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
論文,可長可短。他不像記述文,或小說,那類偏藝術文學的東西。論文考驗的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識,邏輯,與思想水平。寫一篇好的論文,不只涉及到擬定大綱,段落的怖局與銜接,開頭與結尾都是環環相扣。一般的論文分兩種,一種是 inductive argument,就是借由身邊的事件來推展出一個或一套想法。而另一種的論文為 deductive argument,那就是以實際的facts,如數據,如證據,為主要的推理方式和敘述。
不管用甚麼樣式來寫論文,為了讓論文更客觀,有深度和可信度,作者會採用很多論點來支持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意識。 可是在台灣政治評論或是網路上,好的論文是少的可憐,常常看到的是有fallacies的文章,就是指那些有邏輯上的盲點的文章。
與其說這些文章是否有邏輯上的盲點,或許應該說讀者喜歡重口味的東西。以陳文茜的那篇【決戰列車】,我個人很喜歡,可是那是因為我認同她的觀點。但如果與她的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不難發現,文章內的一些邏輯推論的方式是不夠客觀的。
如第4段落的「真正意涵應倒過來解讀,和平只剩最後一線希望!」,這是她個人的詮釋的方法,並不代表是別人的。可是她卻引用了外國的專業領域人來做reference,這就是一個 Fallacy,尤其沒有提出誰是那個「外國的專業領域人」是誰,就以為讀者都知道。也許她很清楚,知道對讀者來說,用「外國的專業領域人」來詮釋那句話比她自己來詮釋那句話來的有力。
接著,在段落6,她寫除了自由民主的選舉形式外,「後幾項我們都不具備」稱為民主的公民社會。以論文來說,如果這一段話是會引起很多爭議的,而且又不是factual 時,不就宜擺進去,這會讓文章失去了客觀與公信力。一般讀者都知道,任何的一個評論都是以主觀意識起頭,但是不可以因為這群讀者都接受的想法而直接的去影射一個結論。那這篇論文就會變的很煽動,而不夠客觀。
段落8 與段落19,同樣的又犯了以上兩種fallacies。 只是,這些段段落落的主觀意識,都藏在一堆很客觀的論點的段落裡,讓讀者不容易發現與無法分辨推論的過程是否出了問題。如果又立場不一樣,馬上就會失去她的公信力。
陳文茜的文章對我來說是很有說服力的,主要她總是用很理性論調來討論事情,但她總是可以轉到很感性,用感覺來塑造論文的正當性。老實說,她的政治評論寫的相當好,但還是希望每個讀者可以分辨甚麼是好的評論,別人的觀點,還有讀者想知道的資料。
最後還是要說,選這篇只是例子,沒甚麼特別用意。因為四年前投給呆頭鵝,四年後我還是會投給呆頭鵝。沒辦法,不怎麼喜歡米老鼠。
決戰列車(全文)
作者:陳文茜(轉贴至840期商業周刊)
段落 1 全世界都相信,中國已為下一刻攻打台灣做了萬全的準備,只有台灣不相信。
段落 2 陳水扁提出防衛性公投之後,海峽兩岸關係急遽變化,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被公認中生代研究中國問題的佼佼者,他判斷美國有三種選項可以處罰台灣:第一,公開表明不支持防禦性公投的立場;第二,台灣需要美國的合作項目,例如FTA、加入國際組織等,美國表達不合作態度;第三, 最重要、最終一象選擇,如果台灣挑釁,以致中國攻打台灣,美國不出兵協防。
段落 3 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再中國時報也寫了一篇長文,分析兩岸最新情勢。他說,經歷九六年飛彈危機,中共領導人的軍事行動選項已越來越明確,個種跡象顯示,將來一旦北京決定啟動戰爭機制,一定是全面性的武力攻擊與占領,始戰即決戰,不會考慮其他威脅逐步增高的中間選民。
段落 4 戰爭在台灣海峽已隱然成形,冬天的海峽,風浪表面雖然大,但真正的危險潛伏浪底,沉沉的流動,聚集成可怕的力量,隨時準備突襲淹沒台灣。當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在訪美布溫會上表示:「不放棄最後一線和平希望」時,外交專業領域的人已知,真正意涵應倒過來解讀,「和平只剩最後一線希望!」
段落 5 我們的民主政治有開放的媒體,過度爆炸的資訊,但我們也有一套拒絕自我認知的認識防線。只要符合這條認識防線內的訊息,我們就會相信;只要在這條防線之外,無論資訊多麼明確,我們打從內心抗拒,假裝視而不見。
段落 6 一個民主的公民社會,必須具備幾個重要條件:自由民主的選舉形式、開放且專業多元的訊息、自律包容的政治領袖、還有一群願意瞭解問題的公民社會。可惜,除了第一項,後幾項我們都不具備。
段落 7 針對陳水扁總統提出的防禦性公投,美國以「三不政策」回應:走向獨立的公投,美國反對;純屬公共政策的公投,美國不表意見;具有爭議卻又不具實質效力的公投,美國不支持。那天我轉著遙控器,看遍宛如世界奇蹟的台灣六家電視新聞頻道,有陳水扁的「黨庫通內庫」、有仔細分析分屍骷嚕顱頭,就是沒有一個字、一個聲音、一個訊息,告訴我們可愛而善良的民眾,美國對陳水扁提出防禦性公投,又做了最新表態。
段落 8 伊拉克等集團國家,還靠政府箝制消息,我們全免了。從世界上任何一各瞭解國際局勢及兩岸安全的專家來看,這個小島的人,活得旣瘋狂又大膽,對即將到來的危難,渾然不知。
段落 9 德國著名大文豪哥德,在一段廣為流傳的詩歌中,曾提出一個切中德國歷史要害的問題:「德意志?她在哪裡?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國家。」德國是一個遲來的國家,在歐洲普遍建立強大國家版圖後,德國才倉皇地想找尋自我。沒想到爬起來的德意志,立刻變成希特勒法西斯,德國站起來的那一天,就變成德國人最恥辱的一天。
段落 10 一位後民族學的歷史學家曾提到,十九世紀民族國家浪潮中,沒趕上的民族,國家成立時往往充滿了過當的悲憤。她們的民族史,斑斑血淚,自我追尋也充滿了迷惘。她們無法享受十九世紀前民族國家,自然形成的歷史待遇,這些歷史上遲來的民族國家,邊摸索邊回應外界壓迫,國家的創始者,往往不知道國家該往哪裡去?
