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落戶澳門,有很多因素,可能不方便在國內舉行,因為一些禁片被列入獎項名單;所有主旋律類型影片都沒有入圍任何獎項,可謂「勇氣可嘉」,所以順便搞搞新意思,在澳門舉行,也順便降低一些主辦成本,可謂「順理成章」,雖然澳門沒有一部電影參與這個遊戲,但「澳門電影」絕不尷尬,因為電影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了。
而本地的主旋律觀點開始提出了些關心本地電影產業的看法,如下:
1蔡安安指出,電影產業要得以良性循環發展,與政府推出政策和向外推廣分不開。
2多向祖國內地與台港同業學習外,有必要建立起電影藝術學院。
3現階段澳門發展文化產業具備三大優勢。一是具有比較寬鬆的創作環境。二是澳門有着世界文化遺產之稱的澳門歷史城區,應當成為澳門電影的豐富題材。三是澳門特區政府將加大對文化創意發展的資源投放,支持本地文化創作。
4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應有自己的特色,發揮其文化產業產品進出口平台等作用。
5在澳門或週邊地區興建大型影視城,或是影視技術支援中心之類的設施。
6澳門電影有中國龐大電影市場作後台,必定可以有所作為。
7馬家輝先生半開玩笑的也提些意見,如下:
>可以每年舉辦個有聲有色的影展。全力策劃一個超重量級電影展,三五年下來,必成為亞洲焦點。
>可以集中全力培養一兩位澳門導演,幫他們開戲、資助他們參展、支持他們在國際上宣傳,令他們的名字成為澳門的電影招牌。
>建議在澳門搞一間“3+3電影院”,並可在電影院旁再搞一間“三級蠟像館”,配合拉斯維加斯式賭場,必有噱頭。
難得馬家輝先生完全放棄文化人的視點,全以商業marketing的思維方式(風月創意經濟學)提出意見,其中也暗示着澳門文化的獨特性真的非常獨特。文化的研究果然不是風花說月的。
對於這些觀念,我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例如:「發揮其文化產業產品進出口平台等作用」,澳門何時形成過「文化產品進出口平台」這個東西?澳門除了被聯合國列入「人口販賣黑名單」外,還是國際有名的「洗黑錢中心」,但就是沒有聽聞過澳門是一個「文化產品進出口平台」。
澳門的歷史城區,應當成為澳門電影的豐富題材......這個想法不錯,這個觀念就好像把「電影」當作「杏仁餅」般販賣,預設了來看澳門電影的觀眾都必定想看澳門的歷史城區。遊客去到大三巴為何一定會買「X記」或「X香園」的東西?我們都預設了遊客有這個需求,於是我們提供這些東西,而遊客當然不是專程來買這些東西的,會買,都是出於「無所謂」或「順便」的心態。當這些「順便顧客」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有利可圖。靠這些「順便顧客」來賺錢的商業模式,是澳門電影未來要走的方向?
會看澳門電影的觀眾都是哪些觀眾?要怎麼賣澳門電影?那十三億人之中有極少一部份人買帳就可以養活整個產業了嗎?產業要如何發展又可能是另一個問題,例如:我靠賣杏仁餅發了達,然後,我把賺來的錢放在房地產業,可更快賺更多。這樣資金就無法回流杏仁餅業,產業無法獲得改良和精進。
中國的餅,誰在吃?
去年中國電影票房57億4300萬人民幣,共拍攝526部影片,只上映140部,約有400部未能進入戲院。約100億票房總額由140部中外大片派分;其中26部拿走了60多億,中小型影片的生存空間呈委縮狀態。
按照博納影業董事局主席于冬表示,扣除了電影基金稅款、發行費、戲院分賬及宣傳費等,中國電影市場中,真正屬於中國本土製片商只佔約20億的市場份額。其餘均為歐美等為主的大片所佔,此證明中國電影市場在今年三月被WTO強行打開市場後,中國電影市場正面臨空前的危機。
我們到底為了甚麼而拍片?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宣傳?
