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禪?
(一)禪即靜慮;禪即正心。
禪原是梵音「禪那」翻譯而來。從字面上的解釋及中國文字構造
而言,禪字的本義,是指祭天、拜神明意。古人用它的字音來翻譯梵
音,或單用「禪」字,或用「禪那」二字,都無關禪字的本義。
禪就是靜慮。古人翻譯佛經,曾經把「禪」意譯為「靜慮」,那
是取材於禮記大學篇裡的定、靜、安、慮、得。其中的定、靜、安三
個字的本義完全相同,而三個字連用,是強調安靜、安靜、又安靜的
意思。靜慮是修心養性的方法:先把身體安靜之後,再把心安靜下來
;只有心安靜之後,人才能開啟智慧而深謀遠慮。如果一個人的心安
靜不下來,他內心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去開發。每個人都有內在潛藏的
智慧,之所以無法開發,是因為人的心安掙不下來。而心安靜不下來
,腦中必然充滿妄念,所以人就有了煩惱,當遇到不如意的人、事、
物時,就會不愉快。身體及心境安靜之後,並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
這個時候的念頭是一種智慧。如果身體、心境沒有安靜下來,這時所
產生的念頭,是妄念,而不是智慧,是有是非、善惡種種分別心的妄
念。
禪就是正心。大學篇所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正心
」,依據大學篇本身的解釋,是指「心不在焉」的意思。也就是說,
心如果不留在任何的事物上,就會顯現平衡的心態;有了平衡的心態
,自然就充滿了智慧。因為心若是留在任何人事物上而產生煩惱的時
候,心態就不會平衡。我們修禪,就是要練習「心不在焉」,慢慢達
到心態平衡的「正心」境界。
(二)禪即無為;禪即無心。
老子的思想有些地方與佛家的思想不謀而合,如金剛經的「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與老子的「聖人處無為之事」即是。所謂「無
為」,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指我們做事情應順其自然,不故意的有所
造作。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順其自然,就是禪。
老子又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是指聖人經常沒
有心念,沒有心機,沒有是非、成敗、善惡種種相對的分別心。禪是
對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別心,一切都順其自然,對是非不堅持,不固持
己見,而以大眾的意見為意見,以能相安無事為原則。
(三)禪即無住心;禪即平常心。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我們的心念不要住
著在任何一個人、事、物上面,如此就能生起清淨的真如心。如果我
們的心住著在某一個人或事物上,就會生起執著之心而有了煩惱;有
了煩惱之後,自然不會生起清淨的智慧。人活著的目的,是要快樂的
,不是要煩惱的。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有煩惱;而煩惱之所以發
生,則是因為智慧沒有開發。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訢我們:「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唯有抱持一種自在、不執著的生活態度,我們的本
體智慧才能開發。
唐代馬祖道一禪師說:「平常心是道」,所謂平常心,就是沒有
是非、成敗、善惡、得失等等相對的心。人如果有了強烈的相對、分
別的心念,他的心態就不能平衡,這就不是平常心。人有相對、分別
的心念,讓它自然存在即可,不要因之而在內心產生煩惱。學禪的目
的,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執著自己的分別心。
二、禪與悟
(一)釋尊拈華,迦葉微笑。
大梵天問佛決疑經上說:「梵王有一天到印度的靈鷲山,用黃金
色的波羅花奉獻給釋迦牟尼佛,而且把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座床座,請
釋尊坐在上面,為大家說佛法。釋尊坐上了床座,手上拿著一朵花,
什麼話也不說。一時之間,有千百萬的人天眾生都感到芒芒然,不知
是什麼意思,當中只有一個黃金色皮膚修苦行的人,張開嘴巴微微而
笑。釋尊看到了,說:『我有正統佛法藏在眼晴裡面的無上至寶,
寂靜涅槃微妙的本心,真實的本體沒有形相,微妙難知的佛法,
不靠文字來表達,在正統佛教之外,分別承傳,付託給大迦葉』。」
一朵花代表本體智慧,微笑則表示開悟了。禪宗的法門重在悟,
重在智慧的啟發。一切現象都是佛法,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種種事物及現象都是佛法,習禪的人,把一切看在眼裡,悟在心裡。
