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了被列为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的《迷上瘾》
原名是requiem for a dream ,直接翻译就是“梦之安魂曲”,导演是darren aronofsky
以下是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介绍
影片讲述四个人为追求自己幸福的真实经历。追求满足是人类最大的愿望。但是当这种愿望变成了瘾以后,你就开始失去自己,变得不可自拔。你的尊严,人性,和对生活的期望就一点点地被剥离。人,最后就变成了不再有灵魂,有尊严的一个躯壳。 四个主要人物都深溺于药品的依赖中,他们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还活着,但梦想已离他们越来越远……
这是一部不是好来坞风格的美国电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它的触目惊心主要不是视觉的,而是心灵的,你会在看完以后永远记住这个电影里的故事。
==================================================================
这是一个关于“迷”的故事,丧偶的老年妈妈Sara迷上了一个电视节目。她的儿子Harry和女友Marion,还有另外一个黑人朋友一同迷上了毒品,他们一起放纵,吸毒,贩毒,醉生梦死,最后走向破灭的过程。一曲典型的关于小人物与梦想的悲歌。
影片首映于2000年,改编自于Hubert Selby Jr 1979年的小说,是导演Darren Aronofsky继1998年推出他的处女作《派》(Pi)之后的第二部作品。他的第一部电影就以大胆探索而闻名于电影界,《迷上瘾》上映后,立即引起了评论家的激烈反应,许多评论将其列入年度好片之列。英文原名叫“Requiem For A Dream ”,直译就是“梦的安魂曲”,中文翻译成“迷上瘾”似乎显得更能表现影片的主旨,但是少了原名的悲怆色彩和象征意味。
吸毒、贩毒、性乱、黑社会,一直是美国社会的重要问题。这部影片就抓住了这一点,充分的表现了一番,这一点很让人敬佩(再比如前一段时间很火的《断背山》就是表现美国的同性恋问题)。他们勇于面对他们国家的现实,而回头看看中国的电影,除了八十年代的电影还能看到社会的反映,现在的电影很难看到有当下社会的影子,不是无聊的爱情,就是不着边际的侠侣神话,你看不到一点真正的生活。我知道可能就是导演拍了,大多数情况下也很难被允许在国内发行的,但不管怎么样就是没人拍啊!
初过这些厚重的东西以外,影片对普通人生活的描述也让人感动。
我一直觉得女人从中年之后到老年的阶段,总会徘徊在许多的困惑之中,孩子已经长大,丈夫也许已经不再有什么激情。自己总想干些什么事情,却不知道干什么,有一种莫名的慌乱。而Sara妈妈还是单身。所以她迷上了电视,迷上了一个电视节目,她发现再也无法穿下那件曾给她带来骄傲的红裙子时,为了能是电视节目她拼命的减肥,以至于后来被减肥有吃的神经错乱。其实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体面的人,去电视上露露脸,就连奖都可以不要,所以她不顾一切的迷上了。
Sara的儿子Harry虽然很不成器,但其实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即使吸毒、贩毒在他看来又何尝不就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就是要自己不平凡,所以他也迷上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想让自己不平凡,可以风光一次,让自己的亲人朋友也风光。但在大多数人,这也只能是一种想法,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风光,一辈子都平凡,虽然它还在不断的挣扎。但平淡的一生就过去了。
