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08 15:15:32| 人氣1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說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幾日在一間麵店吃晚餐,店內除了我以外,只有兩個中年婦女。顯然他們跟這間麵店的老闆娘很熟,隨意話家常。台灣的中年婦女通常都沒有隱私這種觀念,所以即便有我這個突兀的外人在一旁吃麵,他們還是可以暢談自己家裡的事情,連他姪女患了憂鬱症這種私人的事情都和盤托出,我彷彿有種在聽自己姑姑或伯母講話的錯覺。

然後,他們又跟老闆娘攀談起來。「你看起來像外省人耶,不像台灣人。」其中一個大嬸這麼對老闆娘說,老闆娘的表情出現一絲扭曲。「真的啊,很多人都這麼說。」老闆娘打哈哈圓了過去,卻沒有提到自己是哪裡人,也許是覺得受到冒犯。

「台灣人」跟「外省人」這種分法,似乎是很主流的稱呼,鮮少有人會覺得這樣分有什麼邏輯上的謬誤。雖然朱天心曾就此寫過小說,委婉抗議這種不公平的說法,但顯然沒有引起主流社會的注意,而且少有人覺得這是露骨分化的用語。我相信那位大嬸用這種說法時,並沒有刻意挑釁的意思。

尤有甚者,連「外省人」都接受這種說法。我研究所時曾和室友聊天,他父親是從廣東來的,但他已經不會任何粵語,也聽不太懂。他問我「是台灣人嗎?」我忽地有點搞不清楚,我回「我是本省人」。殊不知他居然說我有「省籍情結」。我一時很困惑,不過只是將「台灣人」改成「本省人」,我就變成有省籍情結?那用「台灣人」跟「外省人」二分的又要如何看?種族歧視嗎?

而且很弔詭,「台灣人」一詞在這裡使用的脈絡,並不包含「原住民」。原住民居然不算在「台灣人」當中,我就聽過有人講「我是台灣人,我朋友是原住民」,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奇怪之處。

我的室友是見識不廣,偏見嚴重的人嗎?恰恰相反,他遠比我關心原住民議題,到原鄉部落去當志工,參與蘭嶼反核廢料的遊行,他常常覺得自己應該學好台語,還曾參加白沙屯進香,跟我比起來,他可是很腳踏實地在愛這塊土地,而且對台灣的理解應該比我還要多。可偏偏他用了一個很不恰當的詞彙在討論台灣的族群,而且詭異地將自己分在非「台灣人」的那一方。

我們好似很容易忽略遣詞用字的影響力,並不講究用詞「正確」。雖說我們受到英文的影響,創造新的稱呼來取代本來帶有歧視意味的舊詞彙,比如用「性工作者」取代「娼妓」,或是「同志」取代「同性戀」。但多數時刻,這種用詞不過是盲目西化(比如現在很流行「文化工作者」或「新聞工作者」等陳腔濫調),而且碰到西方沒有的事情時,我們的用語便忽地非常粗疏隨便,夾雜許多偏見與歧視而不自知。

比如我們將某種新引進的外國萵苣稱為「大陸妹」,卻沒有注意到這個辭彙背後的性別與地域歧視。還有之前台灣人總會將中國及東南亞等國嫁來台灣的女子稱為「外籍新娘」,是最近才漸漸改口為「外籍配偶」。「新娘」一詞,我看《儒林外傳》時才知道,這在以前除了指新嫁娘之外,還是對妾的稱呼,可見這個用詞多有蔑視之意。若說之前台灣人發明這種辭彙毫無帶著歧視眼光,我絕不相信。

台灣人不僅帶有濃厚的歧視眼光,而且對於歧視用語的使用毫不在意,這種粗疏到了最後,竟然連被歧視的一方都沿用無疑,實在詭異。特別是不少台灣人關心支持西藏和新疆的民族運動,言必稱「圖博」或「東土(耳其斯坦)」,可是台灣自己用語歧視霸道的程度,比起對岸不遑多讓,此事卻少有自覺。顯然我們對言語文字的力量過於疏忽,我們只是當作自我表態的方式,而非建立尊重與平等的起點。若是我們連言語上都不懂得去尊重,再去侈言什麼「願景」,豈非更顯得可笑?

台長: 何必生
人氣(1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時感 |
此分類下一篇:大道廢,有仁義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民主,中國能嗎?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