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6 06:17:55| 人氣1,504| 回應6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古漢語阻礙科技發展?

(都已啥時代了,竟還有學者專家教授會說漢語阻礙科技發展?

只要腦中被西方精神殖民,啥時代會有邪者磚家叫獸!

這些人怎不知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早已(【圖博館】緣現論(2))言:中國語言在主謂詞、存在與本體、是與有等的表達上不明確,這種特質表現在中國思想著重於關係,避免了實體的假問題。但李氏並不認為中國語言不能表達科學觀念,他說:「我們不曾懷疑過上古或中古時代,中國科技書作者所想表達的觀念,只要他們不亂寫,就能把想寫的寫的很完整」,他甚至認為:「我們十分相信,如果中國的經濟與社會條件允許現代科學在那兒興起,那麼早在三百年前,中國語言便可用來表達現代科學內容了」

另參【圖博館】:緣現論(2)  科學哲學:邏輯邪7/66  
《漢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188"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188"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188"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188"事》 美國的科學真的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9"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9"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9"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9"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9"?)


撓米成: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2018-04-03 觀察者網

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得到了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這個問題被反复地提出和討論,人們試圖從政治體制的、經濟結構的、文化價值觀的、乃至農耕民族興修水利等各個角度找到答案,而作為科學的工具語言,它的現代化在這場討論中卻較少地被提及。在本篇中,筆者想就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這個問題做一個初步的、粗淺的探討。
  1、古漢語缺少廣泛應用的數字符號系統
現代科學是實驗科學,系統的實驗需要以數學的方式將假說表達出來,以增強其精確性。因此,數學化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關鍵環節。而作為數學的載體,一套高度抽象、邏輯嚴密的數學符號是必不可少的,這套數字符號系統正是中國的古代文字中缺少的。
  儘管,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數學的符號載體始終沒有突破漢字體系,以至於“幾千年的傳世著作中都未曾出現過科學系統的數學語言”。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裡,數字的記錄是由“個、十、百、千、萬、億、兆、京、土亥、秭、壤、溝、澗、正、載、極、恒河沙、阿僧底、那由他、不可思議、無量數”這樣複雜的方式完成的,缺少了直觀性和易用性。
  當然,配合這樣的計數體系,我國也有過專用的運算工具,比如春秋時候就發明出來的算籌,祖沖之就是用它成功地算出了圓周率。但是,由於運算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地方擺算籌,運算越複雜,需要的面積越大,失去了便捷性;而且運算的過程就是挪動算籌,算到了下一步就無法看到上一步的運算過程,無法檢查錯誤。
  圖一:早期算碼
對應著算籌,古人曾經發展出一套包含數字1到9的“算碼”,並且通過橫豎的排列來區分個、十、百、千的數位。這套算碼系統在當時相當發達,採用十進制的時間比西方早了一千年,並能夠迅速地實現複雜運算。
  圖二:用算碼表達的公式
早期的算碼系統已經可以區分正負數了,可以準確便捷地進行運算。不過,沒有“整數零”這個概念(通常認為零的概念是印度人發明的)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缺陷。上世紀70年代出土於甘肅居延肩水關遺址的漢代簡牘可以為早期中國計數方式中不存在“整數零”提供旁證:這些漢簡中有一些是用來記錄考核官員績效的,根據當時的運算規則,被評價人員的總分數排列的方式是“……負五、負三、負一、得二、得四、得六……”。這種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數列,“是以等差關係排列的”,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概念中“徹徹底底就不存在'整數零'這個數學概念”。
  東漢以後,隨著算盤的出現,數字的運算實現了輕量化,被民間廣泛使用,以算碼為基礎的筆算系統逐漸棄置不用。但是,算盤和算籌一樣,是通過運算工具的物理移動來輔助運算的,只能體現最終計算結果,而無法回溯運算的步驟(當然,邊打算盤邊記錄也可以,但這會佔據大量的時間),這也就大大地限制了運算的複雜性。
  同時,由於算碼(計數係統)和算盤/算籌(算數方法)的發達,在世界上領先一時,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來數學語言的滲透。以至於在13-14世紀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時候,根本沒有引起重視,因為它的功能在中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新鮮的。而當阿拉伯數字被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約1170-1250)發現並帶到歐洲時,它立刻取代了羅馬數字和羅馬算盤,並在0-9數字符號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在紙上列豎式的算法,使運算的千變萬化一目了然、便於核對。
  到了16世紀-17世紀,基於阿拉伯數字的計算系統已經優勢明顯。尤其是對數的出現,使航海、測繪、天文定位所需的龐大運算量變得可能完成。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49-1827)曾經讚歎對數“在實效上等於把天文學家的壽命延長了許多倍”。
  相比之下,古漢語體系中一直沒有吸納(或者內生)出一套可以與阿拉伯數字系統媲美的計數語言。直到19世紀李善蘭翻譯《代微積拾級》的時候,還是用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和漢字一二三代替阿拉伯數字的,寫成數學公式後,畫風清奇,令人不忍直視。因此,筆者認為,缺少系統簡明的數字語言大大地制約了我國古代數學向複雜化發展,也是減緩現代科學在我國發展的原因之一。
...
  回應
 你說古漢語沒有零,那我有個問題:“古希臘”也沒有零,怎麼寫出的幾何原本?別忘了古希臘連十進制都不是!觀察者請的啥作者……
 這種論調太機械而脫離實際了,而且也陳舊迂腐。沒記錯的話,在洋務運動還是某次清末民初時代的改革失敗之後,就湧現出一堆半吊子知識分子呼籲廢除漢字,採用西方人的蝌蚪文。理由嘛,跟這篇文章所說的大概差不多。真是太陽底下無新事啊。有興趣的可以翻翻前人是怎麼說的,又是怎麼被批駁的。
 睡不著怪床歪,顛倒因果。語言文字的發展是會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而不是倒過來,因為文字所以生產力發展不起來。
 古英語、法語、阿拉伯語是否阻礙了古代科技在他們國家的發展?這些問題就如學漢語是否阻礙了你智力的發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古漢語阻礙科技發展屬於胡說八道!一個社會的發展在於需求!沒有需求沒有發展!
 古漢語根本不是阻礙近代中國科學發展的原因,看看現在,漢字與科學的結合有啥問題沒有?沒有,反而結合的非常完美,是因為漢字從來不是固化的,它是動態發展的,它會從外部汲取先進的有用的的東西進行自我更新,元素週期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所以說,漢字從來不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原因,阻礙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固步自封,思想觀念落後。在當前信息大爆炸背景下,拉丁文字的缺點非常明顯,不斷膨脹的無關聯的新詞彙的誕生,造成了西方人未來會有非常大的閱讀困難。在解決電腦輸入漢字的問題後,漢字的優點顯露無遺,漢字處理新詞彙的能力是拉丁文字的萬萬倍不止。
http://www.guancha.cn/naomicheng/2018_04_03_452451.shtml
另附【圖博館】實然觀:相對於李約瑟,黃武雄以方法論為判準來比較中西數學發展史,他將數學知識歸納成四種方法論,再分析中西數學在各方法論的實際發展,並從中得出結論。
  四種方法論:一、代數方法,指設立未知數來解方程式,以處理問題的方法。二、轉化方法,指有系統的將幾何(形)轉化成算術或代數(量)來計算,又將代數的關係轉化成幾何圖形的方法,比如解析幾何。三、局部化方法,指有系統的把問題化成局部的性質或條件來處理的方法,如微積分。四、形式化方法,指將數學重新予以抽象或演繹,以避免直觀的錯誤,如歐氏幾何、非歐幾何、皮阿諾等的公設。黃氏的重要結論有:
  黃氏認為十二、三世紀的宋元數學發展至高峰,不管在代數方法或轉化方法上均已飽和,此時中國的社會條件不足以支持西方式解析幾何轉化方法的產生(西方資本主義為計算炮彈軌道),更不可能有牛頓為了計算天體運動,發展出的微積分,而微積分是使數學由常量至變數發展和局部化的關鍵。他以數學史的發展來反省利瑪竇來華傳入歐氏幾何並非當時中國數學所需,他認為「中國數學在那一關口所直正需要的並不是形式化方法,而是代表轉化方法的解析幾何與代表局部化方法的微積分」。
  黃氏認為數學的定量(有關計算成果與方法)與定性(數學結構)是交替發展的。以西洋數學發展來說,常量數學的定性代表歐氏幾何雖有希臘形上要求下的數學結構完美性,但也造成不少束縛:一、卷二,歐氏不接受根號二為一個數,當然也產生不了負數觀念。卷五,討論幾例問題時,因偏定性,所以沒認識到分數的四則運算,但在中國,漢代的周髀算經則有了複雜的分數計算了。二、此種束縛即使到文藝復興之後仍存在,雖然當時傳入歐洲的印度和阿拉伯數學教本已將負數當數來處理,歐洲卻遲遲不肯接受。Descartes在解方程式時雖得到負根,卻不承認它是個數,Pascal竟然說0減四完全是胡鬧。西方數學家自十七世紀發明微積分之後,西方數學在變量數學的定量工作上全面快速地發展,可是也無暇顧及他們所做的數學是否夠嚴格?當他們的推算結果與實際世界的現象吻合時便放心前進,不過這種直觀是粗心的,接下來數學家就從定性上反思,此時歐洲定性傅統又重新發揮作用。首先是Abel開始發難,討論到一些級數收斂和連續涵數的謬誤,進而追溯到實數系本身也必須要有嚴格的定性論證,其中重要的形式化案例有:一、Cantor的「結構法」假定有理數已知,從而推論出無理數。二、Peano的「起源法」從自然數公設出發,從而設立出整數、有理數和整個實數系。三、Hilbert的「公設法」。四、到二十世紀數學的每一部門都紛紛進行形式化(p80-5)。黃氏認為形式化是必要的,但他也認為形式化只是定性工作,並非數學的全部,尤其如不配合時代條件,一昧強調邏輯演繹的形式主義會帶來危機。更何況形式化只不過只是邏輯演繹,更重要的是設立定義和公理之前的抽象及直覺過程。