段落 11 一九九三年,我站在紐約帝國大廈頂端,總覺得環繞大樓的雲端背後,就躲著我的故鄉。站在紐約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才知道台灣離世界多遠。我總有急迫感,怕自己的故鄉,就如眼前這團雲霧,從世界版圖上消失。回台後,我的故鄉詩情淡了,故鄉沉重地走不出悲情的過去,即使未來已越來越險峻,我們只能固執且上癮地把歷史大樹搖呀搖,搖晃至滿地落葉,根本看不到地面為止。
段落 12 我知道台灣正駛著一輛不打算停的瘋狂列車,站在列車前想阻擋的人,隻身肉身,擋了只是臥軌自殺。台灣是人類歷史版圖中,另一個姍姍來遲的國家,如此不顧一切地尋求自我國家認同。你說錯嗎?詩人會告訴你:「站起來,我的國家,我們不要膽小鬼,我們不要懼怕中共巨人的小侏儒,我們是輛歷史列車。」
段落 13 很美吧!我臨時撰寫的詩。信手拈來,寫一斷悲憤的詩容易,但經歷一段悲憤的歷史,卻很苦,很慘絕人寰。十年下來,我從沒有這麼絕望過,而且知道我們挽回不了。能說真話的人,已越來越少,敢說真話的人,帽子也越戴越高,再知情的人也只能眼看瘋狂的歷史列車,毫不煞車,往前奔馳。
段落 14 有位歷史學家寫德國第三帝國的興起,「非毀滅別人再毀滅自己不可」。歷史會興會亡,因子早已潛伏社會底部。我們比較年長、瞭解兩岸關係的,只能站在月台上,看著列車匆匆向前駛去,我想尖叫,列車的響笛透天地高聲,把我聲音也壓得低啞了。
段落 15 李敖生病後我去探望他,在一個煙雨濛濛的夜晚,天很涼、有點冷。陽明山的風吹得特別大,尤其是冬天特有的蘆葦,又蒼鬱又搖曳生姿。我和李敖談話,整屋子開著暖氣,隔絕冬夜的山中。李敖坐在有點英國式的古味沙發上:「文茜,我們的人生都白忙一。」他屈指算算,再一年又三個月,自己七十歲;我屈指算算,再過三年又三個月,我也五十歲。李敖說,台灣無論統一或獨立,都已註定邊緣化。統一了,變成中國的一省,既沒有特殊之處,也無法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競爭。獨立了,過程中必然爆發嚴重戰爭,就算成功,再世界經濟文化中,也是邊緣化。他說:「當前提是錯的,後面便全盤皆錯。因為我們活在台灣,所以我們白忙一場。」
段落 16 想起溫世仁,比台灣悲劇早走一步的傳奇英雄,他一生都在努力避免兩岸攤牌。溫世仁相信,網路統合的世界,可以避免戰爭。他走了之後,網路只連接了他的喪禮,連接不同地點的遺愛。在台灣的朋友為他辦一場追思音樂會,同一天,祁連山腳下黃羊川將近一萬人,也以他餽贈的網路科技,舉辦了同一形式的追悼會。網路沒有能力避免兩岸的悲劇,只譜寫了一段人間少有的溫世仁傳奇。
段落 17 好朋友告訴我,溫世仁臨走前,還為兩岸奔走。接到幫連戰站台的邀請,他毫不猶豫立刻允諾。他和連戰交情不深,毫無利害,只為投台灣未來一票,他不忍看著故鄉,最後戰火波及。
段落 18 溫世仁走了,誰來告訴台灣人真話;戰爭等著我們,而我們已不堪一擊?
段落 19 台灣軍備目前嚴重落後,美國特別憂心二00五之前,兩岸軍事失衡現象。尤其陳水扁又逐漸否認四不一沒有,又提出二00六公投制憲,等於幫中共訂打台灣的時間。決戰列車已啟動,只看未來幾個月的局勢,只算時間點。這是北京的定論,任何反對攻台的人,再北京政治圈中,已無法立足生存。
段落 20 遲來的國家,早到的戰爭。四年前,恐怕北京不會有人意識,中國必須如此提早對台動武。兩年前,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也不會有人預測,二00四台海非攤牌不可。我們有不顧一切瘋狂駛進的列車,別人何嘗沒有?我們求戰好戰,別人怎麼可能避戰?五十年來,美國前所未有對台海攻擊如此鬆口,這對中共是多麼千載難逢的機會?
段落 21 我心愛的台灣,前所未有的危險正等著我們,前所未見的無知,也半隨著我們。
段落 22 就撕日曆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