(二)金剛經與禪悟
五祖弘忍將禪宗的心法傳給六祖慧能,當慧能聽到金剛經上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時,而大大的開悟。所以金剛經是可以幫
助我們悟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所有的菩薩、大菩薩,都應如此生起
清淨的心;不應該把心留住在色境上,而生起清淨的心;也不應該把
心留住在任何聲音、香氣、味道、身體接觸的以及心理所想的一切事
物、現象上面,而生起清淨的心。應當無所住著,而生起清淨的心。
」又說:「應當生起無所住著的清淨心。若是心裡有所住著,那就住
錯了!」所以,心裡要一直想,不要連續想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或物
,唯有如此,我們的智慧才能開發,我們的心才能清淨自在。
(三)六祖壇經與禪悟
六祖法寶壇經說:「如果我們成就種種智慧,就須到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的境界。」所謂「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把一切的現
象、行為,都當作一個現象、一個行為來看待。三昧是梵音,是清淨
的意識境界,修行達到這種三昧境界的人,已經沒有差別心,就如佛
菩薩看待天、人、鬼、畜生種種眾生一樣,都以平等心來看待眾生。
因為天、人、鬼、畜生等眾生都有佛性,他們將來都會成佛。
六祖解釋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說:「如果在一切任何的處所,都
能夠不住著於任何一個事物的現象。在那種種不同的現象之中,心裡
不生起厭憎或喜愛的感情,更沒有想取得或捨棄的念頭,不生起利益
或損害、成功或失敗等等的分別心,安然自得,幽閒清淨,虛懷圓融
,澹泊無爭,這就是『一相三味』的境界。如果在一切任何的地方,
在行住坐臥等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純一不二、正直無偏的心,那麼
任何地方都是不動道場,清淨國土,這就是『一行三昧』。」人之所
以有煩惱,是因為有二,有是非、得失、善惡、成敗等等分別心。而人唯有達到沒有分別心的不二境界,才能夠解脫,才能不在六道中輪迴。
所以人要修心養性,讓自己的心保持一行、一相的三昧境界。
六祖壇經自性真佛偈說:「真真實實,如如自在的本性,就是真
正的佛。邪而不正的見解,以及貪瞋癡三種毒素,就是魔鬼之王。當
人被邪念迷惑的時候,魔王就住在自己的心舍內;但當懷有正見的時
候,自身就好比是供佛的殿堂。」所以,佛及魔,都在我們的心裡。
成佛或成魔,在乎一心(真如)或二心(邪見)。
三、禪與人生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快樂而活的。但我們卻經常在製造痛
苦,在追求快樂的時候常常造成別人的痛苦,因此自己的快樂也追求
不到。所以我們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不要傷害到任何人,
不要製造任何人的不快樂。讓自己的心安安靜靜,自自在在,這就是一種禪。
下面分七項來說明禪與人生的關係:
(一)禪與飲食
人的心情,情緒的好與不好,有時是因為飲食的關係。不平衡的
飲食,會造成身體的不健康;身體不健康,造成情緒的不平衡。所以
,注意飲食,讓身體健康,可以使我們的心態更平衡、更健康。心身
健康,就達到了禪的目的。
飲食要均衡,身體要健康,須兼顧下列四種方式:
1.粗段食及微細食
所謂粗段食,是指所吃的食物較粗糙,且分段而食。粗段食是靠
我們的鼻、舌來受用的。所謂微細食,就是身食,身體要常運動,讓
血液循環順暢。洗澡、洗臉、刷牙、按摩、塗抹、覆蓋、揩拭,也都
是微細食的方式。
2.觸食
所謂觸食,是指六觸之食。六觸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經由六識,接觸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藉
觸食以長我們的身體和生命。
3.意思食
所謂意思食,是指第六意識之食,多動腦,多讀書即是。不讀書
的人,到年老的時候,很容易得到老人痴呆症;反之每天讀書的人,
活到九十歲,腦筋也還很靈活。
4.識食
所謂識食,是指第八識之食,也就是讓我們的靈魂有營養、有智
慧。識食的方法,如練氣功、打坐、念經、念佛、念咒都是。任何的
宗教信仰,都是第八識之食。
(二)禪與住家
選擇住家的時候,要注意磁場的影響力。每個房子都有它的磁場
,人的身體也是一樣,如果內在磁場與外在磁場互相配合時,人的情
緒會穩定、身體會健康;反之,如果內外磁場相互排斥、衝突時,人
的情緒及健康會受到影響而惡化。所以,為求人的健康,身體磁場與
外在房子的磁場配合。配合的要領,以和諧均衡的原則。
(三)禪與事業
