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
盜時何如相殊。(陳寔事後漢賈彪有此)。
脂膏不能自潤。(孔奮語)。
任棠欲曉太守。(置薤水抱兒孫)。
禮祠延陵。(任延號聖童。十九為會稽都尉。靜泊無為)。
釜庾傷烈士之心。(孔文舉困鄧子然)。
會稽雞。不可啼殺吳兒。(賀邵作吳郡)。
司徒舉無失才。(山濤惟陸亮是詔用尋為賄敗)。
池魚復何足惜。(王安為東海郡)。
四時猶有消息。(山濤詔稽紹)。
四坐並歡。(王導霑接賓客)。
鞭撻甯戚以立威名。(王安期釋犯夜書生)。
既後覺其不可。(陸玩對王導)。
遺事未以為允。(庾冰譏王導)。
後人當思此憒憒。(王導自詔)。
竹鋸木屑。(陶侃)。
萬機那得速。(太宗言簡文)。
卿等何以得存。(何充對王濛對惔林公)。
門庭長如郭林宗。(虞存題弟謇白事後)。
受杖猶患其重。(桓溫為荊州)。
日晚取襆。(劉尹詔殷浩刺史嚴不敢夜行)。
不爾和以為京都。(謝安不摉逋亡)。
與希祖情好日隆。(王珉詔獻之作吳郡)。
孔公醉勝醒。(孔思遠曉明政事。而醉日居多。故眾云)。
奇術家譜所不載。(劉玄明語傳翽術是日食升飯而不飲酒)。
府君將我入青雲。(沙門道研詔蘇瓊太守)。
情知此漢獰。(高宗詔楊得幹)。
有腳陽春。(謂宋璟)。
畫地無犯。(嚴安之)。
先拜後謁。(蜀人先拜韋皐圖形而復謁佛。李石奏對言之)。
用此報國。(李沆報罷一切更張)。
文學。字挾風霜。(淮南鴻烈)。
禮樂皆東。(馬融嘆鄭玄)。
春秋服注。(鄭玄助服子慎)。
鄭婢讀書。(鄭玄奴婢)。
子慎不覺驚應。(崔烈蚤呼)。
中郎名與顧雍。(蔡中郎嘆異顧元嘆)。
艸檄愈疾。(陳琳呈檄愈曹公頭風)。
專愚不知馬足。(朱穆躭學其父云)。
帳中得一部論衡。(蔡中郎秘王充論衡)。
冊命與訓誥同風。(潘元茂作魏公冊命。時人疑王仲宣所為)。
遙擲急走。(鍾會撰四本論不欲見稽公)。
念言蘊而不出。(荀粲言道)。
時人以為神筆。(阮籍勸進)。
王弼自為主客。(與何晏問難)。
裴徽通彼我之懷。(傳嘏荀粲)。
老莊恆訓其所不足。(王弼答裴徽以老莊未免於有)。
何晏但應諾諾。(與王弼論注老子)。
言論似游獵賦。(單子春稱管公明)。
勍敵深憂。(文帝謂元常指袁荀閎)。
裴逸民亦近在此。(王夷甫評道流)。
崇有論。(裴頠)。
覽之增伉儷之重。(王武子□孫楚除婦作詩)。
更語便足抗衡。(諸葛厷看老莊抗衡王夷甫)。
此兒無膏肓之疾。(樂令論衛玠)。
至者那得去。(樂令答客)。
了不意人令。(庾敱讀莊子)。
三理無所不入。(王丞相過江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
牙後慧。(殷浩論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向郭二莊。(向秀註莊郭象竊為己註)。
如視月窺日。(支道林云北人看書如顯處看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索解人不得。(阮光祿語)。
玄圃積玉。(葛稚川陸平原文)。
潘假文樂取旨。(樂令假潘之文。潘岳取樂之旨。□成讓表)。
士衡輟筆傖父作賦。(陸士衡笑左太沖)。
士衡遇輔嗣。(宿墓)。
雞語極致。(宋楚宗)。
讀文神超行越。(阮孚賞郭璞詩)。
披錦簡寶。(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惡卿不欲作將。(殷淵源指劉真長)。
取巾拭面。(殷浩嘲謝鎮西)。
正始之音。當爾殷王清言。(殷浩王導桓宣武言甚佳)。
