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has been said sOmething as small as the flutter of a
butterfly’s wing can ultimately cause a typhoon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關於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影片靈感來自著名的「混沌理論」,在1962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Lorenz)提出,這篇論文中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意謂一件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毫無關係的事情,在紛擾不可測的混沌中,可能扮演具影響性的關鍵角色,帶來巨大的改變。例如在北非的一隻蝴蝶舞動翅膀,會輕微改變周圍的氣壓,而這些擾動又將改變附近地方的氣壓,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一個月之後,位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就會因為氣壓被改變,而出現狂風暴雨,甚至是龍捲風。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提出的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論述某個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稱做「蝴蝶效應」,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一辭:
出自「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探討非線性、非均衡變化中的規則與趨勢模型),意指「牽一髮而動全身」、「細微事件能夠產生巨大的改變」。那為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而不說是蟑螂、螞蟻、蜻蜓等其他昆蟲效應呢?
因為混沌理論中一個著名的舉例是這樣說的:「在北京上空一隻翩躚飛舞的蝴蝶所造成的空氣振動,很可能觸發紐約的暴風雨。」故名之。這部電影取名作「蝴蝶效應」,指的就是這個名辭的本意:「牽一髮而動全身」、「細微事件能夠產生巨大的改變」。
人家說的四種結局:
1。電影版看到的劇院版:兩個人在街上相遇,主角沒有跟她交談,
兩人背對著往前走。
2。網路上的導演版:就是回到生產前,自己選擇死亡。
(據說是自己用臍帶勒死自己,室息而死)
3。跟1很像,沒有交談,只是主角最後在後面尾隨她,像是個跟蹤狂,
後來自己想像,不太像是個結局。
4。女主角覺得男主角很眼熟,就問說我認識你嗎?接著經過幾次對話之後, 主角邀女主角去喝咖啡。
【主角在片頭的話】
如果會有事情發生的話,向我保證你堅守你的諾言,這是我對你最後的要求,所以我只有這樣跟你們說再見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這樣開始的,只是希望你來救我。
【主角在片尾的話】
任何發現我的人,所有的這些東西不會再起作用了,如果我有能力我想回到過去,遠離這一切,這樣我才能救她。
以上,看到片尾時我們都以為他是採用倒敘法,沒想到原來台詞不同。
結語:幸福是犧牲換來的代價
在挑片時它給我貼上個恐怖片,害我嚇個半死,結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好險三對一我輸了,好險我們看了這部片而不是【當我們連在一起】,
看完【蝴蝶效應】,我忍不住就上了bbs的電影版去看相關討論,
發覺真的得到很多資訊,原來主角的爸爸也有相同能力只是他不是用日記本,而是用相簿,所以被別人當作精神病患,而主角在童年會畫出那樣的一幅畫,其實當時他的體內是長大後在監獄裡的主角,為了向他的獄友證明神跡
(因為獄友是基督徒,我記得大概是他看到他手臂上的刺青吧),
所以回到過去,當時他只想殺了那二個在監獄裡的人
(就是那個光頭和另一個想要欺負他的),所以才畫下那幅殺了二個人的畫,之後才去傷害他的雙手;還有一個地方是主角小時候為什麼要拿刀,
在要拿刀的當時,他的體內是長大後的主角,拿刀是為了要把爆炸物
(郵筒的那個)弄掉,結果被他媽媽發現他怎麼拿著刀時,
長大後的主角又從他體內回到未來了。
呼,看了一遍討論版真的解開不少疑惑,卻也有些混亂,
這部片非常值得慢慢消化,有很多key point,
現在還真想抓個人來討論一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