另附參
【新圖博館】實然觀:...回到玻璃為何因不如玉瓷器「玉潤珠圓」而不被中國人接受,來連結歷史的分期爭議。英國歷學史麥克法蘭在其《玻璃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不只不承認一般以鉛鋇/鈣鈉來區分中/西玻璃、而主張中國古代玻璃皆源自西方,更以中國不用玻璃、阿拉伯雖傳承了羅馬玻璃但亦缺科學理性、故皆未發展出西方以望遠顯微鏡/試管玻璃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此種「西方中心說」自古希臘便開始了(埃及人雖因建金字塔和治尼羅河水、先有算術,但要在希臘人理性下、才成數學)再加信了耶(多似邪字)教一神論、到近代更甚、如前述韋伯認為西方才有理性的自然人文有科學。「西來說」自清末崇洋媚外毀了「天下中心說」、已成了主流學界的一種「邪說」,而不能理性客觀的比較出、在那些判準條件下、誰可能是誰之源或更可能是多元互動之演化,邪根在「中國關聯性思惟vs西方對立性思惟」,依演化的實然之相是萬物萬事皆息息相關、「多元說」應比「西來/一元說」較合歷史實相,奈何至今「判準和發言權」都仍在「西來說」掌中。...
  [故所謂漢服/字/人皆源自南蠻之楚漢、唐服/正楷/人含旗袍亦源自胡漢融合,而大漢沙文主義所言:簡體字非漢字乃邪體,不只不知清末民初以來漢字和儒教等傳統因承擔了中國衰弱的重責、而被從天下中心自大之右極陷於全盤西化自卑之左極的「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之漢字革命史:先簡後併終廢、當然中國關聯性思惟及表意文字的歷史實相證明中文不但廢不了連併音化也不行(日文的漢字與假名共用故廢不了而韓越漢字與併音分用故廢的了)、至於簡繁正邪之爭是一時的無謂,畢竟腔調字形非表意之體、能表達詩詞吟唱之韻味只具四聲調的北方官話(相較於古漢語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少了入聲、從明清以北京為京城故北京話成了白話文/國語/普通話之基礎、此過程似法語以巴黎話為基礎)亦優於保存多聲的南方方言(但音階南五北七);雖然電腦輸入下簡繁已無學習優劣之別、但既已約定成俗、就不必改繁除非為了書法美感、雙方能識簡/繁寫繁/簡便可,也不知中文只要還是表意就能發揮統一中國的作用、如像台羅併音則與台獨關聯、羅馬帝國的崩解便與各地民族語言併音化相關,台獨對此又鬧內訌:若廢國府的ㄅㄆㄇㄈ注音、改行拼音與國際接軌、又恐不能與中共的拼音區別,更不知一面自卑地去中國化一面又自大地宣稱1949尤其文革之後中華文化只在台是種矛盾分裂心理、這也存於中國周邊的日/韓:安史之亂後唐文化只在日/清兵入山海關後明文化只在韓,其實中華文化之體是創造性繼承的、改朝換代只是文明文物之形、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不明者常陷於中國是超穩定結構千年不變或中國不像日本重視文物保存之迷思:其實中國也重視文物保存、奈何木質不耐水火蟲尤其常毀於中央集中保存之結構、加上更重視文化精神/自然和文字之繼承如詩云「荒涼古廟唯松柏」再加碑,而日本則長期地方封建分散保存又重視集團繼承而中國則富不過三代、即使如此也難免大規模毀損,故奈良唐建築多重建於宋、京都宋建築多重建於元明,木溫潤在古代中國象徵生命故多用於陽宅、石冷硬故反之、但如今中西又反之、尤其美國年年不少木宅毀於火風蟲但為美國夢仍續建、中國反而建高樓以節木省地,相對於中國園林的「借景自然」、日本自古的「枯山水」則顯人造自然,至今亦然、同用片石砌牆、中國王澍的建築就比日本隈研吾自然、安藤忠雄的清水牆建築可類比],
  當然夷人華心只是理想的中國天下觀、現實的中國人是以父系血統之家族主義為判準、故常「家國」並稱、這在商周文獻便已確定、夏則因二里頭考古尚未發現完整文字而只是片斷似商甲骨文之字符故不被主流史界認定為信史而只是傳說[甲骨耐存加之秘藏再加清末偶現不然商之信史將永殤、商既繼夏再加完整文字不可能一夕完成,有沒可能、夏文書寫於似商文日用之木牘竹簡但在地下腐朽了、或耐存的夏甲骨文仍秘藏而未現呢],而這一切在清末崇洋媚外毀損了天下觀之後可能都失準了,君不見如今港台獨以被殖民為榮,畢竟天下觀要立基於有天下最強文化如盛唐之吸引四方,而殖民時之英日便如盛唐[唐太宗和趙武靈王的「胡化」因掌握了知己知彼式「華體夷用」改革而成功、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和唐玄宗的胡化則反之,蒙元則因拒絕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即使空前最大帝國、在中土的元代也不足百年(1271-1368),滿清則因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統治之初曾高壓(剃頭屠城等)但透過懷柔(科舉編書等)、不只明末遺老多服,連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等文將也以道統恢復滿清政統、而受洋式訓練的新軍武夫反滅了清朝政統成為軍閥之源、清代則近三百年(1636-1912)],除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成真,不然難再現中國天下觀)。

