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 Lou:(19/1/2003)
台灣現在是不是有一股古典的勢力正在展開??聯邦新人獎或是學校教師的提倡?
之前我在竹師看到李足新所帶的課,關注古典的繪畫技巧,從畫布打底到油…我以為真正的古典油畫風格正在崛起…
再來,我想問的是,你所說的寫實,是古典風格,或是照相或是「印象風格」(這是這裡的主流……)再來,為什麼古典技巧是現代藝術的基礎呢?我認同你說的現代藝術不能只是西方橫向的移植,但是,避免貧乏的方法是向古典探求技巧嗎?發展現代藝術我們得向西方歷史尋哪一些東西呢?
我贊成走向(後?)現代藝術,(我說的現代不是60年代台灣抽象或形式主義的「現代藝術」)在這一條路上的學生必須要有「想法」,以避免膚淺。但是,在學院裡意圖走向現代學生,如何為自己的創作打下根基??難道真的西方的傳統便是寫實?我認為這樣界定西方的傳統有有窄化的危險……我疑惑的是,我畫了一年的石膏,人體,我對人體比例熟悉了,光影變化也對了,我也會用某些年代的方法處理畫面,(例如巴洛克的上升劇場式,文藝復興的均衡)這便說我可以取得現代藝術的入場卷嗎?或者,取得西方藝術入場卷了嗎??
>>>杜陞之:(19/1/2003)
我不知道目前台灣畫壇的「主流」在哪裡,所以我不知道「古典風格」在台灣有沒有展開。
我並不是說古典技巧是現代藝術的基礎,而是我覺得台灣連學西方所謂「傳統」的繪畫技巧都不去注重(很明顯是畸形的印象主義的遺毒),我們又怎麼會去好好的探求西方的現代藝術呢?在這裡,我覺得重要的是學習的心態,而不是學習的對象。當然,當我們體認到歐美的現代藝術並不等於世界的現代藝術,每一個地區都有他現代藝術發展的軌跡,可是台灣的當代藝術家們,只要是有點名氣的,十有八九都是去放過洋回來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在台灣訓練出「好的藝術家」,而必須靠國外的學府?台灣的美術教育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要知道寫實的背後,充斥著古典與浪漫的分野、科學測量技術的成熟。文藝復興的均衡和巴洛克的動感是相同的嗎?古典的西洋美術史總是習於將歐陸美術以「古典」和「浪漫」做比較,但事實上,歐洲複雜的美術發展,又豈只是「古典」及「浪漫」兩個詞可以概括的?比如說石膏、比如說打燈,除去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我們還能看到西方藝術的什麼?而現代藝術,更不能與「歐美的」現代藝術畫作等號。即便我們運用歐洲人發明的藝術語彙來詮釋作品,不等於這就是歐洲的「現代藝術」。為什麼諸如威尼斯雙聯展等國際性的展覽,要這麼不辭辛勞的以各國的名義設展覽場?因為各國有他現代藝術的發展背景,不是一切都得向歐洲美國馬首是瞻。我們認定的「西方」,既沒有真正反映「西方」,也無須要如此的重視。
>>>Monkey Lou:(19/1/2003)
唸師範體系的我也要流點冷汗。就算不教別人而是「受教者」身分。謝謝你對我的疑問作出回答啦。
我對你的第一篇文章有詮釋上的差異,經過回答我比較可以掌握你的意思。我贊成你的「學習心態」。
台灣印象風格當然有他的歷史因素,從台北師範學校,日本來的西畫教師,我們西畫,(印象的西畫好了。)其實只是二手的外光……(當初印象的反叛,理念,剩下光影斑斕的變化。)我在學校裡看到的是,師傅教師徒,滿嘴美啊,善啊的,聽了也不大好意思起來啦。至於你說的,台灣當代有名的畫家們,究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台灣的當代究竟是如何?為什麼有放洋的必須?我也是疑惑的很。
>>>杜陞之原來回party的文:(14/1/2003)
嗯,在我那間學校混了一年多,雖然沒有什麼長進,但是我倒是看了很多師大所謂「複合媒材」的東西。在現代藝術強調「原創性」的情形之下,要如何以嶄新的東西抓住觀者的目光,並且讓人印象深刻,我想是很重要的,如果阿慧覺得沒有很精采,我想是因為他們的東西都是「可預料」的,並沒有什麼新意。