Harry挣到钱首先想到的也是给妈妈买电视机。妈妈也关心孩子有没有女朋友,女朋友的家庭怎么样,儿子生活工作怎么样。把最好的东西拿给儿子吃,很像我的许多朋友说的,他们回家后,让他们觉得烦的中国妈妈。虽然许多的观念告诉我们西方社会是个人主义的,亲子关系极度淡漠,但这个电影中一点都不是,也许是导演故意渲染,但也至少说明了他们还是重视亲子关系的。回头再看看Sara,她幻想的是电视,也是让自己的儿子都风光一下。
虽然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又很大的差异,但人间真挚的情感却是相通的,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爱,都有对亲情依恋,对爱情的向往,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有限的。亲情,爱情,对亲人的关爱是没有国界和文化分别的,所以美国妈妈和中国妈妈是一样的。
另外几个细节都特别感人,黑人青年回忆自己小时候,她对妈妈说:“我要做大人物’”,妈妈对他说:“我不要你做大人物,我要你做的我的好孩子”。Harry多次把母亲的电视机卖掉,收旧货的人问她,“你怎么总是让他买了你在买”,Sara妈妈说:“因为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后来Sara因为服用减肥药神经失常,她的两个邻居看见她憔悴的容颜以后,悲伤的抱在一起哭了。虽然整个影片都是在讲述悲剧,但这些情节也让人十分感动。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四个主人公的不同事件的相互穿插讲述,来描写他们的心里,人物悲剧命运更明显。片子的剪接十分快,有时候让人觉得头晕目眩、眼花缭乱,当然,这类“震击治疗”式拍法属于新潮时尚,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特别有吸引力,因此应可有力地向青少年灌输反毒品信息。
但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片子的情况,结果都称这部电影是什么“十大禁片”,“十大伦理片”。其实这个片子还是很不错的很有教育意义的。据说此片被美国用来做反吸毒、反滥用药物的宣传片。不过这部片子没有在大陆公映。在香港也被定为三级片,学生不能入场接受教育(三级片不一定就是色情片,暴力等因素可能更重要,成龙的许多电影在香港也被定位三级片,可见他们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最后只得一提的是老妈妈的扮演者Ellen Burstyn,就是在一九七三年恐怖名片《驱魔人》演妈妈的女主角,七四年主演马田史高西斯的《阿丽丝不再住在这里》夺得奥斯卡影后。但八十年代以来她运气很差,长期无片可拍,直至后来《驱魔人》重映卖座才转运。而在此片中的深情表演,再度角逐了奥斯卡影后。
不过我认为她表演的最大的成功,就是让人们知道,不仅中国的母亲爱自己的儿子,关心自己的儿子,美国的母亲也一样。
=====================================================================
这是在天涯的BBS上看到别人转帖的一篇相关的文章,我觉得写得真是非常好!
美麗的醜東西 -----Alana
国国有說「真實是傳媒的產物」1。或許在我們還未察覺之時,傳媒已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在《半支煙》這齣戲中,主角煙仔與下山豹坐在鋼琴底下避雨,替對方點煙,促膝談心,下山豹更掏出那半根煙,想起讓他難以忘懷的往事;在《煙飛煙滅》中,主角Lawrence與 Gladys的兒子因長期吸父母的二手煙,以致血癌提早病發。癮的真實面貌是怎樣的呢? 傳媒對於煙癮的演繹可以這麼大異其趣,更遑論其他癮了。然而,美化一件本身就是醜的東西,還算是美嗎? 在我看來,能反映醜物最醜陋的面貌也是一種美。
国国
国国不斷將毒品打進血管,以致手臂呈紫紅色,最後更被切除,妙極! 吸毒、瞳孔放大、神志不清和顫抖,一連串的動作,快捷俐落。還有不道德的性交...... 簡直目不暇給。這些都是電影《迷上癮》的情節。很美,美在它能將癮最醜惡的一面表露無遺。
国国
