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董仲舒以前,漢代思想仍承襲先秦思想之脈絡格局繼續發展,到了董仲舒發展出他的哲學系統後,有漢一代的學術體系產生重大的轉變,董仲舒重新型塑了有漢一代的思想,更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當代諸學子多少都難脫董氏學說的影響。在如此強大的學術體系中唯一發聲反抗的只有王充一人。雖然歷代學者對王充的評論呈兩極化的現象,然而敢與狂濤駭浪搏鬥的勇氣,卻是值得吾人注意與肯定的。
人生在世,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後,卻也有意氣風發之時,但是王充卻一生與坎坷為伍,他的思想與處世態度是否有吾人可以效法之處,是本文討論的核心,因此本文將以王充的生平、著作、思想三方面著手,最後做一小結,略述心得。
一、王充的生平與個性
據王充《論衡‧自紀》自述:
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捕蟬、戲前林熙,充獨不肯。……六歲教書,……八歲出於書館。……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徹名於世,不為利害見將。常言人長,希言人短。專薦未達,解已進者過,亦悲夫人之細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墓,恥以才能為名。眾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將,不及不對。……見汙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貧無一畝庇身,志佚於王公;賤無斗石之秩,意若食萬鐘。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淫讀股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此為王充自我描述。
范曄《後漢書‧王充傳》述其平生,云: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手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經慶弔之禮;戶牖牆塑各著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性書》十六篇。……永元中,病卒於家。
以上所列,可以看到王充此人性格與常人迥異,加上他的父親常為躲避讎敵四處遷徙,讓王充自小便體會到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也因為在這種艱困的環境中成長,他的性格埋下憤世疾俗、任氣使勇的因子。王充因為個人的經歷,對於驕媚世俗之舉極端的痛恨;又官場失意小人饞害,進已無路,才轉而掄筆批評時政與人物,所以著有《論衡》一書。王充的一生總是無法逃離潦倒與失意,唯有在論著中才有自由的心靈與一吐快壘的暢懷。
綜合以上所論,王充此人有三個特色:
一、 喜好博而好辯的文人,不從俗。
二、 家貧終生不為官,是一民間的知識份子,與所謂的「學術界」有一段距離。
三、 王充看不慣當代的社會現象,故而「幽處獨居,考論實虛」,其論說一言以敝之,就是「疾虛妄」。
二、王充的著作
在前文提到,王充個性孤傲不群,懷才不遇,所以著書暢言自己的看法。王充寫作的宗旨就是為了「疾虛妄」,著有《論衡》八十五篇,《性書》十六篇,但《性書》已失佚,唯有《論衡》傳世。
王充自東漢明帝永平初年,三十二歲左右開始寫書,一直到章帝章和年間,六十二歲還在訂正《論衡》。自成書到完稿,大約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可見《論衡》一書是王充花了畢生的精力與最精華的人生歲月去完成的。
《論衡》一書自<逢遇篇>開始至<自紀篇>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至篇>或恐已亡佚,然唐代馬總在《意林》中曾引用四段《論衡》的文字,周廣業的《意林註》認定此四段文就是<招至篇>的佚文。
三、王充的學說
(一)《論衡》內容
就《論衡》的結構而言,王充採用了三種立論的方式,即:
1、 歸納法:就當時廣為流行的言論,但以王充的看法卻是虛妄不稽的議論,王充以當代事實、歷史實例與文學掌故……等資料佐證其虛妄性,再歸納出真實而唯一的結論。例如<物勢篇>、<奇怪篇>以及九虛各篇即是用此方法立論。
2、 演繹法:先提出自己的論點,再將論點推衍到各種不同的事例中,或同時否定與此論點不合的各種謬說,以證明原論點的可靠性,例如<逢遇篇>文首即道說:「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幸偶篇>等均依此論立說。
3、 折衷修正法:舉出兩種論點,判其優劣,反復述說,再做取捨。此論
見於<命義篇>、<本性篇>及<薄葬篇>。
《論衡》一書並非想到哪裡寫到哪裡,而是具有連貫性的鋪排,全書雖然沒有標出類別,但就篇章與篇章的連貫性也可以知道他論述的主題。例如:從<逢遇篇>到<奇怪篇>共十五篇主要論說性命;從<書虛篇>到<藝增篇>共十二篇,俗稱「九虛三增」,大體批判漢儒天人感應說的謬論,也揭露他們不符史實誇大不稽的說法;<問孔><刺孟><非韓>等三篇在說古之聖人錯誤的思想,消弱對聖人的崇拜的實例;<談天><說日>是王充的宇宙觀;<答佞>到<狀留>等八篇加上後面的<定賢>,談論人才賢愚及擢黜與人才品類;<寒溫>至<感類>凡十五篇則批判天人感應、吉凶祥妖諸說;<齊世>至<佚文>凡六篇,是王充反對貴古賤今、推崇漢朝的言論;<論死>至<薄葬>六篇,則論述人死不為鬼的無神論思想,抨擊當時社會流行厚葬的迷信;<四諱>至<祭意>等十篇,更深入的批評各種迷信忌諱;<實知>與<知實>兩篇則考察知識來源;<正說>、<書解>到<案書>三篇,從糾正如書篇題方面的錯誤,進而肯定遭當代朝廷彾落的諸子百家學說的價值;<對作>與<自紀>皆為王充的自敘,前者論言其書後者言其人。