我不禁想起雅淇在班展所做的那件作品,她的「熱氣球的頒獎典禮」其實是一個互動性很高的作品,因為她放了很多小東西讓來看的人可以自由的拿走,你在拿那些東西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跟作品產生互動,我覺得是很討喜的作品。
>>>Monkey Lou:(19/1/2003)
我想很多時候我的問題都是語意,再弄清楚。
首先,什麼是原創性?是媒材形式的原創嗎?錄影已經由白南準先生先作過了,後來加入的人趕流行呢?還是題材內容的原創?對古典的揶揄,女性議題,這其實前仆後繼的一堆人作過啦。
什麼是原創?錄影可以由後來的人再使用,說不定可以發現更多的可能存在。相同的,對古典的揶揄和女性個人的私密家族歷史,當然同一個意題也可以再深入啊。(我不大敢說我們學校這一些東西議題可以做得多深入呢,有一點習作的味道,這我自己承認啦。)
互動,和觀者產生互動,這當代的手法也是常見的,可是我並不因為這一個手法,在歷史上的重複出現,而無法感受到作者的貼心。作者關心到了觀看者。
喔。關於師大為什麼有一堂課會叫做「複媒」,也有一項系展題目叫做複媒,我認為是,這一個學校的教授們,有許多還不能接受他們神聖的油畫,受到壓克力或是亂七八糟的紙張拼貼所污染,所以,凡是有非正統以及非高貴的油畫啊,素描的,水彩的,無法分類或是不想分類,通通丟到複媒去。這是一個方便又偷懶的方法。
同學問:我可以作複媒來準備研究所嗎?
開著研究所預備課的教授a:如果你覺得師大的教授會收,那你就作吧。
同學只好安靜。。。
>>>杜陞之:(20/1/2003)
原創性作為當代藝術的一個條件,無論是媒材形式的原創,或是題材內容的原創,都可以被視做「原創性」。但是媒材形式的原創,只有「錄影」而已嗎?既然已經有人做過 又何以稱的上「原創」呢?題材內容的原創 也絕對不是只有反古典跟女性議題而已,揶揄古典的手法早就從達達主義的時候就開始了,這已經是一個「古典的」現代藝術方式。所謂的「女性議題」也非常的狹隘,現在的藝術評論者習慣以「女性藝術工作者的藝術」,及「帶有女性思維的藝術工作者」分開看待。女性的藝術家可以做出很「陽剛」的藝術作品,有女性思維的藝術家可以是個男的。
囉囉唆唆講了這麼多,我想說的就是,學姊所提出來的東西,其實一點也不「原創」,甚至還有點「過時」。至於你後面所提到的,則是用相同的東西,但是使用不同的詮釋方式。意識型態的原創,當然也是屬於原創性的範疇,我從來就沒有否定掉這種情形的「原創」,只是從師大的展覽,很不好意思,我沒有看到這一種「原創」。
我只是覺得雅淇的作品不錯而提出來,我覺得雅淇的作品有一種「意識型態」的創新。他弄了一個「頒獎典禮」,希望「人人有獎」,而且他在家裡找出一堆東西給大家自由拿取。除了希望大家都可以藉由「拿獎品」這個動作去參與他的作品以外,他也希望那些東西可以因為給予了他人,而從他們家的「無用之物」變成「有用之物」。當然當中也有不能拿的東西(像是他的水墨作品),我覺得這裡就比較敗筆一點。因為水墨作品放在那裡,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難道雅淇要向老師證實他回家有在做「正常的」作業嗎?
如果你的複媒好到師大的教授不得不收你,那才叫做厲害。如果你覺得你的程度這麼好,師大還是不收你
那這種學校就不用去啦!反正師大了不起也就是個normal university。
>>>Monkey Lou:(20/1/2003)
以上的討論啊,除主題之外,還有文字的問題。得一直說著:你說的意思是這一個嗎??(詮釋,解讀,自己需求的意義?)
無論怎樣說啊意義也應當產生了吧。(經由不斷的詰問……意義是由自己生產的?)
然後,normal是典範的意思。(教哲老師說著。)
>>>杜陞之:(21/1/2003)
嗯,但是我們要的是teacher's normal或artist's normal?
嗯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