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二時,輔系心理系,修了”性格心理學”的課程,這篇文章是這堂課程最後的期末報告,最近突然想起許多過去的片段,回想起這篇四年前寫的文章,還有許多東西,由於當初報告篇幅的限制下,選擇簡略的帶過。
希望有一天,能夠在一個寧靜的深夜,將一切情景感受等等完整的以文字呈現,腦海中的記憶,由於趨近於零的繪畫天份下,無法以畫面呈現,退而求其次的,用略顯笨拙的文字創造自己的記憶吧!
不論記憶是真是假,不論情感是深是淺,
就讓孩童時期所失去的創造力,在現在找回來吧!!
《城堡》
從前有個女孩,她為自己建築了一座城堡,可以眺望很遠的風景,有高高的山、遼闊的海。這堅固的城牆,保護了女孩的安全,卻阻擋了外面期待看見城堡內華麗的人,也將自己囚禁在城堡裡面;因為這城堡沒有對外連接的橋樑,有很深很深的護城河,城門深鎖。女孩獨自一人在城堡中,希望哪天有個人可以住進這裡面,但卻無法有任何人跨越這重重的難關,女孩自己也希望著能到外面的世界,欣賞外面世界的精采,但卻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的遠眺外面的風景,不肯吶喊、不肯求救、不肯打開城門、不肯跨出自己的腳步;或許有天,會有人可以越過護城河,爬過高強,來到城堡內的世界,帶著女孩走出去。這是個傻女孩,這是我。
《孤單》
愈是孤單也就愈害怕孤單。分不清楚是因為孤單所以害怕孤單,還是因為害怕孤單而感覺到孤單。用理性來分析看待身邊的事物,女孩有深愛她的家人、有可以天南地北聊天的朋友、有無微不至照顧關心她的情人;但孤單卻常常是一人獨處時,最真實的感覺。若每個人都可以看見心底深處的樣子,女孩相信自己曾走進去過,是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看見自己瑟縮在角落,整個房間的中央,是一個用重重鎖鏈綑綁的大百寶箱,她相信,裡面裝的是許多的秘密與回憶。心底的那個女孩,有無助、害怕、恐懼、孤單的神情;原來,女孩那外表的堅強,也僅是自己為了掩飾而帶上的面具。因為身邊的所有告訴女孩,明明是幸福的,所以那些自卑、恐懼、孤單都應該好好藏起來,藏在心底的深處。
《懷疑》
這個世界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女孩一直希望自己相信是人性本善的,但在面對所有的人事物,總是抱持許多的懷疑;心理總是一直有許多的聲音,不斷警告那個相信人的自己,要做最壞的打算,這樣,即使哪天被傷害了,也就可以告訴自己:「你看,我早就猜到會如此了吧!」
《完美》
完美,是怎麼樣的?從來不知道真正得到完美是怎樣的感受。這世上有兩種達不到完美境界的人,一種是,隨便的人,根本沒有要追求完美境界的人;另一種是,無法停止追求完美的人,一但做到了,感覺到的不是得到完美的滿足,而是因為覺得做的不完美,而為自己設定更高目標的人。女孩選擇的是第二種,總是辛辛苦苦完成一件事,卻發現自己無法從中獲得喜悅,別人的讚美,無法成為自己給自己的讚美,別人更多的期待,成為不斷要求自己做更多的藉口,怎麼也停不下來。
《理性》
過於理性,換一個說法應該是缺乏情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孩變得無法大哭、大笑、大叫,看著小時天真、開懷大笑的照片,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好像很久沒有過,看著這樣從前的自己,卻無法回溯當時的感受。曾幾何時,壓抑成了自然而然的反應機制,時間久了,漸漸地不會表達自己的感覺,久而久之,不表達情感也就變成了不會探索、體驗自己的情感。這是理性還是冷血?我想不是冷血,因為無法擁有自己的情感,但還可以體會別人的感受。蘇格拉底曾說過:「有些人無法解開自己的枷鎖,但卻可以救贖他們的朋友。」這就是女孩現在的心情吧!