台長: jsoujsou
人氣(1,504) | 回應(6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 個人分類: 文藝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內丹超心理學
此分類上一篇:幹細胞返老還童

顯示全部66則回應

阿楨
學外語是必要的,現在的問題是把學英語當成了全部外語,應該把英法德拉丁西班牙語等並列,讓學生選學其中之一,而不是現在這樣把英語當成外語本身。
 全民學英語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英語產業應當精英化。現在國內、國外有很多人以英語產業為生,當然捨不得國家改變縮小英語教育的規模。曾記否,初中英語教材一年一換,就是為了配合老外賺錢。
 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英文學習給那些需要專業化的人學習,大多數人是沒有必要的
 現在不是學不學英文不英文的問題,是學英文通吃天下的問題,英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才是要反思的
 很多年前我就認為全民學英語完全是浪費時間資源,讓那些有興趣的人去學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是更好嗎?
 我正好相反。我認為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越應該學一些外語。無他,一是可以給自己增加一門技能。二是多一個瞭解和認識世界的視窗。
 對於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來說,在初、高中階段分辨出哪些人有興趣學英語,哪些人沒有興趣,哪些人以後的工作會和英語打交道,哪些人以後工作了與英語無緣,這都是強國家所難的,所以為了保證少部分人在以後大學期間跟得上進度,不會後悔以前沒學過英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開展英語教學是有必要的,以學習IT行業為舉例,英語都不會搞什麼程式設計?其他一切基於電腦的科技,除非發展出成熟的,能夠被廣泛應用的漢語言程式設計,否則搞這個行業的人英語都是非學不可的。
 按你這麼說的,全球學英語才是必然趨勢了吧。真香。
 是啊,現在英語是事實上的世界語言啊?
 再過10年,在AI技術的發展下,你們就會發現學英語真的是一個廢物技能,現在吃香的外語翻譯這個職業很可能就像現在的計程車司機一樣面臨被技術淘汰的命運。
2019-03-23 08:24:48
阿楨
英媒:美式招生醜聞在華不會發生

  英國大學世界新聞網2019-03-31:美國招生醜聞不會在中國發生 美國近來被曝光的高校招生賄賂醜聞在中國見諸報端後,中國民眾紛紛搖頭表示不敢相信。見不得人的金錢交易、賄賂教練、名校招生持續受腐蝕,這些都沒有發生在當今中國。在中國,高考仍是大學的“守門人”。
  在中國,防止美國式大學入學賄賂同樣適用於出資為學校建大樓等方面。2012年筆者在中國某高校任教的教室位於“10號樓”。中國大學也接受捐助,但有關建築統統被編號,捐贈人無法從中“獲益”。
  20世紀初,妻妾成群的中國富人紛紛把眾多子女送到“學校”混文憑。在西方,此類學校被稱為“文憑工廠”,在中國則被稱為“野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再沒讓此類學校死灰復燃。
  令中國人困惑的是,越來越少的美國院校要求申請人必須參加ACT或SAT入學考試。若美國大學繼續對學業要求越來越寬鬆以維繫學費資金流,“野雞大學”將再次肆虐美國。(作者理查•施洛克是美國恩波利亞州立大學生物學榮譽教授,王會聰譯)

陸名校推甄不收文組! 家長大罵歧視 理組卻都笑了... 2019-03-31聯合報

近日,大陸多所大學先後發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不過,與去年相比,許多大學嚴格控制招生科系,大幅縮減人文社科類招生人數。
•文科標準難統一 不若理科可量化
理科網友這麼說:「但當今強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真的就是理工科的競爭,華為就是我們的榜樣。」
文科這麼說:「理工人士只知道鑽研技術,缺乏人文素養,缺少社會擔當。」

甄試過篩人數爆量之亂 台大教授:逼高中生出走 2019-03-31 聯合報

大學個人申請一階篩選27日放榜,各校系個人申請通過一階篩選的暴增,國教行動聯盟、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今(31)日在教育部門口抗議「同分亂象」,要求增加「學測鑑別度」。
  相關新聞
申請、繁星同分暴增 家長淚訴同分增額亂象
2019-04-02 05:27:29
阿楨
中國上海復旦學者首次證實:我們的母語起源於中國北方

  2019-04-26在學術期刊Nature中,中國科學家利用統計學分析方法,結合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等證據,首次確認了包含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而漢語是最早從漢藏語系中的分化的語族,這一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5900年前。
  漢藏語系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它包含超過400種語言和方言,總使用人數達到15億左右,漢語、藏語、緬甸語都屬於該語系。
  北方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部分人向西遷徙到了西藏,向南遷徙到了緬甸,另外一部分人向東、向南遷移,最終成為說漢語的漢人。
  西南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西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以及印度東北部一帶。這種假說進而又分為兩種假設,一種認為說漢藏語言的人群起源於13500年前的四川西南部,在大概9000年前分化為兩支:一組人群前往印度東北部,另外一組人群向北前往黃河盆地地區,後一群人被認為是當代中國人的前身。另外一個假設認為漢藏語言起源於大約9000年前的印度東北部。
  回應
這是北方人得出的結論吧
上海復旦在北方?夏商周不在黃河流域在南方?
2019-04-29 08:13:24
阿楨
南非專家:非洲若不學習漢語就有些無知了

  中國日報網2019-04-26電 跨越千年時空,現實呼應歷史。“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鑒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中東地區蔚然成風。
  “一帶一路”的建設帶動了“漢語熱”在全球的持續升溫,除了中東國家,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也開設了漢語課。1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表的題為“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學說普通話,中國在非洲影響力增強”的文章稱,早在2014年,普通話就已經成為南非學校的選修課程。2018年11月,烏干達追隨南非腳步,計畫在35所中學增加漢語課。
  1日,俄羅斯首次舉辦國家漢語考試,漢語成為俄繼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五種全國統考外語科目,俄羅斯43個地區有289名學生參加,考試內容全是選擇題。隨著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增加,俄對漢語的興趣和瞭解與日俱增。在過去10年中,該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攀升。1997年5000人,2007年1.7萬人,2017年增至5.6萬人。其中,39%的人在大學學習漢語,31%在中小學學習,25%通過語言課程學習,5%在孔子學院學習。
  除了可以在這些公立學校學習漢語之外,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2019年2月24日,路透社發表題為“中國正在優化孔子學院建設”的文章,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增進中外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來,漢語的“朋友圈”正在全球升溫,而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漸提升。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是機遇更是理想。“一帶一路”讓人才交流變得更加通暢,中國的發展也將會為學習漢語的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
2019-04-30 09:01:19
阿楨
習近平2019-04-26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共簽640億美元協議

