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寺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很喜歡這首詩,雖然我沒去過廬山,但藉由這首詩的描述,彷彿自己就置身在廬山裡。
雲霧瀰漫的含鄱口,五老峰與漢陽峰隱約可見;「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飛瀑流經,泉聲轟鳴。不論是眼睛還是耳朵,甚而全身感官,都是一場豐盛的饗宴。
原文除了稱讚廬山的美景之外,也引申了以不同的觀點看待事物會有不同的收穫。
想要走出廬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走出自己的眼界,可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人們因著種種的環境、個性、教育、家庭......以及個人主觀的認知與期待,總是會讓自己侷限在自己裡,拿了「框」「框」住了自己。
最認識自己的人是自己,最不認識自己的人也是自己;窮其我們的一生,我們都是在不斷認識自己。
最近遭遇了一些事情,才明白自己把自己框住了。
框住的自己,並不願意相信有些人以後會改變,因為會用著她過去的種種來預設她未來改變的可能性,這是不公平的,雖然明知如此不好,但卻因著她舊有的過去而耿耿於懷。
深深自省,從這反省出自己這次的框,也讓自己走出這個框。往前踏一步,才發現「舊的」自己在那裡,而「新的」自己在這裡。
不知怎的,也想起了蘇軾的這首詩,「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身在其中,而無法看「清」自己,反而看「輕」她人,殊不知自己才是最愚昧的那個人呢!
後記:
最近社會上受刑人減免的事情鬧的沸沸揚揚,一些少數的更生人並沒有珍惜重生的機會,而使得部分人又到一些傷害。即使如此,我還是寧願相信,人性是善的,也相信著人有無限成長的可能性。
這是自省的一段紀錄,也許妳問我,如果文章中的「她」並沒有改變呢?
因為我跟自己說,我相信「她」會改變,意念影響行為,如果連最基本的相信都做不到了,還奢望些什麼呢?
要改變一個人很難,除非她自己能明白一些事情。
如果...如果......一切依舊,我想,我也會知道我該怎麼做了。
水天一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