從上述可以看到王充成書必預先想好全書的論述脈絡,循此脈絡一一闡揚他的論點,其章法嚴謹、架構分明由此可知也。
(二)、思想
王充的學說思想的淵源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他與先秦諸子的關係,二是與漢代諸子的關係。
就前者而言,王充雖尊孔、孟儒家,卻有批儒之舉;法後王的觀點來自荀子,卻也無法將之列為儒家的體系;王充好稱黃老,但也貶抑黃老不積極;稱頌墨家的薄葬卻又反對明鬼說。所以,王充的學說並不屬於先秦哪個學派的後繼,反而是廣納各家各派的優點,直斥各家不合理的論點,這是王充可以承借前人的學,轉化到自己的一家之言的特色。
就後者而言,漢代諸子中,王充稱頌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班彪、班固、桓譚等人,其中又以桓譚對王充的影響最深。王充與董仲舒、班固思想對立,董、班二人是官學的代表,王充的批判色彩與他們迥異;司馬遷、揚雄、桓譚三人反禨祥而崇尚自然主義,與王充思想教為相近。
王充的學說或有矛頓不周詳之處,但是他勇於批判、關心時事的精神卻是值得效法與稱許的。在他的思想裡,有幾個特色:
1、重實驗:以具體合理的事實和邏輯思辨定真偽。
2、重類推:以「方比物類」推度未知,就「科學」的定義 來看,王充的類推法在當代是極具科學理念。
3、重名實:此與董仲舒的正名說不同,而是強調名實相符,反對當時儒家以取虛名以正名的思想。
4、詳訓詁:王充師事班彪學訓詁,對於文獻考察失分嚴謹,因此常借文獻佐證自己的論點直斥當時的虛妄思想。
5、正是說 :以心辯取代口辯。
6、擅長以俗駁俗。
7、以世界解世界,反對訴諸超自然的力量。
(三)學說
王充的學說彙整為三方面來探討:
1、宇宙觀(天道觀)
天道觀是指天地萬物形成、運作與相互間的關係。哲學家的形上思想常常決定其思想的取向,也是展延到諸論說的價值核心。王充的宇宙觀是自然主義的思想,因此他在書上說:「夫天之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
在有漢一代,天道思想在於「氣」的普及化、抽像化及神格化。就其普及化而言,「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因素;就抽像化而言,氣從物質轉為精神,可以天人交感;因此之故,氣被神格化,「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即是一例,若再進而通於太一,達於天道,研中玄妙更不可言。王充作《論衡》旨在「疾虛妄」,因此將「氣」還歸與自然、判「天人關係」的虛妄是王充要進一步論證的。在《論衡》一書中,<寒溫>、<譴告>、<變動>諸篇都在闡釋這個道理。
(1)天是施氣的主體嗎?
既然「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因素被深信不疑,而天自然就是施氣的實體,所以王充引證許多資料來駁斥「天,氣也」這個觀點。王充認為,天不是有意志的實體,而是自然,他說:
「天地,含氣之自然也」
王充雖認同「氣」一旦凝結是為一個實體的天,天地是一客觀的存在,他說:「人生於天,何嫌於天無氣?猶有體在上,與人相遠,非氣也。」 天與地是脫離人們意志而存在的一個運動實體。
(2)辯「天人觀係」
王充反對「災異」與「天人感應」說。故云:「天之晴雨,自有時也,一歲之中,晴與連續,當其雨也,誰求之?當其晴者,誰止之?……世之聖君,莫有如堯湯,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為政治所致,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之。運氣有時,安可請求?」 此語一出,完全推翻了天人相應之說。
2、生命哲學
王充的生命哲學在破鬼神。他認為:「人死不為鬼,不能害人。」此為《論衡‧論死篇》。
「精神昇天骸骨歸土。」《論衡‧論死篇》
「人未生,在元氣中,至死復歸元氣」《論衡‧論死篇》。元氣沒有知覺,人死歸於元氣當然也沒有知覺,哪裡有鬼神的存在?
他一方面反對靈魂不滅,一方面肯定無為主義的人生觀與道德觀,它說:「至德純渥之人稟天氣多,故能則天自然無為。……賢之純者,黃老是也,……黃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無為,稱身恭己,而陰陽自和。無心於為,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黃帝堯舜大人也,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 王充綜理《易經》與《道德經》講天人合一的人生觀與無為的道德觀。
3、人性論
王充主張人性有善有惡,故云:「稟氣有厚薄,故性有善惡也。……人之善惡,共一元氣,元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 人的天性良寙全在元氣,元氣少就是愚、惡,元氣多就是賢、善。然則愚者果真就是惡嗎?此是一可議之處。但就其天生稟氣而言,是否後天也可以造就?王充認為教育、後天的修養可以扶曲變直,因此說:「逢生麻間,不扶自直,白沙入緇,不練自黑。……」「譬如穀,去糠屑,乃甘可食。……人之不學,亦如穀之未成為飯。」如此一來,元氣就不是唯一的人性主宰。吾人以為,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受到幾方面的影響:遺傳、基因與環境,其中基因之說或可視為「天生之稟氣」,而後天環境可視為改善稟氣的途徑,此即是教育與修練。所以或曰稟氣與修養有所扞格,從教育理論來看,應該是互相影響各有其不容乎視的地方。然則,基因有不可改變者,此時後天的教育也無能為力,此為命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