  2017第一屆高峰論壇279項成果全完成: 3800億人民幣貸款,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已有125國29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也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成果檔。
  在全球,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在區域,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在國家層面,與土耳其中間走廊、蒙古國發展之路、越南兩廊一圈、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等有效對接。
  相關新聞
 聯合國秘書長盛讚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治理典範
 聯合報: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7國元首出席 大咖缺席(回應:在西媒眼中,他們才是高人一等的大咖,其他聯合報都是不重要的小弟。G7早就過時了,沒中國參加的會議,還算全球會議嗎? )
 美智庫CSIS眼紅中國一帶一路:美國得當全球高品質基建領導者,報告抹黑中國帶去腐敗、債務危機 (回應:先把家裡的破基建整好了再吹/噴)
 環球時報社評:常識和現實都在嘲笑“一帶一路”唱衰者
 環時社評:一帶一路,內在動力遠大於外部阻力
 3年多經八次擴容亞投行成員2019-04-22從57增至97個:共批准39個專案總投資79.4億美元,共撬動了近400億的總投資。絲路基金成立資金400億美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峰會上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12月,已決策投資28個項目超過110億,約70%投向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典型項目包括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項目,以及與歐洲投資基金(EIF)等比例出資設立的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第一期規模5億歐元,主要通過子基金投資於對中歐合作具有促進作用、商業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
 美卿:華投資拉美非好心 京斥肆意誹謗煽風點火
 中拉開發銀行成立大會2019/04/22在京召開,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拉美7家銀行,國開行已向拉美18國、200多項目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貸款,牽頭設立225億的中拉、中國─加勒比基礎設施貸款,參與設立首期1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
 中國十年對拉美投資達2500億美元- BBC
 東盟正成為一帶一路投資重點:2016年,中國對東盟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15.5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7倍,占一帶一路55.2%。2017年883.6億同比增長23.5%
2019-04-30 09:02:42
阿楨
中國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至2018年5月中企累計工程合約3639.6億,完成2399.2億。
 習近平2018-09-03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再援非600億美元,未來三年將實施投資非洲基建、擴大進口非洲商品等八大行動。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2018落實,中國連續九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年均直接投資30億。
 美稱中國金錢外交會導致太平洋島國落入債務陷阱2018-08-30外交部回應:同樣是資金,西方是餡餅,中方就成了陷阱?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近10年來中國從0增至超過13億美元,澳大利亞66億是最大投資國.
 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瑞士04.26加入一帶一路。
 德國:歐洲願以集體形式加入一帶一路
 習訪歐:美聯歐制中夢碎
 中義簽一帶路一協議 200億歐元大單
 義高官:G7還有兩國準備加入一帶一路
 波音再遭重擊:習3.25與法簽400億歐元協議,購買300架約300億歐元空巴飛機。
 中歐德法3.26峰會: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推動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
 中國駐歐盟團長04-07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歐洲國家達22個
2019-04-30 09:03:50
阿楨
白話文罹癌 中文教育須返古治療 2019/05/04 中國時報 簡立欣

五四及白話文運動影響華人百年,但火星文及語言癌的流弊,卻凸顯台灣語文教學的缺失,引起各界關注。
「現在要『做』點餐了嗎」、「有局部性大雨『發生的機率』」、「『針對』自動販賣機『進行』衛生稽查」…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台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抬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台灣在語文教學的明顯缺失,顯示中文教育有必要「返古」。
飽讀古典 白話才優美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言之有物 非不讀古文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
盲目歐化 根本是退化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為,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2019-05-04 07:39:14
阿楨
批華語是外來語 網譏:整篇文章都用華語寫的 2019/08/12 旺報

在台南以文創起家的聚珍台灣書屋,日前在官方網站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表示華語是外來語,卻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的地盤,意味著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不過底下網友論辯卻比原文還精采、深刻,有網友表示「怎麼沒金門」;有網友指出整篇文章都是華語打出來,怎能一邊享受單一語言交流的便利還一邊嫌棄華語?還有網友直指該文預設就是「講華語的不是台灣人」,根本是洗腦。
「聚珍台灣」指出,從《台灣語言地圖集》一書的〈台灣家庭較優勢語言地圖〉可以看出,代表華語優勢的藍色區塊略大於代表母語優勢的其他區塊;書中認為,家庭是語言最後堡壘,華語是外來語言,居然能夠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地盤,不論華語使用率多少,都意味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聚珍台灣」呼籲大家一起拯救母語。
有網友首先質疑「華語是外來語」的說法:「講得好像台語不是外來語一樣。」還有網友認為文中「台語」的定義不妥,如果「台語」指的是河洛話,河洛話已經霸占「台語」席次多年,那難道客語和原住民語就不是「台語」?再者,如果「台語」指的是台灣最常使用的語言,那當然是指華語。
還有網友細究,如果「台語」指的是閩南語,但閩南語又分成福建漳州話和泉州話,而台灣的「台語」其實是漳州話。又有網友說,照這個邏輯,宜蘭腔、台北腔、鹿港腔、永靖腔、海口腔、台南腔、高雄腔,哪個是「台語」?
有網友表示,「聚珍台灣」整篇文章都是國語打出來的,台灣部分人一邊享受單一語言的交流便利,一邊卻碎碎念。底下網友「提醒」他:現在本土價值你敢嘴(回嘴、打嘴砲)。
一位網友說 台灣的價值就在於結合各種語言創造出新文化,「就像新加坡人講話會參雜河洛語和英語,將來也許台灣新住民朋友變多,台灣人講話會混入越南和印尼語。」刻意將閩南語定位為母語、將國語定位為外來華語,不就跟國民黨威權兩蔣時代一樣?
  回應
人一綠,腦袋瓜子就背祖壞崩。綠ㄨ有種就發明新文字,新語言。台語根本是閩南語。我的祖先為了怕我們忘祖背祖,甚至於還留下祖譜,告知來自福建何地。
2019-08-13 08:21:31
阿楨
《弟子規》招誰惹誰了? 2019-10-29

按;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某位教育名師斷言,傳統蒙學讀物《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其實這類論調在五十年前我們聽得耳朵起老繭,就是近年,也仍不時有人提起。
  傳統蒙學讀物裡,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千家詩》等。其中有以識字為主的,如《百家姓》;也有的在識字之外兼帶講一點傳統文化知識的,如《三字經》《千字文》。而《弟子規》不同於其他幾本,內容主要是教孩子懂禮貌、學規矩。此書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編,原名《蒙訓文》,後經他人修訂,改名《弟子規》,是書塾教育最常用的啟蒙讀本之一。
  平心而論,這本《弟子規》編得還是很有章法的。開篇先以寥寥數語點明宗旨:“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諸多內容,並非編者杜撰,都可以在《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因此這本《弟子規》又可看作《禮記》的簡編,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拿今天的眼光看,我認為書中大部分內容沒啥不妥。人而有禮,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只要有社會人群存在的地方,就都適用,放在世界範圍,也有其普適性。——只是我們與之暌違太久,已經有點不習慣了。
  我讀小學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的記憶中,課本中有關規矩和禮貌的內容少之又少。只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課,講到有求于他人時,要看著人的眼睛。其實《弟子規》中一句“問起對,視勿移”已講得很清楚。六十年代以後,課本開始大談“鬥爭”,就更沒有“規矩”“禮貌”的位置。——我們身上僅有的一點禮貌規矩意識,一靠家長耳提面命,二賴老師嘮叨叮囑。然而歷經六七十年代的“大破大立”“造反有理”,殘存的也已不多。
  有些東西,一旦斷層便不易接續,這也可以解釋為啥今天不少人言行粗鄙,缺乏文明習慣: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丟煙頭兒、闖紅燈、亂插隊……
  天下事“破”易“立”難,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沉痛的教訓。要按現代公民行為準則編一本《新弟子規》以取代舊本,且能迅速為大眾接受,並非易事。在新《規》誕生之前,暫借舊《規》來救急,原是無奈之選。料想南方某著名大學的領導也是這樣考慮的。
2019-10-30 08:00:55
阿楨
平心靜氣看繁簡之爭 2019/12/14 清大博士生林士清