講易自有難易。(簡文譏宣武日說一卦)。
深公夷然不屑。(竺法深不與道人言)。
名賢尋味所不得。(支道林語莊子逍遙後用支理)。
田舍兒作爾馨語。(劉尹譏殷中軍)。
作賦何相忽略。(陶範責袁宏作東都賦遺侃)。
癲何預盛德事。(王右軍病中得二十字)。
通義道難。(支通一義四生。厭心許送一難。眾等人抃舞論支遁許椽諫法)。
回歸異名。(竺法汰論六通三明)。
紀貳者歛袵讚述。(左太沖三都藉皇甫謐敘)。
廣口虞筆。(太叔廣長口才虞仲治長筆才)。
當今以此事摧袁。(桓溫論袁宏攬筆益句)。
文殊見賞。(王中郎見支遁即色論都無言)。
得兩入三。(支遁於三乘正當得兩入三便亂)。
語佳何至相苦。(許掾折挫王脩支遁云)。
有意無意之間。(庾敳作意賦)。
忼慨致可傳述。(謝安詣謝朗安)。
與謝孝劇談一出。(林公)。
義言了不長進。(支遁詣王長史)。
陶練之功不可誣。(簡文反經)。
稟受譬如寫水。(劉尹答殷中軍)。
眼往形入。(謝安問殷浩眼往屬萬形來入眼否)。
臭腐糞土。(殷浩答夢得官得財)。
疑多恨少。(殷中軍前後看般若)。
勝場安可爭鋒。(殷淵源與支遁與不覺入其玄。中故簡文云)。
荀子不得答而去。(王脩為僧意所屈)。仲
堪精覈玄論。(殷)。
易以感為體。(遠公答殷荊州)。
仲堪舌強。(三日不讀老子)。
轉退轉解。(桓南郡自嘆才思轉退殷荊州云乃是君轉解)。
父子並能言理。(殷融父子有辯訥之異)。(一生不曾見此人。鑿齒詣簡文。以此忤宣武旨為衡陽)。
史才不常。(習鑿齒)。
五經鼓吹。(孫興公指三都二京五賦)。
婦人非誄不顯。(陸退為張憑答謝太傅)。
更改儁潤。(庾闡作楊都賦顯溫嶠庾亮後受庾贈貺稍更元艸)。
作間誄成。(桓玄為王恭作誄)。
五處版至即答。(桓玄答賀雪於版後)。
袁謝大相賞得。(袁宏傭載運租謝尚聞詩訊問)。
長康三絕。(顧愷之畫絕文絕癡絕)。
雪贊書扇。(羊孚作雪贊桓胤遂以書)。
作論足參微言。(王脩十三作賢人論真長見得論足參微言)。
金石非宮商中聲。(范啟論孫興公天台賦)。
此是安石碎金。(桓宮詣謝安簡文諡議)。
一往奔詣。(支公詔謝安通莊子漁父篇)。
八賢論。(謝萬作詔漁父屈原季主賈誼楚老龔勝孫登稽康。其旨以處者為優。孫綽難之)。
明光難為裁為負版絝。(孫興公道毗)。
齒舌間得利。(王東亭嘆袁虎倚馬成露布虎自云)。
仲文不減班固。(傅亮曰若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固)。
孤情直轡。(宋文帝詔生公孤情絕照猷公直轡獨上)。
周妻何肉。(周彥倫何子厚二人精信佛法而習有所偏)。
尚之西河之風不墜。(何尚之置玄學於郭外王球稱之)。
張機使人懍然。(周弘正憚張參軍思理)。
誤書更是一適。(邢子才謂誤書思之更是一適)。
顏謝優劣。(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
超宗殊有鳳毛。(謝超宗鳳子靈運孫)。
膏腴有意。(王儉論能五言詩。謝胐得父膏腴。江淹有意)。
東海三河。(東海三河子朗最多謂思澄遜子朗俱擅文明)。
此賦超玄虛。(木華字玄虛海賦甚雋麗。張融亦作海賦故徐凱之云)。
名下無虛士。(薛道衡聘陳作人日詩)。
以諍破諍。(釋慧靜摧折道士蔡晃因此詩答孔穎達)。
古事今事。(姚崇曰欲知古事問仲舒。欲知今事問齊澣)。
探龍獲珠。(劉夢得賦金陵懷古詩先成。白傅等嘆服罷唱)。
惑性救心瞿曇亦須歛手。(子瞻達范蜀公)。
聞香無隱吾無隱乎爾。(晦堂因木犀香覺黃山谷)。
閉閤抄讀。(劉道原就宋次道借觀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