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關於「性別」的新聞特別多,從變性人林國華自殺到最近一個變性人要借精生子,中間還發生了韓國變性人河莉秀來台旋風;還有一個常妝扮成女性的少年因接到兵單害怕當兵而自殺,更扯的是「她」的男友和「她」交往了半年竟然不知「她」是男兒身;還有一樁警方破獲的毒犯交易案中,赫然發現一名以女性妝扮綽號「男蕭薔」的男子,「她」的男友在交易毒品時當場被警方逮捕,才間接扯出「男蕭薔」,「她」的外表看起來實在與女人無異,甚至更多了幾分嬌媚,直到搜出「她」的身分證,警方才知道「她」竟是男人,而「她」的男友坦承知道「她」是男人,只是「她」扮成女人的樣子實在太嬌媚,以致於他無法自拔的愛上「她」,而且他還表示只要他有能力一定要帶「她」去變性,讓「她」變成真正的女人。
我從這些新聞當中發現有兩個值得思考的點,一個是,類似這樣的新聞在之前是很少被大幅報導的,而現在卻是層出不窮。這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媒體報導的角度,也就是說,關於「性別」這類的議題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或許因為具爭議性,或者礙於尺度,一些所謂的正規媒體是不會選擇報導的,通常只有在一些八卦雜誌才會看得到,而這些八卦雜誌繪聲繪影,讀者根本搞不清楚事件本身是真是假,只能把它當做八卦來看。而或許之後,媒體的報導政策改變了,可能要討好觀眾或是因為競爭,於是媒體開始大幅報導這類的新聞;另一個可能則是社會開放的程度,或許之前這類的事件都只是地下化,從來沒有或很少浮上檯面,但隨著社會開放的程度,這些事件的主角已經漸漸敢於公開,挑戰社會權威,甚至爭取自己的權益,所以關於性別錯亂這樣的事件逐漸檯面化,在和社會既有規格的不斷摩擦當中,導致這類的新聞層出不窮。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我相信關於「性別」的問題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有沒有人去正視罷了。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點是,同樣的事件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同樣愛妝扮成女人的男人,一個選擇自殺,而且男友顯得不知情與詫異,另一個「男蕭薔」不但得到男友的愛,男友還表明要帶「她」去變性。這樣說來或許不公平,自殺的「她」死得太早,無法得知如果男友知道「她」是男人的反應,或許會得到男友的支持而且也願意帶「她」去變性,但也有可能是被拋棄的結果,然而無論如何,「她」選擇了自殺一定有其難以言喻的苦楚。我想,「她」和「男蕭薔」之間最大的差異應該是「是否被認同」,「男蕭薔」的性別錯亂是被男友認同的,在心理上「她」不需要擔負被拆穿的壓力,因此「她」可以活得自在;相反的,自殺的「她」卻是隱瞞自己真正的性別和男友交往,「她」所要擔負的壓力可能包括,「她」的行為舉止說話談吐夠不夠像女人,在和男友親吻摟抱時會不會被發生男性特徵,還有萬一被男友發現真正的性別,男友會不會就此離開「她」,或許這些憂慮還只是冰山一角,背負這麼多壓力的「她」怎麼可能會活得快樂,也難怪「她」最後會選擇走上絕路。而「是否被認同」也成了生或死的最大關鍵。
同樣是變性人的林國華與河莉秀,一個自殺身亡,一個大紅特紅,她們之間有什麼差異?她們之間有很多的差異,第一個,國籍不同。但是國籍不同是造成她們命運截然不同的主因嗎?我並不這麼認為,歐美國家對於變性人的接受度歷經了三十年才有今天的開放與認同,亞洲國家可以說才剛起步,韓國和台灣同為亞洲國家,我不認為韓國人對於變性人的態度會比台灣開放得多,所以我並不認為生在哪個國家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個,樣貌不同。這是個很殘酷的事實,但是無法摒除在外,簡單的說,河莉秀很美,甚至比真正的女人還美,而林國華即使變了性,還是感覺不男不女,而且她外表的殘缺(她的右眼是義眼)也是一個致命傷,雖然她一直都表現的很勇敢,勇敢到國外動變性手術,取得女性身分證之後勇敢對媒體說,她要當一個快樂的女人,情人節時勇敢公開對外徵婚,頓時之間她成了媒體的焦點,她往後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話題。或許她的勇敢是一種宣示,一種代替只敢躲在陰暗角落的變性族群發聲的宣示,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正是她的勇敢害了她,如果她不對外公布她是變性人,有誰會真正去追究她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只要她看起來是女人她就是女人了,頂多就是個長得不太漂亮的女人。而且以普遍的現象來說,一般長得不太漂亮的真正女性做出在媒體上公開徵婚的舉動,大概就是落得被人批評「醜人多作怪」的下場,何況林國華是個長得不太漂亮的變性人,我知道我這麼分析實在很殘酷,但是這個社會就是真的存在這種膚淺的價值觀,而且是普遍的現象,外表長得不如人的總是在某些方面會比較吃虧,這是事實,除非她有過人的長處可以補不足,例如智商很高、工作能力很強或者個性很好之類,如果林國華像河莉秀這麼美,縱使是經過多次整型的人工美女,我相信她的命運不至於如此悲慘。
第三個,工作能力不同。其實無論是一般人或變性人,唯一能夠支撐生活延續生命的就是工作,有工作才有經濟來源,才有可能活下去。而林國華尋死的最主要關鍵就是找不到工作,沒有經濟來源,所以她說「生活很苦」,於是她決定結束生命,即使在她參加職訓有了看護資格之後,她還是找不到工作,而因為她自殺死了,所以媒體都把焦點扭曲放大在,因為她是變性人受到社會歧視所以找不到工作,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盡然,台灣的失業率高居不下,因為失業生活困頓而尋死的人真的不少,可是因為林國華具備爭議的變性身分又剛好找不到工作,這個社會就被扣上了歧視弱勢族群的罪名,我覺得這不全然是公平的,或許台灣社會對於變性人的認識與接受度確有不足,但應該不是全面造成林國華之死的原因。說真的,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必須各憑本事的。
河莉秀有她當明星的本錢與本事,林國華一定也有她的本事,只是機會還沒有降臨到她身上,以她二十九歲的年齡,變性後才四年的日子,她太早放棄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