不久前在北大、清華校園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因敢言而知名青年律師陳秋實,在公開的網路場合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是以,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所謂「識正書簡」當時引發衛道文化界的強烈批判,但在實用性上,筆者認為馬英九的說法固然也有些許道理,起碼筆者在北京讀博這段時間,識正書簡的閱讀及撰寫的習慣逐漸養成。
  簡體字非共黨創造
華夏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繁簡之爭起源政治
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見到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首先,漢字一共有九萬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2235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居功厥偉,楷書的撰寫方式是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
  至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1934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1700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年兩岸分治後,台灣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2019-12-15 07:37:15
阿楨
簡體字挽救了漢字
當筆者前往北京負笈念書後,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下列心得: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來自於由下而上的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書寫美感,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的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化,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徹底挽救了中國文字。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界。
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
  繁體字的文化象徵
簡體字擁護者最受不了說繁體字代表中華精神,認為繁體字不過就是一些遲早被淘汰「老字」。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解,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
除了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
2019-12-15 07:37:37
阿楨
BBC:相比于歐洲,東亞語言系統更適合“計數” 2019-12-17 觀察者網

  導讀
有關中西方語言,誰更適合數學學習的爭辯由來已久。在相關的國際比較實驗中,來自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的學生在數學測試中的得分通常很高,比如最新公佈的2018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畫)測試結果。有研究就指出:和英文相比,使用擁有更少數位詞彙的中文和韓文更適合數學學習。不過,也有學者給出不同觀點,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數學的符號載體始終沒有突破漢字體系,以至於“幾千年的傳世著作中都未曾出現過科學系統的數學語言”。
  11月22日,英國媒體BBC刊文稱:
  今天,幾乎所有的文化團體都是使用十進位數字字系統,該系統將數位0-9排列成個位,百位、千位等。最符合邏輯的計數系統,其使用的單詞會反映該計數系統的結構,並且有簡要的規則可循。但是,許多語言使用是複雜混亂的(計數)規則。
  例如,在法語中,92表述為quatre-vingt douze(四個20和一個12)。在丹麥語中,92的表達為tooghalvfems,halvfems的意思是90,halvfemsindstyve可理解為四又二分之一個20。在英語中,像twelve或eleven並沒有提供多少關於數位本身結構的線索(這些名稱來自古老的薩克遜語的單詞ellevan和tweli,意思是在減去10之後還剩一個、還剩兩個)。
  相比之下,中國對於“十位”和“個位”的關係表述非常清晰,92寫成九十二。日韓也是使用類似的表達方式,心理學家稱這樣的系統為“透明系統”,即數位和(單詞)名稱之間存在明顯一致的聯繫。
  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數學能力?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計數系統的“透明度”會影響我們處理數位的方式。用東亞語言計數的孩子對十進位系統有更好的理解。
在一項研究中,一年級學生被要求用“十位”和“個位”的數字塊來表示“42”之類的數字。那些來自法國、美國和瑞典的孩子更容易使用42個獨立的“個位”表示,而來自日本或韓國的孩子更有可能使用4個“十位”和2個“個位”表示,這表明兒童早期的數字心理表徵可能由他們的語言塑造的。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導致不同國家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數學能力,包括如何教授數學以及對教育的態度等。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時,通常很難控制這些因素,但是語言的因素提供了一種有意思的方案。
2019-12-17 09:56:53
阿楨
復旦新聞學院長張濤甫:李子柒被“山寨”,該包容嗎 2020-07-03 環球時報

近日,有網友曝光越南某美食博主抄中國網紅博主李子柒的“作業”,指出這位越南“山寨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視頻,無論是拍攝內容、鏡頭語言、畫風,乃至髮型、穿戴以及廚間擺設等等,均“複製粘貼”自李子柒,甚至連有個奶奶,也都是抄襲的。
引發中國網友的不適反應,這可以理解。我們不妨繞開版權糾結,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或許能從這個案例獲得深意和真意。
人們把李子柒與中國文化聯結在一起,這就讓本來就顯得抽象複雜的中國文化,變得可親、可及、可感了。
有諸多原因限制了中國文化向外輻射感染力。其中有三個關鍵限制:
一則,中國文化本身就是抽象、駁雜的,難以三言兩語、簡潔明快地表現出來。二則,我們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還需改進。三則,文化壁壘的阻隔。在全球化空間裡,文化壁壘仍然強固,文化偏見有礙文化的溝通和理解,特別是在西方文化的傲慢與偏見仍無處不在的今天。
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僅靠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們,這樣才能讓東施們永遠只能停留在“效顰”的段位上。
所以,對李子柒被“山寨”,我們可目光長遠些,有文化上的包容之心。東施效顰,只會反襯西施之美。我們還有巨大的中華文化富礦有待挖掘,沒有必要與東施們計較。中國文化的舞臺足夠大,可以有千千萬萬的李子柒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側面來展露風采,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代言者。
  回應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當年聽到這句話,覺得齊白石不愧是大師,把模仿學習創新的關係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這個"山寨"事件得配合之前的新聞,越南完全是把李子柒視頻扒過去加上越南文冒充越南視頻,這個不是山寨的問題,性質是惡劣的!
2020-07-03 08:20:55
阿楨
“古今台外”算什麼,人還有“台醫” 2020-07-05 環球網

  據臺灣《聯合報》5日報導,遊錫堃今天上午出席“第12屆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開幕時稱,漢醫有千年歷史,“如果叫中醫,事實上這是命名的中醫,差不多百年左右”。他接著宣稱,漢醫傳到韓國叫“韓醫”,傳到日本叫“漢醫”,傳到越南叫“東醫”,如果臺灣叫“台醫、台藥”應該也“不錯”,如果覺得叫“台醫、台藥”不夠好,我們可以叫“漢醫、漢藥”也無所謂。
  《聯合報》對此質疑“‘去中化’再添一筆?”有島內線民批評遊錫堃“逢中必反”,有人留言諷刺,姓名要不要改?陳時中改成“陳時台”,陳致中改成“陳致台”再說。“中油”改“台油”,“中鋼”改“台鋼”,“中秋節”改成“台秋節”,“腦中風”也要改成“腦颱風”……。有線民則表示,再怎麼改,也逃不了“醫從中來”。你遊錫堃染了頭髮,也改不了你漢延子孫的血脈。還有線民批評遊錫堃,這就是吃飽撐著了。
  島內作家苦苓則表示,華航改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若要更改會造成一連串的困境。有島內線民諷刺:什麼叫也許不是那麼簡單?陳水扁早就告訴你,辦不到就是辦不到。
  變“中”為“台”亦是島內綠營的“常規操作”。島內親綠節目主持人彭文正就曾在節目中公開將“中肯”改為“台肯”、“古今中外”改成“古今台外”。
  回應
臺灣人患上台瘋, 廟小妖風大!.


遊錫堃倡 中醫藥改稱台醫台藥 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2020/07/06 中國時報 崔慈悌

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遊錫堃擔任行政院長,就已主張中油和中船都應該更名,儘管游在擔任閣揆時未能完成兩家公司的更名,但最後仍在扁的力推下,中油和中船的中文名稱改為台灣中油、台船,不過英文名稱因早已註冊,只能加上「,Taiwan」了事,縮寫仍維持原有名稱。
就連公司行號要改個名稱都要大費周章,更何況世界衛生大會(WHA)已將中醫臨床病名及症候分類正式納入,台灣自己改名,不僅工程浩大,更是自外於國際體系。
根據遊的說法,將中醫藥改名是為了避免混淆,事實上卻只是藉口,在台灣不會有人把中醫和西醫弄混,反而「台醫」、「台藥」指的是何種醫藥?更讓人摸不著頭緒,「漢醫」、「漢藥」的稱呼更易與日本漢方弄混,也脫離不了與中國大陸的連結。
從蔡英文未回應更名的說法,可以看出,蔡並不想隨之起舞,中醫藥更名,如同遊錫堃所言,「只是個人淺見」。
2020-07-06 07:57:15
阿楨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2020-10-28 09:10:38
阿楨
近十年香港地位下降後,有個微妙變化,很多人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 2020-12-15