《難忘》
女孩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念的都是某所天主教的女校。小學時,幾乎都是班上的前幾名,但當時此校的國中部,是需要考試抽籤才能進去的,因此同學們幾乎都是許多學校的前幾名畢業。在國中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期末考成績出來時,接到成績單是27名,女孩當時的心裡很難過,但媽媽看到成績單後,就是狠狠的罵了一頓,當時已經很難過的女孩,因為自己的心情沒有被查覺而更難過了,此時媽媽突然打了一巴掌,這是從小到大唯一被打的一巴掌,因為媽媽認為女孩考不好了還不檢討,當時是怎麼樣的心情,現在已經忘記了,只記得這一巴掌就在女孩的書桌前,當時女孩留著淚水,一句話也不說,那時是怎麼的心情,總是想不起來,但是事後想起這件事情,總覺得當時應該是又難過又憤怒吧!從此女孩了解到,自己一定要把標準訂的比媽媽的標準還要高,因為一但低於媽媽的標準,就代表自己很差勁,只要比媽媽的標準高,也不代表什麼,也不會獲得任何的獎勵及讚美。直到現在讀了大學,媽媽看到成績單,也只會問那些只有六七十分的不重要的科目,而真正核心科目表現的再好,也不會多問。現在即便自己達到了設定好的目標,也不會得到快樂,因為沒有任何的證據來讓女孩認同自己的表現,努總是告訴自己是因為目標訂定的太低,而不是自己做的很好,不斷的重新設定自己的目標,在之後,當別人說自己做的很好時,常常會認為是冠冕堂皇的話語,而無法得到滿足的喜悅。
《Erikson 社會心理階段》
● 信任與不信任
為自己建築高牆的女孩,為什麼寧可承受孤單也要如此將人隔絕在外?因為他不信任這個世界。在女孩很小的時候,父母為了事業的忙碌,常常無法第一時間關注到女孩對關懷的渴望,哥哥已經上學去了,只能一個人在娃娃車中自己玩耍;爸爸在上班,只有晚上很晚才看的到爸爸;媽媽在忙著家中的財務與許多家事,無法無時無刻待在女孩的身邊;這樣對一個還是嬰孩的女孩而言,總時一個人面對這個剛來到的世界,陌生與不安,充滿女孩的內心,因此,長大後的女孩,變得不信任這個世界,面對事情總是會先往壞的一面想,做最壞的打算,懷疑身邊的總總。
● 自主與羞怯懷疑
女孩的媽媽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從小時她就看著媽媽,一天擦三次地板,一定要一塵不染,對所有事物的小細節都很在意,做事情非常的小心仔細。對於正在嘗試新事物的小女孩,有許多的限制,不能拿筆畫牆壁或地板,要畫畫只能在不要的白紙上;不能手摸著牆壁走路,因為牆壁會黑掉;不能在地上爬來爬去,因為地上很多細菌;不能一邊玩耍一邊吃飯,因為對身體消化不好;久而久之,女孩變得不會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安於現狀,對事物總是要求完美,只會按部就班的做事情,常常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一項任務,也害怕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不符合別人的期待。
● 進取與罪惡感
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如果做錯事情就會被媽媽罵,因此常常很小心做事情,尤其在面對長輩或在外面社交場合的時候,媽媽總是告訴女孩一定要好好打招呼,一定要笑笑的面對別人,一定要當一個討好人的小女孩;女孩成功了,她成了人見人愛的小女孩,許多長輩喜歡讚美她,很乖、很可愛、長得很漂亮、是被捧在手掌心的小公主等等,都成為小女孩的成就,女孩看著媽媽得意滿足的神情,她知道可以用她一點點的努力達到媽媽對她的肯定;開始女孩常常為自己設定許多的目標,小學時要自己是前幾名,國中時要自己找到屬於知己的朋友,高中時要自己可以考上好大學,大學時要自己可以擁有許多人脈,成為一個別人認可很有能力的人,當自己達成一項目標時,就會繼續為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
● 勤勉與自卑
女孩從小是個被捧在手掌心的小公主,是家族中最小的小孩,也是整個家族中少數的女孩子,大家對有個小女孩的期待,全部投注在女孩的身上,常常有許多的小禮物,到了上學的年紀後,漸漸的較少時間與家裡的人相處,較多的是與同儕、老師的互動,從前總是很少失敗,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剛剛進到學校生活,有許多的不適應,不是所有人都是完全的友善,不是什麼事情都能順利的解決;自卑的心理漸漸浮現,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自以為的那麼好,女孩為此深受打擊。
從三歲開始,女孩就被媽媽逼著要學鋼琴、學珠心算,一放學無法與同學開心的到處玩樂,而是馬上回家去補習,因為如此,女孩與同年紀的小孩比起來早熟許多;女孩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直到她小學二年級時,終於向媽媽說出她想跳舞,最後她選擇了舞蹈,放棄了音樂;這樣的選擇被認同,使女孩在長大後,可以勝任她所承受的責任,因為她可以為自己所訂的目標做努力,而不是為了別人而努力,這彌補了女孩的自卑,這段時間的生活,有父母的鼓勵、師長的關懷、同學的接納,女孩順利的度過人生中,第一個自己控制、面對的挑戰。
● 認同凝固與角色混淆
這個階段,是女孩最混亂的人生階段;爸爸媽媽害怕女孩交到壞朋友,因此從小就將女孩置於私立女校中,不希望女孩接觸到太多不同環境的人,更不希望女孩接觸到異性;但在青春期的女孩,怎麼能忍受這樣的孤單,家中總是只有女孩一個人,哥哥正執叛逆期,完全不理會妹妹的存在,沒有一個可以依付的人,沒有一個可以談心的對象,所有的情感,都壓抑在女孩的心中;從小在家中,爸爸媽媽從不關心女孩的內心世界,因此,女孩的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封閉,最終築起了一道高牆,將自己囚禁在高牆內,自己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