国国傳媒醜化癮的手法有好幾種,首先是細意描寫人物的精神面貌。《迷》片經常用近鏡捕捉劇中人物的眼神: 莎拉 ─ 一個上了減肥藥癮的中年婦人,整天帶點焦躁不安地盯覑電視熒幕的眼神;夏利 ─ 莎拉的兒子,於吸毒後空洞的雙眼;瑪利安 ─夏利的女朋友,迷惘的目光。 此外,亦描寫他們的幻覺,最經典的莫過於這一幕:莎拉突然看見很多甜點,冰箱赫然走到她跟前更追覑她。這正表達了強迫節食給她帶來的壓力。電影《毒網》也有異曲同工之效,它突出法官的女兒吸毒後愣頭愣腦之貌。這些呆滯的神情,無不令人感到癮的醜陋。
国国
国国傳媒亦會告訴你,上癮乃源於歪曲的心態。《迷》片中紅裙、色彩斑斕的減肥藥,象徵覑一個理想 ─ 窈窕的身材,還有逝去的往事和別人的認同(她希望穿著年青時著過的裙子上電視,受人歡迎,並向他們訴說自己的兒子和過世的丈夫有多好)。 ”Purple in the morning, blue in the afternoon, and orange in the evening. Just like that, one two three four!” 莎拉拿覑藥丸,如數家珍地說。當局者迷,對她來說,這一切都饒有意義,而觀眾則成為清醒的旁觀者,看到一個人如何盲目地追隨覑她以為是最好的東西。借助藥物強迫自己達到某一境地,或沉醉於幻想之中,劇中人物如斯荒唐的舉動都被觀眾看得一清二楚。行為源於念頭,希望人人都喜歡自己,那未免有點自我中心了; 追求紅顏不老,秘訣是...... 叫時間停頓。
国国
国国除了《迷》中主角,那種視減肥為人生寄託和獲得快樂之途的心態,歪曲的心態亦帶覑其他臉譜出現。例如,《戀愛起義》(愛得鎗狂)一段,羅賓 ─ 一名待槍如愛人的槍狂,不滿被解僱,便拿槍指嚇上司,在指覑別人的同時,自己彷彿成為了操控者;他覺得槍能給他安全感吧。另外,創作人亦指出過形形色色的錯誤觀念。有作者便批評部份作家,以為吸煙與靈感有關的想法,他說,這些作家或許硬譯了 ’inspiration’ (靈感) 為「煙絲披里純」2,他更以「臭氣薰天」、「令人髮指」和「冥頑不靈」等字來形容他們。為何人會追求這些? 因為寂寞? 不安? 江郎才盡? 人偶爾有這些感覺,只是,有些人懂得處理或排解之,有人卻投靠藥物、煙或上癮的行為。
国国
国国最常見的醜化手法是將上癮的後果,赤裸裸地呈現觀眾的眼前。《迷》片中,瑪利安在走投無路之際,出賣身體來換取毒品,場面噁心,最後,她不但得不到夏利答應為她帶來的毒品,更得不到他的關心。 夏利則只剩一臂,臥在醫院脇上,房間一片死寂。 上癮者於結局都是獨個兒的,可見上癮不單構成肉體上的痛苦,還有心靈上的痛苦。《迷》以不同人的癮串連劇情的發展,帶出由看電視到濫用藥物皆可成癮,而結局以可同樣悲慘。《戀愛起義》(愛得鎗狂)一段,則平行剪接羅賓拿覑槍去修理以及記者報導有人被擊斃之事,從而帶出對槍等物件上癮的後果。 其實,突出後果的手法也可見於香港政府的廣告片: 「她是我認識的朋友中,本來最開朗、最活潑的一個女仔。但是今次她實在太唔識諗!為毒品付出真是不值得。不理後果,一樣有後果。」古巨基對覑體弱的女孩說道。 開朗、活潑與身體有毛病、鬱鬱寡歡構成對比,亦顯出毒品的作為。這些宣傳片亦往往起用明星宣傳、提倡健康生活和威嚇等方法,來表達毒品的禍害。無疑,醜化有時帶有教化作用(政府的廣告片),「有志於」在毒海飄浮或對各種癮有興趣的人士,或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打擊上癮,尤其對人有害的癮,讓他們遠離自已的圈子至為重要。然而,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密切,傳媒或多或少影響覑人的價值取向,因此值得深思。
国国
国国醜化不但使人更了解醜物 - 醜物與人的關係、人的心態等等,它更是一種藝術。譬如煙,即使對煙或煙癮描繪得如何美,肺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心臟病等,與煙有關的病仍存在,你還能感覺煙勾起美麗的回憶嗎? 除非是自欺欺人吧。還有毒品或上癮至不能自拔的行為,都是眦滅性的醜物,因此,刻畫它們的精髓 - 醜,能 表達醜物之美。
====================================================================
希望我放假回家的时候,能买到这部电影的正版DVD9!
老婆上去睡觉了~~~我也冲凉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