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將淹沒地球!】
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由於這種物料質地輕而耐用,可塑性高,生產成本便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雖然塑膠的使用帶來方便,可是它經過很多年都不會自然分解,對堆填區帶來嚴重的負擔,而且燃燒時會產生有害物質。當這些垃圾漂浮流入海洋後,在洋流的影響下,在海域更形成「垃圾島」,對海洋生態構成嚴重威脅。一大堆由北大西洋、夏威夷、波羅的海和世界各地沙灘的海洋塑膠垃圾,海洋的惡夢塑膠垃圾,透過堆積而成的塑膠垃圾山,揭示問題的嚴重性。
美國研究指出,統計從1950年代起,人類透過工業所製造的塑膠已多達91億噸,其中70億噸已無法再使用,只有9%已被回收利用,另外還有12%被焚化,估計有55億噸塑膠廢棄物最後流落在陸地與海洋中,至於製造塑膠的最大來源分別是中國大陸、歐洲與北美洲。
據《亞利桑納每日太陽報》報導,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工業生態學家蓋爾認為廢棄塑膠數量並沒有減少跡象,不久將來整個地球將會被塑膠廢棄物掩埋。塑膠製品不像其他人造材料可被分解,4分之3會被當成垃圾掩埋場廢棄物,有些甚至會散落在陸地、漂浮在海洋、湖泊及河流中。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海洋廢物計劃主任華萊士說,水中塑膠廢物已危害多達600種海洋生物,包括鯨魚、海龜、海豚、魚和海鳥都受到嚴重傷害甚至死亡。
據《印度泰唔士時報》報導,若按照目前趨勢,等到2050年全球掩埋場與自然環境將出現120億噸塑膠廢棄物。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人員賈貝克表示,「多數塑膠不會進行有效的生物分解,因此,人類製造的塑膠將伴隨人類長達數千年之久。」
研究人員指出,2015年人類共製造4.48億塑膠廢棄物,數量是1988年2倍多,其中中國是世界上製造最多塑膠廢棄物的國家,其次是歐洲與北美。
這次研究團隊也曾在2015年執行過研究結果並已刊登在《科學》期刊上,當中估計塑膠廢棄物流落到海洋的規模,在2010年便有800萬噸塑膠已流入海洋。
對此,美國貿易官員也表示,塑膠產業本身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正在致力於提高回收率與減少任何浪費的可能性。
歐盟向塑膠垃圾宣戰!2030年所有塑膠包裝都將回收再利用
歐洲平均每年製造2500萬噸塑膠垃圾,目前的回收比例卻不到3成。為了有效解決塑膠垃圾氾濫問題,歐盟16日公佈“首次適用全歐洲的塑膠政策”,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祭出一連串改革措施,希望所有塑膠包裝在2030年時都能被回收或重複使用。此外,歐盟也將管制美容產品使用柔珠,要求歐盟會員國降低海洋污染,達到保護海洋環境的目標。
歐盟(EU)執委會首席副主席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表示:“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50年後海洋中的塑膠將比魚多,我們都看過這種景象,不論是從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生態紀錄片《藍色星球》(Blue Planet),或亞洲國家暴風雨後的海岸。”
蒂默曼斯還說,一次性塑膠產品的製造時間只需要5秒,人們用個5秒左右就丟棄,但這些塑膠製品被分解的時間卻要花上500年。一次性塑膠產品包括咖啡杯和吸管,是用過一次就丟棄的塑膠製品,極少被回收利用,因此歐盟希望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數量,也計畫2019年時,讓每人每年的塑膠袋使用量降到90個,2026年前再減為40個。
蒂默曼斯坦言,對消費者來說,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是個挑戰,但他認為,倘若消費者意識到可回收塑膠產品比較環保,便會樂於選擇購買可回收瓶子包裝的商品。蒂默曼絲強調,回收、減少浪費、重複使用是保護環境的唯一方式。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卡泰甯(Jyrki Katainen)說,塑膠垃圾已變成健康議題,像是洗面乳、清潔劑等日常商品均含有柔珠成分,柔珠是一種小於5公釐的塑膠微粒,無法被分解,當柔珠被排放到大海中,被魚類吞食後,這些魚類又被人類捕撈食用,人類可能會間接吸收到柔珠,引發癌症、不孕風險。卡泰甯稱,歐盟的環保新政策,能讓消費者為了環境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雖然部分人士擔心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可能會損害歐盟整體經濟,但歐盟持相反看法,因為焚燒塑膠垃圾的代價很高,如果能回收塑膠垃圾,每年燃燒塑膠垃圾的油量能省下35億桶油,甚至能夠減少10億公斤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gts),相當於10億輛車排放的廢氣。碳足跡是個人、家庭或公司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以二氧化碳為單位,用來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許多品牌和製造商考量產品品質,因此不採用可回收塑膠,針對此問題,歐盟將與歐洲標準委員會(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sation, CEN))合作,制定可回收塑膠的品質標準。歐盟也會以獎勵方式,鼓勵產品包裝廠商設計出創新環保的包裝。此外,歐盟也將投入約1億歐元(約新臺幣36億元)經費,研發更容易回收的塑膠原料,制定更有效率的回收流程,且計畫在2030年前創造20萬個回收產業工作機會。