【本文來自《別把粵語汙名化了,香港的事是複雜的分離主義,並不是粵語的鍋,只是被用來當刀子了!》評論區】
關於粵語和香港的分離主義,我覺得大家有點杞人憂天了。首先,廣東並非只有粵語,還有潮汕話、客家話、黎話等。其次,就算在珠三角,粵語其實也是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區別的。
另外,語言也好文化也罷,這些其實都是上層建築,都是建基於經濟地位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典型的粵語應該是廣州音為准的,但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的經濟地位和媒體強勢影響下,很多人說的粵語就是香港音。然而近10年,香港地位下降了,很多人說的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而實際上,由於國內媒體宣傳的強勢,反而現在廣東很多幼兒自己說不好粵語了。
  回應
 中國有八大主要方言區,北方官話雖然範圍最廣人數最多,但歷來沒有過強迫別人學自己方言的欲望。對於大部分北方人來說,普通話照樣需要學習。
 粵語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因為部分經濟先行地區,被境內外別有用心者,用糖衣炮彈設的局給愚弄了。中國其他地域的朋友,對某些粵語狂熱者的不爽,與其說是針對粵語,不如說是針對那些甘於被敵人愚弄的人。吵架的兩方都是受害者,都是被人挑唆的。
  相關新聞
被當重刑犯 黎智英2020-12-18轉赤柱監獄
援港只剩一張嘴 港生來台大塞車

拼音輸入才是漢字拉丁化符號化的最大問題! 2020-12-18

前天美國《洛杉磯時報》引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
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西方語言是拼音文字。當我們習慣使用拼音而不是字形結構來輸出文字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錯別字,比如的得地亂用、震與振、稍後和稍候不分等。
  回應
 對呀,我天天用拼音輸入法,漢字基本都不會寫了,悲哀啊
 確實筆劃輸入更合理,但多數人上網時這麼多話代替的是嘮嗑啊。
  相關新聞
中國傳統禮儀,跟繁體字等等一樣,是束縛中華文明進步的枷鎖嗎?
2020-12-21 09:03:08
阿楨
日媒: 中國“非遺”數量為何世界第一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2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12月17日,中國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今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於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2000多年前開始的端午節文化外,中國的篆刻技術、書法以及代表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經歷漫長歲月,至今依然紮根於社會。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高。比如,京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絲綢製品、針灸等,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廣為人知。此次入選“非遺”名錄的太極拳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多愛好者。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計算,少數民族僅占中國人口的8%,但人口總量超過1億,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入選“非遺”名錄也得益於政府的支持。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後中國政府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宣傳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中國無疑扮演了“優等生”的角色。
2020-12-28 07:35:59
阿楨
閩南話究竟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H0gbf4mTA
  回應
北杂胡虏,南染夷越。都是混血的,別自吹自擂也不用貶低都是混血的,只剩誰保留了更多傳統都是混血的,客家保留比閩南好一點罷
2021-02-23 10:02:06
阿楨
全球建築圈刮起“中國風” 2021-04-06 文匯報

全球知名建築網站Ar chDai l y於近期公佈了2021年度建築大獎的名單,中國專案奪得5席,證明了“中國風”在全球建築圈佔據了越發重要的話語權。
中國風Chinoiserie,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這種風格早在17世紀末已流行於歐洲,至今仍被運用在服飾、音樂、電影、建築、家居等領域。
但當下中國風不再是淺層次的元素組合或符號拼貼,而是一門根植於中國土壤的設計哲學。既有寄情於山水間的“陽朔竹林亭臺樓閣”,也有位於河谷地貌中的“金樽堡”,還有一座“七舍合院”。

中國風--維基百科

中國風的「中國」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相關的創作題材。

新中式建築_百度百科

新中式建築,是中式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築形式。該建築形式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精粹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

新中式裝修與中式有什麼不一樣?

中式:是從古代宮殿的建築藝術風格上提煉出來的中國古典建築室內設計風格。中式風格更多的利用了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誌出現。
新中式:是提煉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髓,搭配如今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新中式延續了清明兩朝中國古典的家居設計,並提煉其經典元素加以豐富和簡化,摒棄了傳統空間中等級、尊卑的思想觀念,空間配色上也很輕鬆自然。

疊合與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築藝術 2015/03/0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21-04-07 09:09:12
阿楨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2021-04-16 09:15:57
阿楨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2021-04-16 09:27:22
阿楨
討論一下中國人創新能力 2021-05-31

中國文化偏右腦的感性思維模式其實是最有利於創新的!唯一的缺點在於“感性”導致標準難以量化,創新的傳承非常依賴繼承者的“悟性”,而不幸的是“悟性”這玩意非常靠老天爺賞飯吃,不是每個繼承者都能悟出來,一旦悟不出來就可能導致創新就此斷絕,之後又要重零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時候經常發現技術斷代,這就是繼承者悟不出來又怕悟得出來的人搶飯碗而把秘密帶去墳墓的惡果。
西方文明偏左腦的理性思維則是先設定標準(公理/定義),這樣可以首先確保技術標準化傳承,然後偶爾碰上幾個悟得出來的天才就可以在既定的理論上創新一把。
相對而言,感性學習理性容易,因為標準規則可以量化容易理解,而理性學習感性則困難,因為感覺玄學不容易找。因此中國文化在吸納和惡補了標準化系統之後,加上經濟騰飛和科研經費投入,創新層面反而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別的不多說了,最近二十年的創意有目共睹,假以時日健康發展,一定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畢竟創新和顛覆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2021-06-03 08:30:11
阿楨
天宮啟動新興太空語言 外國太空人加緊學中文 2021/06/23 中時

全世界所有的天文與太空科學愛好者,對於各種太空科學影片中的受訪者使用英文與俄文受訪已相當習慣。不過自從中國啟用了太空站之後,國際太空站也可能在數年之後退役,有關太空科學的國際媒體與網路論壇正在議論紛紛,許多國家的太空人除了原先的英文與俄文之外,早已開始加碼學習中文,否則上了中國太空站會連操作界面與作業手冊都看不懂,也不見得能跟中國太空人溝通。這些有關全球太空人學中文的現象,讓許多大陸與海外華人忍不住感到自豪與驕傲。
國際太空站因老化與經費問題,大約會在2028年至2030年之間除役,屆時可能只有中國太空站在軌道上工作,而且中國人也歡迎其他國家參與中國太空站的運作與研究工作,目前已知會有17個國家的太空人陸續登上中國的天宮太空站,美國不在其中,這是因為美國國會於2011年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合作,目前的政治情勢顯然也不會在兩國的太空合作上有什麼改變。
根據美國國務院一份外語學習量表顯示,使用英文者學習中文的難度屬於最難的第5級,比列為4級的俄文更難,與阿拉伯文、日文、韓文同等級。對一些通曉數種語言的西方國家太空人來說,這很可能是他們這輩子首次學習象形文字,可以想見對歐洲國家太空人造成的何種文化衝擊。
眾所周知,在國際民航界為防範因語言障礙而發生事故,在美國的強勢作為下,國際民航組織(ICAO)建議使用英語作為飛航人員溝的統一用語。現行國際太空站上,美俄兩國太空人都會學習彼此語言,其他國家太空人則會其中至少一種語言,但使用較多的還是英語,俄語則做為輔助使用。
2021-06-23 08:36:59
阿楨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2021-11-17 07:02:29
阿楨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2021-11-18 09:05:38
阿楨
“東南方言古漢語論”者那麼理直氣壯了麼? 2021-12-04

