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3
雨天,我去了一趟李志祥博士的週末講堂,本以為是完整的講座,原來只是一個工作坊的導言,不過也喚醒了自己對自己內在小孩的摸索。
首先,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就是童年的經驗,而且是深深的影響著成年的我們。
內在小孩,本來是純真,有趣味的,有直覺,好奇的,但是卻被一層開放,害怕,害羞,失去信心所包圍著,跟著就是另一層的努力取悅別人,忙碌,理智,分心的保護層,而這最外層的保護層慢慢的會變成一種習慣,這三層就形成了李博士所說的生命劇本。
例子一:
媽媽在不情願的情況之下懷孕了,孩子出生了之後,她總是對著孩子說:都是你!害我不能完成很多我年輕的夢想。孩子會解讀成:媽媽不要我。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會開始努力的去討好媽媽,進而討好爸爸,討好老師,討好情人,因為內心深處一直害怕被拋棄。
如果以上面提到的分層來說,這個孩子本來是單純的,但是因為媽媽的嫌棄,他有了中間那層的害怕和失去信心,然後進而有了最外層的保護層,去討好別人。慢慢的變成了一種習慣,這孩子長大之後也會一直去討好別人,如果被拋棄,就會痛不欲生。
例子二:
爸爸媽媽整天吵架,雖然內容都是柴米油鹽,但是孩子會覺得那時因為他的錯,進而逃避吵架,轉開話題,其實內心深處卻是憤怒的。
以分層來說,這孩子本來是純真的,因為爸爸媽媽吵架而失去安全感,覺得自己很沒用,然後變成了最外層的逃避和堅強,但是其實他很害怕吵架,而且很生氣自己。
這些一層一層的轉變,是生命為了生存下來而會自然而然的產生的變化。
其中,分成了以下:
一,我不夠好(自尊低)-所以不管做的再好,還是覺得內心有空洞。進而變成追求名牌,化妝,注重外表,因為那些代表了他的價值,他的形象。比如說:沒有化妝不能出門,狂追名牌等現象。
二,我是受害者-上天對我不公平啦~老公不好~我的命不好~
三,我必須完美-完美主義,然後李博士說:完美就是人性最不完美的,我們要學的是完善自己。
四,我必須討好別人-要討好別人,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而,李博士說,內在小孩的恐懼來自兩個部分:
第一,是生理上的真實恐懼,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舒舒服服的漂在羊水的時候突然被擠壓,然後經過狹窄的陰道擠出來,這就是孩子的第一個壓力,更是生理上的恐懼。
第二,是情緒上的恐懼,就是童年的時候的影響,如:壓力,期待,被拒絕,被忽略,被虐待,被侵犯,被遺棄等,都會影響長大之後的親密關係...
如:因為父母期待轉移,長大之後戀愛失敗時會假裝不存在,假裝沒事,假裝沒認識過這個人;因為被拒絕,長大之後戀愛失敗就會找補償來代替,比如說狂逛街以逃避分手的痛;因為被忽略或被遺棄,長大之後戀愛失敗的時候就變成受害者,把責任全推到對方身上,覺得對方才是錯的;因為被侵犯或虐待,長大之後戀愛失敗的時候就會變成批評恐懼,比如覺得男人失戀也不能哭。
而,李博士提醒各位要做到轉化:
一,辨識-了解自己的經驗,比如:什麼時候開始不化妝不能出門?為什麼一定要有人愛我?
二,深入內載小孩感受-感受那脆弱的中間層,比如:當你恨那人時,回頭看看自己受傷的地方。
三,接納與同理-接受自己有內在小孩,接受自己可以有內在小孩,去感受內心小孩的感受與需要,然後去擁抱他,不是去壓抑他。
四,冒險與改變-李博士說了一個故事:動物園裡,小象用粗粗的鋼鐵鍊綁在粗粗的柱子上,但是大象卻只是用細細的布繩綁在細細的竹子上。原來,在大象小的時候用鋼鐵鍊把它綁在粗的柱子上,它掙扎了許久之後就會認命了,所以就算後來換成了細布繩和細竹子,大象也不會再做掙扎了。
李博士說:我們要讓大象去愛小象,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內心的小孩來治療自己,而不是找那個人傷害你的人來治療你。
我的領悟:
內心小孩不一定只有負面的創傷,相反的我們除了觀察創傷以及創傷所戴來的影響之餘,我們還需要去看看內心小孩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那一層在保護層之下的原始性格。
我們要懂得欣賞自己,進而治療自己,愛自己。
文章定位:
人氣(13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獅言獅語 |
此分類下一篇:
模王大賽此分類上一篇:
親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