根據歐盟先前研究顯示,94%的歐洲人認為產品設計必須有助於塑膠回收,94%歐洲人贊成企業必須努力減少塑膠包裝。這次歐盟發表的塑膠政策也建議,在產品上標示塑膠包裝可否回收,讓民眾有更大能力,選擇對環境傷害最少的產品。歐盟也會加強個別回收塑膠製品的措施,提倡民眾使用其他材質的製品,取代一次性塑膠產品,同時提升民眾取得自來水的便利性,以降低瓶裝水需求。
致力讓塑膠垃圾消失的歐洲環保組織“反思塑膠聯盟”(Rethink Plastic Alliance)成員、專職解決塑膠垃圾問題的歐盟專員阿爾瓦勒(Delphine Lévi Alvarès)稱,歐盟的新政策是很好的第一步,但強調法律扮演重要角色,必須透過法規執行,才能“徹底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用量,達到政策目的”。
從極地到赤道 海洋塑膠垃圾累計每年超過三億公噸
根據提供給英國政府的「展望未來海洋報告」(Foresight Future of the Sea Report)指出,全世界的海洋中有將近七成的垃圾都是塑膠製品。這份報告並警告說,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十年內將增加三倍。
制定聯合海洋政策越見急迫
地球的環境受到塑膠污染屬於全球性的問題,因為「塑膠垃圾污染了從極地到赤道,從全世界的海岸線和海面到深海的棲息地」。
報告還說,塑膠污染源自各種類型的垃圾高度不均勻的混合物,其來源、尺寸、形狀和聚合物種類都不同。這些塑膠污染對於野生動物、人類健康、全球經濟造成危害。
這份展望報告是由多名專家撰寫,針對海洋中期和長期議題提出看法,並向英國政府官員簡報,由四個不同部門的部長簽署,強調制定一項聯合海洋政策的必要性。
報告作者指出,他們執行這項展望計劃時,考慮了科學和技術在理解和解決海洋長期問題方面可以發揮哪些影響。這項計劃與英國的政策制定者合作,找出英國在海洋問題上最重要的未來趨勢、挑戰和機會。
十年內海洋塑膠垃圾恐增三倍
這份報告也提出警告,傾倒海洋垃圾如果不受禁止的話,預計從2015年到2025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將增加三倍。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這些海洋塑膠垃圾的數量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將隨之增加。
報告分析說,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海洋塑膠垃圾累計每年都超過三億公噸,預計未來八年內將有類似數量的塑膠垃圾產生,相當於整個二十世紀的總量。然而,塑膠垃圾的問題只是海洋所面臨問題的其中之一,其他像是上升的海平面、海洋暖化和污染等,都對全世界的海洋構成嚴重威脅。
海洋是地球最後的疆界
報告的作者之一,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希爾教授(Edward Hill)表示,海洋對於人類經濟的未來也很重要,全球90億人口將從海洋取得更多食物(聯合國曾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達90億人),但人類對海洋的所知非常有限。他說人類投資了大筆金錢在太空任務上,卻沒有去探索海洋。海床其實充滿生機,人類真的需要一個探索海洋的任務,海洋是地球最後的疆界。
報告的另一名作者,英國政府環境部門的首席科學家波伊德(Ian Boyd)指出,探索海洋及開發新事物都是持續的過程,速度之快連科學家都不見得能跟得上。他懷疑立法也在努力跟上,但顯然有風險。
波伊德說,離岸風力發電場、石油工業和礦業公司正在探索未開發的領域。科學家需要比商業界更快進入,或者至少在同一時間制定出適當的法規,來管理這些行業。
海洋經濟可達三兆美元
波伊德解釋說,應該採取的預防性原則是,人們儘量減少塑膠垃圾的數量,不讓這些垃圾流入海洋環境中,以確保可能產生的毒性效應獲得解決。其他建議還包括引進新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推廣有關海洋保護的公眾意識運動。
雖然相關專家提出了不少警告,但這份報告指出,人類也有機會投資在「海洋經濟」上,其經濟規模估計到2030年可達三兆美元。
報告作者相信,如果各國政府可以找到方法保護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海洋將提供人類豐富的資源,包括癌症的療法等。
據這些作者表示,海洋最大的產業成長將來自離岸風力、海水養殖和魚類加工。報告也預測,海洋產業未來的野生魚類捕獲量將會增加。
人類每天製造的垃圾,據統計每年就有10噸垃圾流入海洋,並破壞了美麗的海岸。最近,位處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共和國海岸更出現塑膠垃圾浪潮,多達30噸垃圾湧上岸。有保護海洋組織的創辦人更揚言,如果維持現狀情況持續,到了2050年在海洋漂流垃圾會比魚多。
塑膠本身是個錯誤的設計,無論我們是否回收、怎樣善用,它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是有毒的,情況並不能遏止,有些塑膠更需花上數百年分解。
有環保團體近日到挪威斯瓦巴特群島(Svalbard)考察,赫然發現即使群島只有約2,500人,遠遠少於島上的北極熊數量,但塑膠垃圾從海上飄來卻隨處可見,有兩隻小北極熊更爭玩黑色膠袋,又將膠垃圾放入口中。研究人員指出,島上將近90%的肉食動物腸道裡有塑膠,平均每隻動物腸道有15件。
近年,人類過度使用塑膠資源,也直接或間接害死不少海洋生物。今年6月一條受困於泰國南部運河的領航鯨,就被發現擱淺在運河邊,經連日搶救後不治,臨死前更吐出5個黑色膠袋。獸醫其後解剖發現,牠胃內有80多個膠袋,令牠無法進食,專家估計因而導致牠死亡。
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後,令不少海產吞下塑膠微粒,更禍延愛食海鮮者。有研究顯示,若每週吃兩份青口,一年等於間接吞下1.1萬塊膠粒。
比利時根特大學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先後展開研究,瞭解人類進食的海洋生物受污染情況,結果發現大多數海產的腸道內都含有塑膠微粒,相信是由海中塑膠垃圾分解而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