女孩至今還是覺得,爸爸媽媽一點都不了解她,不了解女孩的內心在想些什麼,不了解女孩可以將自己管理的很好,不了解女孩可以辨別什麼是好人壞人,不了解其實女孩看似無所謂的一個人在家中,其實是最害怕孤單的人;女孩不斷試圖讓爸爸媽媽了解,但最後她放棄了,放棄後,她知道她必須不斷逃離父母的視線,躲躲藏藏,偷偷交男朋友,偷偷找理由與朋友出去玩樂,偷偷的做許多的事情;很多時候,女孩想當一個誠實的人,但最後還是選擇對父母說謊,因為她知道,誠實的說出來,會遭受到無謂的阻止與不諒解,惹來更多的麻煩,所以她選擇一個人處理所有自己身邊的事物。
● 親密與疏離
女孩在國中剛開始的時期,曾經被背叛過,曾經自我孤立,覺得沒有任何的朋友,排斥身邊所有的人,覺得沒有任何的人可以了解她;因為女孩的家人僅只是家人,最終於法成為女孩內心依附的對象,所以她更期待能有可以相互奉獻、彼此付出的朋友或情人。
上了高中後,情況漸漸轉變了,開始出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同談心;即便最開始時,女孩只能聽著對方述說自己的困難,成為一個很好的聆聽者,最後,女孩終於可以說出一點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嘗試對女孩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不信任與懷疑充滿了女孩的內心,要說出內心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女孩到現在還為此正在努力著;希望有天,可以走出自己的城堡,也希望有天,可以有人帶領她走出城堡。
從國中到高中的生活,讓女孩體會到,她需要的不是很多很多的酒肉朋友,而是幾個可以深入她內心世界的朋友,這才能解除她的孤單,才能減少她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才能降低她對事物抱持的懷疑態度。
人生若要切成三等份,應該會是親情、友情與愛情,若要為這三等份排序,應該是親情、友情並重,則愛情為最後的順位;表面上,女孩總認為情人可以或有或無,但現實生活中,女孩幾乎沒有愛情的空窗期;或許是太害怕孤單,或許是女孩太容易接受別人的情感,只要有人對女孩真心的付出,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就很容易陷入愛情,但一旦陷入了愛情,就會專注很久很久,對情人就像對朋友無怨無悔的付出;因此,或許對女孩而言,親情、友情與愛情,都是缺一不可、分不出輕重的吧
● 生產與停滯
女孩還沒有什麼工作的經驗,但在大學生活中,有許多與同儕一同完成任務的經驗,也照應出一些未來的影子;女孩開始擔心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工作狂,因為擁有一些完美主義、強迫性人格,不斷會為自己設立許多目標,大學生活就開始常常熬夜,參加學會辦許多活動、報告、專題,這些都存有未來工作後可能發生的影子,忙碌漸漸成為一種習慣,當閒下來時,反而會覺得不自在,而在多為自己找一些事情或是訂定更多的目標去達成。
《缺點》
女孩的早熟也許與從小一直被逼著學許多才藝有關,但其實與家庭背景有更多的關係,因為女孩是家中最小的小孩,雖然應該驕縱小孩子氣,但其實從小與她一同玩樂成長的哥哥們,都比女孩大上三歲以上,甚至是十幾歲,從小就與比自己年紀大許多的兄長一同相處,自然而然所接受的想法會使女孩更為早熟,在Erikson的理論中,鮮少提到家中出生序的影響,但其實許多部份,出生序與年齡差距占有一定的影響力。
女孩忘記了許多小時後的事情,常常試圖回想,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這在Erikson的分析中,與到了一些阻礙,有許多事件,也許進入了潛意識裡,或被防衛機制所壓抑,這些事件或許對於一些人格特質有更多的影響力,但在Erikson的理論中,較無法分析到此部分的事件與影響。
女孩在小時候較早熟一些,但在Erikson理論中,所訂定的各個階段,似乎少考慮了早熟的情形,是直接進入下一個階段,還是可以同時進行?亦或是會有另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情況出現?在這方面,Erikson的理論沒有辦法給一個明確的答案,就像女孩在國中高中時期就開始經歷親密與疏離,也同時經歷認同凝固與角色混淆,但其實因為如此,這兩者之間是存在有相互影響關係的。
《優點》
女孩從出生至今,每個階段都有所改變,並非從小就注定好所有的事情,不同於Freud,Erikson認為人格發展是一生的持續過程,不是在四五歲時就完成了所有的人格特質。過去的女孩極度不信任這個世界,但在長大後,漸漸認同這個社會,也會開始想要改變,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信任,但還是希望可以信任一些身邊的人,還是會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正面的想法,而不是讓自己不斷承受小時後留下的陰影。
在心理社會階段的分析中,會發現許多過去的階段與後面的階段是會交互影響的,過去不好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後面的發展,也可能後面好的發展,會影響使之前的適應不良改變,每個階段都有可能有正面或負面的情況發生,在分析中會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完全好的人,也不是一個完全不好的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