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eca塞內加說:「只有願意並準備好結束生命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滋味。」
Saint Augustine聖奧古斯丁說:「只有在面對死亡時,人的自我才會誕生。」
死亡不可能只留給垂死的人。
生理上的生死界線比較精確,可是心裡上,生命與死亡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
死亡是生命的最後一刻。
《蒙田隨筆全集》有一段話:「在出生時,我們就開始面臨死亡;從起點就開始了終點。」
Montaigne蒙田在溣死亡的精闢短文中說:「你為什麼要害怕自己的最後一天呢?那一天對死亡的貢獻並不比其他日子來的多。最後一步並不會造成疲累,只是顯露出疲累罷了!」
引述自:存在心理治療【上】一書 P.64
..........................................................................................................................................
平日的我們究竟是如何面對「死亡」的呢?
我想最常運用的方式是佛洛伊德的「防衛機制」,
也許是 ”壓抑” 、 ”否認” 或是 ”投射”....
我們總認為,只有年老的人才會面臨「死亡」的問題,
我們總認為,只有年長的人才有資格感嘆「生命將近」,
我們總認為,只有年過半百的人才能夠體會到「生命」與「死亡」...
但這些人,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生命」與「死亡」的呢?
這些人,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壓抑」與「否認」自身的恐懼呢?
如果大人知道一個孩子在小學的期間就偷偷的說出:「我好想死掉!」
會有什麼反應呢???
是大發雷霆呢?
還是帶著不以為意的態度說:「你連死是什麼都不懂!!!」
如果ㄧ個孩子說出:「我覺得死並不可怕呀!!」
大人又會有什麼反應呢??
是大發雷霆呢?
還是帶著不以為意的態度說:「你連死是什麼都不懂!!!」
..........................................................................................................................................
曾幾何時,我們將「死亡」這個議題「壓抑」的多麼狹隘...
我們將死亡限制在醫師在醫院判定腦死的那一刻。
這是「生理上的死亡」...
「心理上的死亡」呢??
我給予「死亡」的定義是:完全的結束。
當戀情無法持續下去,當面臨被背叛而傷透了自己的心,分手將近,就猶如身體得了重病;
而我們會有朋友的協助,會想盡辦法讓自己走出傷痛,這時就猶如在醫院裡醫生努力搶救著;
我們都知道,「意識」是走出失戀傷痛與病痛的最主要關鍵,這就是我們面對身理上的死亡與心理上的死亡的共通點。
如果相信靈魂轉世,而生理上的死亡就可獲得新生。
同樣的,戀情的死亡,在完全結束/死亡的那天開始,就可以期待新ㄧ段戀情的開始。
有些人其實沒有真正的結束他的戀情,有些人沒有真正的從戀情中死亡,將會用原先戀情的影子,套用在未來的新戀情中。
可能遇到相似的人,
有相同的相處模式,
為了相同的事情快樂悲傷爭執....
就猶如「輪迴說」,
我們的生命會圍繞著這個輪迴,持續下去...
「死亡」並不ㄧ定是最後一個。
有終點,也有起點啊!
就像是在跑道上長跑,
跑到了終點,同時也是起點,
結束即是開始,開始即是結束....
..........................................................................................................................................
沒有勇氣面對「死亡」,對於「生命」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是否聽過父母曾經不斷感嘆自己生命將近??
而其實在生理上有些小小病痛,
離死亡還算遙遠的距離...
並且父親上還有父親,
並且積極的告知所有的人自己的「感嘆」,
像是向大家宣佈自己的生命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這些感嘆來自於何處呢??
下一個階段又是一個怎麼樣的階段呢??
有人能夠因此更加積極的安排未來的生活與計畫,
有人甚至能夠回到校園攻讀博士,
有人選擇用剩下的時間來實現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
但是有人選擇什麼都不做,
不敢改變,
因為心理上對死亡的壓力反應出這ㄧ切...
也許他們心裡想著,
改變似乎是在說離死亡又更近一步,
計畫似乎是在說也許自己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看到成果,
學習似乎是在說這些多餘的學習已經對工作沒有任何的意義...
這些人對於「死亡」擁有不同的態度,
這些又是從何而來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