【本文來自《可以用粵語的發音念“下車”,為何非要用“落車”?》】
先秦兩漢語料裡面符合“上車”含義的詞有多種,如“登車”、“升車”、“上車”皆可。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登,上車也。”
《莊子》:“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
《論語》:“升車,必正立執綏。”
《莊子》:“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
然而先秦兩漢語料中符合“下車”含義的詞只有一種,即“下車”。如:
《莊子》:“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韓非子》:“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
顯然,“落車”從來都是俗語,“正確”的用詞一直都是“下車”。
  回應
古時候也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的,古時候關中和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方言也不一樣。閩粵客地區動不動喜歡拿移民來說事,但是重點是移民語言對當地土著語言的影響大還是土著語言對移民語言的影響大,至少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本人是福建人,從來沒有聽說文中所說東南方言是正統的話語。
我是一個福建人,在北方上的大學,大一的時候經常被人叫南蠻子,到了大二我就學會了他們的發言,這才沒人當我的面叫我南蠻子。
我在福建呆了8年,聽到這邊差不多40多50多歲的人很喜歡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的方言,喜歡拿閩南語與東南亞地區語音,日語來自閩南語,試圖證明他們的語言是起源于閩南語。福建人說閩南語最接近古中國語,我去廣東,廣東人又說粵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兩者說話的發音天差地別(客家地區還沒去過),能不能先鬥出個一二三,咱們再討論方言和普通話。
2021-12-23 07:26:12
阿楨
蓮花清瘟擋了誰路? 2022-04-19

最近,先是自媒體“睡前消息”點名,再是王思聰裹挾流量攻擊,然後是“丁香醫生”定點轟炸,媒體人、資本家、“專業人士”聯合起來了,目標是一款一盒十幾塊的中成藥,黑中醫的反動勢力有多強大可想而知了。
  回應
 丁香醫生呼籲不要吃連花清瘟預防新冠,而權威專家觀點是連花清瘟是治療新冠而不是預防。丁香醫生的惡毒就在這裡,它說預防,沒說治療。
 2019年1月,由王辰院士承擔,衛生部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朝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等全國13家三甲醫院參與的“連花清瘟顆粒治療非流感病毒性肺炎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正式揭盲。研究結果顯示連花清瘟在改善非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體溫、咳嗽等臨床症狀方面顯示出良好療效
 楨:相對於江澤民的「右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臺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

儒學腐敗是近代在文化上營造出的巨大謊言。2022-04-20

近代洋務運動後,新文化那批人營造出一個文化上的巨大謊言,即儒文化是腐朽、落後、順從、奴役下層人民的,之所有到今天這個謊言還沒有被戳破,原因很簡單,就是儒學經典沒有走進義務教育的課堂。
到今天,我們七成多的大學生甚至沒有完整讀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卻將教科書上某個時代背景下刻意塑造出的孔乙己、范進這樣的虛構人物奉為儒學代表人物,沉迷於自我構思出的儒學腐敗論,對此如思想鋼印般深信不疑,並對所有基於儒學經典的反駁都不願聽、聽不進去,這就是近代教育在文化層面的系統性失敗。
回過頭來說最現實的,就華夏儒家文明圈,現在有誰混的不好?
中、日、韓、越,就最拉跨的越南也是南亞一霸。
2022-04-22 06:19:13
阿楨
中文最大缺陷是造長句能力不強,英文是詞形分類能力不強 2022-07-14

  回應
 中英文的根本區別是語言的演化能力好吧。中文基本不造新字,而是用現存的字組成新詞來描述新生事物。英語沒有這個能力,只好不斷地造新字,結果就是單詞量不斷上升。又因為對於複雜事務的描述無法用簡單的單詞來表達,不得不用一串單詞來定義一個事務,對於這種複雜性導致的書寫和交流困難,最後又只能通過首字母縮寫來簡化,導致詞不達意,死記硬背成為必然。
 中文能夠把長句縮減成精簡的短句提高交流效率的,你一定要造長句也不是造不出來,在現代交流當中英國美國這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長句,你在那句話中硬是加了一些其許、其何之類的詞來適應你自己生造的語法,可是在表意上既沒有用也不優美,除了在句型結構上看起來更像英語了之外,在傳播和表達上有什麼用處嗎?從句這種干擾理解、干擾表達、你不聽到最後就不知道人家要說啥的句式?你不能精簡一下自己的表達?
 本人從事法律工作,平時需要草擬大量法律檔,也要閱讀大量的法律檔,我覺得用標點符號將長句隔成短句,表達清晰、邏輯條理流暢,而且閱讀起來也很省力,對表達重點一目了然,意思也不容易出現歧義。我最怕看到一些長句,表達既囉嗦又不清晰,還得先分析下語法才能準確的理解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的歧義,閱讀起來費力,唯一好處就是容易給別人挖坑設陷阱,把真正的意思和邏輯藏在長句裡,對方一不留神就能上套。
2022-07-15 07:58:17
阿楨
中國參與國際奧數史上最佳成績 6名選手全部滿分強勢奪冠 2022/07/17 中時

參加63屆國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大陸選手以全部滿分的6金成績奪下團體冠軍,這是中國代表隊第23次取得團體冠軍,同時也創下中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這項榮譽在16日晚間的微博很快地就衝上熱搜排行第一。
數奧始於1959年,旨在激發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1985年起,中國科協每年組織中國優秀中學生參賽,共累計選派218人參加競賽,獲得金牌174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23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奧數熱--維基百科

奧數熱,是對21世紀初中國大陸學生、家長和教師大規模參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及其他類似競賽有關培訓這一群體性事件的代稱。這一事件前後持續長達二十餘年,而其是否完結、何時開始及有無必要至今尚有較大爭議。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
2022-07-18 07:31:43
阿楨
論文風波未息 又傳出考試作弊立委施壓要成績 2022-08-16 聯合報

論文抄襲風波仍未止息,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昨晚在臉書發文抱怨,指今年5月舉辦全民台語認證考試,發生補習班業者外洩考題、20多名考生集體作弊,但沒想到最近接到「 X黨」立委施壓關說,要求要給這些作弊考生成績「難道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成大台語文中心與台灣羅馬字協會在5月28日共同舉辦春季全民台語認證,這是除了教育部的認證之外,由國立大學承辦的認證考試,兩者有相同的認證效力,不少學生與台語文老師都必須接受認證,以取得成績加分或教職。
但上個月中公佈考試成績時,卻傳出考試時有20多名學生集體作弊,台語文中心表示,主要是一名郭姓補習班業者涉嫌先進考場考試取得試題後,再利用網路群組傳送考題給下梯次的考生,中心依照侵害著作權報警處理。
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兼台灣文學系主任蔣為文昨天深夜在臉書發文抱怨,「竟然有X黨的立委替參加台語認證作弊的考生來向台灣語文測驗中心施壓討成績!乾脆請這位立委召開公聽會讓大家聽聽看什麼理由可以允許考試作弊!難道X黨不想選市長了?或許他們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2022-08-17 06:22:43
阿楨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2022-10-14 08:24:55
阿楨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2022-10-14 08:32:30
阿楨
其實,現代詩不是“詩”,更多的像是分了行的散文

【本文來自《現代詩是舶來品?》評論區】
  回應
現代的詩,一是重意境與抒發,一是意境與韻律皆佳。如同現在的歌詞,符合音律就好。再者,中國古樂只有宮商角徵羽,引進的西方則是七個音符,所以不全按照古詩韻律也沒什麼。比如,歌曲《梅花三弄》《青花瓷》的歌詞是詩。隨便斷句就是詩,不過諷刺某些人功力不行罷了!推薦一首意義、意境和韻律皆佳的現代詩:《武侯竹林賦》葉文福
一縷漢家雲 似有 若無
多情繞雨後斜暉 秀竹
莫名情思牽我 肅然佇立
一粒自豪 又在心頭復蘇