事業並不限定在外面工作、上班才是,在家做家事、在外的任何
活動都是事業。所以說每個人都有事業,只是內容及方式不一樣罷了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存在,但自己卻
不曉得,到年老才知道,所以孔子說:「五十知天命」。現代人可以
透過算命的方式去了解,再依自己的天命去從事事業。了解天命之後
,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怨天尤人;要知命順命,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這就是禪。以順其自然的「無住」心境來面對事業,讓事業安定平
順發展。禪應用在事業上,要「利己利人」為原則。
在發展事業的過程中,能夠利人,必能利己;不利人,必也對自己產
生不利。在合法的職權範圍內,儘可能給人方便,幫助他人。
(四)禪與健康
如何讓自己的身體,心理健康?主要的方法是,讓它們保持平衡
,因為平衡是健康的要素。要求身體健康,就先要讓體內氣脈順暢。
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身體脈氣失去平衡。練氣功可使氣脈順暢,保
持氣的平衡,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健康;身體健康之後,心理也會平衡
,心理自然也會健康。我們練氣功、禪坐,是因為它可使我們的元氣
集中在丹田,而丹田的元氣有治病的功能,這對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
(五)禪與愛情
人的前生、今生、來生,是以緣來維繫。如何把禪應用在愛情上
?簡要地說,就是要懂得「惜緣」和「隨緣」。當愛情發生時,要珍
惜它、要惜緣;當愛情未生或消滅時,不要強求它,以免造成任何的
傷害,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在發生愛情的過程中,要能保持平
衡的心態,不要有強烈的愛或恨,因為過於偏激的愛和恨會傷害到愛
情的根本。菩薩沒有愛與恨,但有慈與悲,慈與悲是愛與恨的昇華。
菩薩能夠把眾生愛恨的感情變成慈悲。所謂慈,就是沒有恨的愛,所
以慈不會造成傷害,會造成傷害的是與恨相鄰的愛。何謂悲?幫助眾
生解決煩惱、痛苦,即是悲。菩薩為什麼會悲呢?因為在幫助過程中
,把眾生的煩惱及痛苦帶到自己身上,而感到輕微的煩惱、痛苦。我
們可以慈悲,但不要愛恨。如果能用慈悲心來處理愛情,會使我們的
愛情更加豊富,維繫更加長久。惜緣隨緣就是禪,慈悲喜捨也是禪。
(六)禪與婚姻
「婚」的意義有二:一是古代的習慣都在黃「昏」的時候結婚;
二是人在「昏」庸糊塗的時候結婚。人之所以會與對方結婚,是因為
他(她)們有因有緣。因緣是怎麼來的呢?是由前生帶來的。因為前
生有這個因緣,所以今生才會結婚;如果前生沒有這個因緣,
今生就不會結婚。有人一輩子不會結婚,就是因為沒有結婚這個因緣的關係。所以婚姻發生是緣,婚姻消滅也是緣,「緣生緣滅」就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曾說「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這句話,意思是任何現象都是因為某一個因與緣而發生的,當這個因與緣消滅的時候,
原來的現象自然會結束。婚姻也是一樣。隨著緣滅而捨,生滅喜捨皆隨順,
這就是禪。
(七)禪與修心
我們學習禪的目的,主要是修心。如何修心呢?這個問題談起來
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人追根究柢為什麼會有煩惱?為什麼會到這
個世界上來?它的基本原因是什麼?瞭解其中的基本原因,並且把基
本原因消除,這就是修心的目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前,一
直思索的問題,就是人為什麼會生?會老?會病?會死?結果在開悟
、證道之時,顯現了內心本體的光明,體認了眾生皆有佛性的真象,
而眾生的佛性因為被煩惱所蒙蔽,所以產生無明的情況,而人的生死
輪迴也就是因為無明的緣故。所謂無明,是指智慧、本性沒有發揮光
明。眾生本性原都是光明的,之所以沒有發揮出來,是因為有了煩惱
障及所知障,而煩惱障,所知障產生的原因是人有了嚴重的分別心。
修心的方法,如練氣功、禪坐、念經、念佛、念咒等等,這些都可以
幫助我們淡化分別心,消除由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衍生的不平衡心態,
進而破除無明,顯現佛性的光明,這是修禪的終極目的。
這篇文章寫的太精妙了,相信大家看了必有所得。
PS:註明出處到底可不可以轉貼啊? 不行的話請告訴我一下..
我好刪了它>.<
網路轉載自王仁祿教授
興大中文學報第八期頁13-19
1995.01 出版
出處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ag45147.htm