有些商業機構投入資金拍片,目的可能不全是為了賺錢,亦有可能為了改善公司形象,或幫助企業的某些相關業務而作宣傳。某些地區政府亦可能希望透過國際大片的宣傳效應,為該地區作國際性宣傳,因而積極推出稅務優惠、開放各類型建築物以方便製片方入內拍攝、甚至投入部份資金換取製片方選用本地工作人員。
「風月創意經濟學」是甚麼?
「風月創意經濟學」就是人家不敢做的,拿來澳門做,就好像香港不敢開賭,澳門敢,所以這就是澳門的特色了嗎?難道在香港人眼中,澳門就只懂得靠聲色犬馬來賺錢?(文化背後還真的隱藏了不思議的權力遊戲?)香港人真聰明,真會賺錢。在電影發展上,香港政府亦有直接投放資金或作出配對工作(在投資方與創作人之間作配對),以幫助一些中小型電影籌組資金,其中的一些考慮元素如下:劇本、詳細的企劃書(包括:演員的影響力、目標觀眾群、發行、行銷、外地影展市場)、預算編列、成本回收途徑預估、對本地的文化及其他方面有何益處、是否具有東南亞/中國等華語地區市場的潛力。
興建大型影視城,或技術支援中心有甚麼用?
要生產商品,就必須要興建工廠嗎?這是工業時代裡的舊思維,在後工業時代裡的今天,生產i-phone或許需要工廠,但生產apps就不需要工廠了,而且apps的市場規模可能比手機市場還大。
我們對「影視城」的理解是甚麼?有古裝街?民初街?上海街?……澳門本身不就是一個巨大的影視城了嗎?如果我可以很方便的在各個地點拍片的話?如果先做一個市場調查、在瞭解了觀眾的需求後,或許就不會有人再提起要興建影視城這類傻話。以香港為例,有多少個影城?有多少部電影是在香港的影城裡拍攝的?
這種把電影當作汽車般流水作業生產的工廠,在美國興起,也很早就沒落了,四十年代,美國電影片廠制度為何會沒落?正是因為這個制度被證明了會阻礙自由市場的運作。但權力從來未停止運作,自由競爭從來都只是一個神話。電影公司為了繞過反托拉斯法而繼續壟斷市場,各出奇謀,把業務延伸到電視或衛星頻道或主題公園或週邊商品或電子遊戲…….
我們為甚麼需要拍電影?
如果要有把握地賺大錢,就千萬不要投資電影,拍電影就像賭博,這是著名香港電影公司主管親口講的,但如果電影真的那麼難賺錢,為何又會有那多電影在開拍?我猜除了賺錢,必定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值得那麼多人仍然堅持拍片。可證明電影除了賺錢和宣傳之外,也必定有更多可能性。
澳門要發展電影業,先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甚麼吧,可在長遠和短期兩方面去發展:
長遠發展方面:由基礎教育做起,在中學開始培養拍片興趣;開拓電視或其他影視製作行業,讓專業人才有發展空間。長遠要建立透明、能讓業界參與的發展政策及資助計劃;建立專責電影事務發展的機構。
短期發展方面: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影視行業;政府提供多方利好因素,讓外地影視製作團隊提高來澳製作意願;由政府主導,建立與大型企業合作的機制,促使大型企業利用盈餘按比例注入企業旗下的藝術基金會,經由政府作配對,把企業的藝術基金與本地的創作人拉在一起。
總結:
「澳門電影學院」誰會來讀?這只是一間技能學校,這個地方沒有電影的土壤,沒有藝術的土壤,可知道電影不是一台汽車,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情感的投入、觀念的投入、藝術的投入。當初如果不是有批憨直青年,北京也不會有後來的798園區,更沒有後來的藝術投資行業的出現。
美學->社會->產業
文章定位:
人氣(141)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