蔭深 靜謐 這竹林 這小路
水濯熱腸 土淨荒心 叫人幽幽懷古
莫非 真的 這是民族精靈的聖地
鳳尾竹一簇 一簇 仿佛一見如故

俊美 蔥蘢 英武 一竿翩翩風度
沉著 堅韌 和睦 一身嶙嶙傲骨
有節不計出土 風流一身樸素
莫說笑上碧霄 依舊虛懷若谷

義薄雲天 又人情味兒十足
是烈性丈夫 又似哀哀慈母
泣謝先人 擇得如此形象明心遺志
鮮明 生動 這才是我的民族

不幸艱難險阻 我來自風雨迷途
淚眼一似枯井 寸丹已經麻木
原只想渾噩而來 長歌而去
此刻 這裡 掩面 禁不住失聲慟哭
 其實中國在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骨笛,已經證明那時就已經是七聲音階了。之所以後來那成宮商角徵羽,可能是古人覺得五聲音階也更莊重典雅,免於輕佻。明朝就又做了十二音律,又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合稱五音十二律。十二律,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注意“一個八度”。
2022-12-02 10:20:46
阿楨
學古文,只學譯文足矣,類比外文翻譯著作...
  回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人翻譯的白話文,都不可能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與真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自古至今,一百個大家就有一百種釋義和見解,相互之間各執己見,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唯有自己了悟了、參透了的東西,才有那種醍醐灌頂,一生受用的獲得感。
 這兩天連續在社區看到反對古文的評論,是有用心的,通篇都是漢字落後,英文先進,雖然沒有直說廢漢字,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和人辯論之前首先要確認對方的屁股,這種一看就知道別有用心之人,多說一句都是在給他存在感
 同樣的觀點,請發到外網去,請西方精英們廢除拉丁文/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扔掉拜倫、莎士比亞、狄更斯原文,因為他們都是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早就沒有普通人看得懂了。一併扔掉荷馬、但丁、歌德、雨果、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們的原著,因為他們不值得一讀,看看英文的不好嗎?
2023-03-09 09:35:52
阿楨
漢語漢字的重大缺陷是不利於“抽象思維” 翡翠城主

中文的意境美舉世無雙,但是通過“閱讀”而體現。這體現出了中文“說寫分離”帶來的弱點。. 中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弱,但畢竟要通過引入西方數學表達系統才能實現。而在哲學、法學等沒有專業表達系統,需要文字表達的領域,中國從古至今,成就不高。
  回應
 1、世界上有哪種語言是不通過閱讀來獲得主要感受的?就算把中國詩詞朗誦當音樂聽,美感也是出類拔萃的,要更深層次地體會到意境美,就必須要懂中文。你不理解,反倒說文字沒有傳達給你這層意思。2.古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哪一個不是靠朗誦學習傳承的?古代私塾裡最重要一件事的就是搖頭晃腦地讀這些經典。現代學校裡朗朗的讀書聲是在讀什麼?3.拉丁語書面語和口語的寫說分離程度比古代漢語的差異大多了,拉丁語口語在文藝復興後直接消亡,被法語等之前被認為是拉丁語方言的羅曼諸語言取代。4.語言只是用來表達概念的,而且是可以進化的,只不過進化能力有大有小。以前中文中沒有一些名詞,一些符號,相應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就缺乏一些概念。現在接觸到了,空白的思維概念就補上了,比如自然科學的符號系統,這更多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後者就是中國本土化敘事。5.中國成就不高?議去看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章就把你的觀點辯駁了。
 1.從清末、民國、建國、直到五六十年代,關於漢字缺陷、漢字拉丁化與漢字存廢之爭的討論喋喋不休,為什到現在漢字仍然存在呢? 2.但凡瞭解一些字源知識、“小學”知識,就知道中國文字完全不缺抽象思維,中國造字不僅有象形,還有會意,很多會意文字極具哲思。3.英文字母26個取4個為一組能有456976種組合。目前《牛津英語字典》(第二版)收錄了超過五十萬個條目。我們的會意文字只需掌握核心字1500個。然後便可以接近無限的組合出新詞。由於中文資訊量大的特點,在聯合國的各語言檔中,中文檔是最薄的,環保節約。七、學習表音文字是先易後難。學習中文是先難後易。
2023-03-17 10:34:07
阿楨
傻瓜才信:經濟學人唱衰中共 2023-08-29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指出,日益獨裁的中共政府正做出種種錯誤決定。這不是經濟學人首次唱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他們認為中共是「脆弱的強權」,甚至只是GDP成長率沒達到一定數字,社會就會開始動亂。
  回應
西方主導世界知識領域已超過200年,世人失去審辨真相的能力久矣。
可以說西方不了解中共,斬釘截鐵的結論出意外不意外.
以美為首的所謂民主世界都是靠抹黑、造謠來打擊對手
西方惡霸從中共改革開放一直唱衰到現在, 現在更糾集各方惡霸一起圍毆中國,台灣更是幸災樂禍, 真是無知到極點啦!

美歐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經濟學人

2016年國際調查,當時選學中文的主要原因是讓就業的路更寬廣。過去十年,比起國際關係與安全學生,學中文的商學院學生減少了。西方國家的學生對於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想法或許也走味了,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經廣泛報導,富國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攀上最高點或逼近高點。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緊張。不過,依然有許多西方國家政府表達,他們其實還是需要更多精通中文的人才。中央情報局(CIA)正尋求把中文人才增加一倍。
但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文學習趨勢似乎是上揚的,2018年有超過8萬1000名非洲學生前往中國留學。中國的孔子學院也有幫助,既教導中文,也教導其他中國文化。
2023-09-01 08:05:10
阿楨
4班百人僅1人聽懂 雙語教學雪崩 2023/09/04 中國時報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
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現僅培育出1001位。
  回應相關新聞
吹牛的政策 下一代賠上競爭力
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雙語政策加劇學習落差
雙語50載 新加坡母語文化漸失傳

搶救台灣母語 民間團體怒吼

「搶救台灣母語!」關心台灣母語教學的民間社團發出怒吼,痛批民進黨政府漠視母語教學,讓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台灣母語已經快要送進太平間,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等民間社團更號召全國民眾共同發聲,明天將發動陳情活動,要求教育部正視並挽救面臨生死關頭的母語教育。

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
2023-09-06 06:53:56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03:55
阿楨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
2023-10-30 08:55:04
阿楨
北一女師轟108課綱「無恥」 沈富雄嘆:我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2023/12/08 中時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經典古文,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斥新課綱是「無恥的課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回應表示,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最重要是孩子能在公民素養上有進步。前立委沈富雄表示,課綱去中國化的問題跟減少文言文的問題,不止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甚至感慨說,他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相關新聞
108課綱爭議大 侯柯反對去中化
基層老師:不應為政治犧牲文學
無恥課綱的迴響 2023/12/09 中國時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評論20多年來3波教改下的台灣教育問題,並不是專談國文課,更不是只談顧炎武〈廉恥〉一文的存廢問題。因此作家批評 〈廉恥〉毫無文學美感、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認識顧炎武?」或是潘文忠強調教育部並未廢除禮義廉恥等都不是重點,因為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的價值觀。
例如,108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為了儘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正因為108課綱存在如此明顯的去中化,才會被視為是台獨課綱;也正因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最憂心的事。
2023-12-09 08:10:1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