的幸福,行李中滿滿的無限希望,笑容自內心深處揚起!這些年來,爸媽經常出國旅行,我也時常到機場送機接機。回想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出國,老爸開車送我到機場,身手矯健、健步如飛;如今卻視茫茫、髮蒼蒼!第一航廈依舊不變,不變的親情、不變的關愛;變的是:我的羽翼豐厚了,爸媽的容顏老去了!但是我卻依然像個孩子倍受呵護、倍受寵愛;回憶這麼多年來,爸媽對我的愛、對我的點點滴滴在心坎,我心悸動不已、熱淚盈眶……
有句話說:「父母就是生育你,教育你會很多事情;然後就死去的人。」想到這句話,我心為之撼動,撼動我眼眶裡滿滿的熱淚,模糊了視線,摸索著世界。希望我永遠都還在摸索,爸媽永遠都還要教育我,他們就永遠不會死去。有一則電視廣告台詞,好像是這麼說的:「最愛的人都有加個老字,老爸、老媽,老公、老婆,就是希望在一起好久好久。」與爸媽的親情,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的;而夫妻則是最親密也最複雜的人:相愛時,可以形影不離、融為一體;不愛時,卻可以形同陌路、天人永隔。所以我們聽過前夫、前妻,前男友、前女友;就是沒聽過前父、前母。老師也有老字,是最非凡也最無形的人,所以古諺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所以尊稱老師為師父。而我當老師已歷經十個寒暑,在每一所學校,我總是風雲老師;但是來到這所升學不考史地的學校,真的是最特別的一年;因為這十年來,我第一次驚覺:我竟是隱形人,來無影去無蹤,春夢了無痕!不過你們仍有很同學感激我,感謝我雖是隱形人但仍盡心盡力努力不懈;你們的感恩,我很感動。我對你們好,並不是為了要你們的感恩;而是深願:「你們因遇見我,而對生命充滿信心與希望、力量與大愛。期盼你們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每一次的行李,都是滿滿的快樂回憶、溫馨記憶。」你一定要記得:「將來你成功時、你快樂時,你不必記得有我;但是如果你失意時、難過時,你一定要想起我,想起我曾經帶給你的信念與期望、快樂與歡笑,讓你能會心微笑、一掃陰霾、大步向!」我們能在一起相聚、歡笑、聊天、感動的時間所剩無幾了!但是我每次看到你們為了升學埋首苦讀、愁容滿面,甚至連我關心你們、問候你們,你們竟專心到沒有反應;我真的很像是一個百分百的隱形人;不過我真的很心疼你們、很擔心你們;因為我還有好多話要對你們說,還有好多事要教你們,但是我百分百的真心與關愛,卻得不到你們用心的珍惜與愛惜。不過,無論如何,我都願做你們「永遠的隱形人」,永遠隱形在你心中、在你懷中、在你的生命中,陪伴你走過無數艱辛、無盡溫馨……
第二記 將世界的每一個美麗,用心傳簡訊給你
寫論文是工程浩大、孤單寂寞的;望著窗外淡水河流波光粼粼、帆船漁家點點綴綴,恰似印象派畫作,突然向我招手、向我呼叫,叫我放半天假吧!於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登高望遠好忘年!一個人開車來到向天山登山口,告示牌導覽圖標示1.8公里需要1.5小時會到向天池。步入登山步道,山嵐霧氣大起,山路比想像中陡峭,雖然很累,但是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意志力告訴我要堅持!凡事不是一蹴可幾,因此我的策略一就是將「每0.2公里告示牌」當成一次目的地,大工程就變小工程;策略二就是遇到捷徑,評估可行性,若可行就勇敢冒險,勇往直前。每衝上一次捷徑,草木橫生、大蜘蛛與大蜘蛛網擋路,我手握樹枝當木劍,揮劍斬蜘蛛網,邊揮邊跑,氣喘如牛,汗如雨下,忽然眼前一幕幕飛霧飄來,我站定深呼吸,吸取天地精華,吞吐芬多精,剎那間飛霧飄散了!模糊變清晰了!向天池乍現眼前,唯美浪漫!我心為之驚喜、驚奇、驚訝、驚呼!我身為之釋放、解放、開放、奔放!好久好久沒有的狂喜滿溢我心我身,從未有過這樣的歡喜。獨自盤坐在池邊的岩石上,靜心聆聽蟲鳴鳥叫,大自然的交響樂,此情此景,我想找人一起共享美麗,取出手機,想傳簡訊給「最近傳簡訊給我的人」,因為你們關心我、感念我,我有美好當然與你們共享;可惜山谷中沒訊號,我只好用心傳簡訊給你們。未來的每一天,無論我到天涯海角,不論我在地球的哪一個國家,我都會將世界的每一個美麗,用心傳簡訊給你,願你與我共享生命中的每一個美麗。
第三記 母難日
生日是要用來感恩偉大的母親,這一天是母難日,「生有過是麻油香,
生沒過是棺材板。」怎能狂歡?所以我從不過生日,因為我感念母親的生育
養育之恩;若無父母,怎會有今日「健康和樂」的我? 每天都應該孝順父母,尤其是你自己的生日;每天都應該是母親節、父親節,每天都應該讓父母親欣慰。你生日當天,更應心懷感恩,寫卡片送禮物給母親,溫柔深情的對媽媽說:「媽!謝謝您,您辛苦了!」當大夥為你歌唱生日快樂時,你可曾想過要與雙親共享?當你接受生命禮讚、享受生命風華時,你可曾思忖過「你的一切」是誰賜予你的?往後當你呼朋引伴、通宵達旦時,想想在家等你、擔心你的父母吧!
第四記 遙想五四
遙想五四:「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從北京開始「五四」,揭開中華民族的文化新幕;胡適的「我手寫我口」,在當今社會顯得不足為道,但卻深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 不再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不再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將春水向東流。」不再想「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卻只見教育部長與詩人余光中的交鋒。不知五四的精神如今何在?不明五四的意涵去了何方?與我們話別了嗎?就像是我和你們雖未道別,卻彷彿早已別離;如果「從別後,憶相逢」回憶我們初相逢、相識的過往,回想我們相知、相惜的飛揚,我們是否能「幾回魂夢與君同」,我們會有幾回相同的夢?我們會夢到彼此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